小箐河村

小箐河村

小箐河村隸屬於雨露鄉鎮模河村委會,屬於山區。距村委會13公里,距鄉政府15公里。國土面積2601畝,海拔1700米,年平均氣溫15.9 ℃,年降水量79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烤菸、小麥、大麥、蠶豆、油菜等農作物。有耕地95畝,其中人均耕地1.1畝;有林地2500畝。

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22戶,有鄉村人口88人,其中農業人口88人,勞動力4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42人。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0.9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98 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養殖、林業、務工為主。

該村現有農戶22戶,共鄉村人口88人,其中男性44人,女性44人。其中農業人口88人,勞動力42人。該村以漢族,彝族,白族族為主其中漢族68人,彝族3人,白 族17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9人,占人口總數的21.59%(人員名單附後);參加農村合作醫療0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 %;享受低保0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室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3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5公里。該村小學生就讀到三道河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雨露中學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3公里,距離中學15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3人,其中小學生9人,中學生4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箐河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
  • 地理位置:雨露鄉鎮模河村委會
  • 面積:2601 畝
  • 下轄地區:1個村民小組
  • 人口數量:88人
  • 海拔:1700 m
農村經濟,基礎設施,自然資源,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基層組織,地圖信息,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0.9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3.33萬元,占總收入的40.25%;畜牧業收入11.96萬元,占總收入的36.1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79頭,肉牛41頭);漁業收入4.21萬元,占總收入的12.71%;林業收入0.71萬元,占總收入的2.14%;第二、三產業收入0.62萬元,占總收敬婆鞏入的1.87%;工資性收入2.18萬元,占總收入的6.58%。
小箐河村
農民人均純收入1898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林業、務工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1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人(占勞動力的25%),在省內務工1人。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養殖、務工,主要銷售往本縣。2008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7.71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3.47%。該村正在發展水稻、烤菸、畜牧業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經濟林果產業。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95畝(其中:田58畝,地37畝),人均耕地1.1畝,主要種植水稻說碑戰、玉米、烤菸、小麥、蠶豆、油菜等作物;擁有林地25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1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5畝。
該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1.13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畝。已(無)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0元(人均0元),一事一議籌勞250個(勞均6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婚炒拒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拒巴敬盼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務和財務 。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有22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90.9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戶(分別占總數的36.36%和13.64%)。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2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2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2輛,機車2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9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58畝,有效灌溉率為61.0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58畝試辨,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66 畝。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22戶均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1、到村草子地的田間道路急需修通(1000米)。2、建小水窖25個以解決旱地水澆問題。3、恢復張家箐門口的10畝水毀農田。4、到村公路需過河水2道,一到雨天就無法通過,需架橋2座。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1、以烤菸為主,發展養豬65頭、牛76頭,每年轉移勞動力12人,到“十一五照組邀簽”末力爭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增到2350元。2、在大力發展烤菸的同時,發展核桃100畝。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750畝(其中:田2137畝,地1613畝),人均耕地0.89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1572畝,荒山荒地9033畝,其他面積4146畝。

特色產業

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10年種植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8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6%。該村正在發展草果、茶葉種植,計畫大力發展生豬養殖。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039戶,共鄉村人口4477人,其中男2359人,女性2118人。其中農業人口4477人,勞動力2966人。該村以是彝族為主、哈泥族、瑤族、漢族混居,其中彝族1716人,哈泥族1539人,瑤族773人,漢族214人。至2009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247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580 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村衛生所面積為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鎮達榜只衛生院9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0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3700平方米,擁有教師23人距離鎮中學9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07人,其中小學生282人,中學生125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 個、圖書室 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6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5個,下設14個黨小組,共有黨員64人,少數民族黨員61人,其中男黨員50人,女黨員14人。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馬鹿塘、保山寨、馬鞍山上寨、馬鞍山下寨、坡頭、普龍寨、老皮寨、冷嘲熱諷家坪、新寨9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2個,共有團員47人。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9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58畝,有效灌溉率為61.0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58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66 畝。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22戶均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1、到村草子地的田間道路急需修通(1000米)。2、建小水窖25個以解決旱地水澆問題。3、恢復張家箐門口的10畝水毀農田。4、到村公路需過河水2道,一到雨天就無法通過,需架橋2座。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1、以烤菸為主,發展養豬65頭、牛76頭,每年轉移勞動力12人,到“十一五”末力爭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增到2350元。2、在大力發展烤菸的同時,發展核桃100畝。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750畝(其中:田2137畝,地1613畝),人均耕地0.89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1572畝,荒山荒地9033畝,其他面積4146畝。

特色產業

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10年種植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8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6%。該村正在發展草果、茶葉種植,計畫大力發展生豬養殖。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039戶,共鄉村人口4477人,其中男2359人,女性2118人。其中農業人口4477人,勞動力2966人。該村以是彝族為主、哈泥族、瑤族、漢族混居,其中彝族1716人,哈泥族1539人,瑤族773人,漢族214人。至2009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247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580 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村衛生所面積為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9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0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3700平方米,擁有教師23人距離鎮中學9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07人,其中小學生282人,中學生125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 個、圖書室 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6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5個,下設14個黨小組,共有黨員64人,少數民族黨員61人,其中男黨員50人,女黨員14人。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馬鹿塘、保山寨、馬鞍山上寨、馬鞍山下寨、坡頭、普龍寨、老皮寨、冷嘲熱諷家坪、新寨9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2個,共有團員47人。

地圖信息

地址:南華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