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碼頭前村

小碼頭前村位於縣城東 18公里處。西與稻莊鎮東雷埠村交界,南與壽光市台頭鎮北官莊村、一樓村接壤,東與新立村相接,北與小碼頭後村相連。西有老廣馬路口直通村內,北經碼後村通大碼頭鎮。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微斜,村東新村比周圍相對窪 1~2米。土壤為潮褐土、濱海潮土和沙姜黑土,村南、村東南、村西南、村西土壤既有潮褐土,又有鹼白土。至 2011年底,全村轄區面積 589、96公頃。村莊東西長 1000多米,南北寬 550多米,占地 825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碼頭前村
  • 行政區劃代碼:370523107201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大碼頭鎮
  • 車牌代碼:魯E
村名由來,主要姓氏,歷史沿革,著名人物,

村名由來

明洪武二年(1369年),周家獨戶在此建屋居住,老淄河東入巨淀湖,周氏以去巨淀湖看窪、捕魚為生,故得名周家疃。又因緊鄰馬頭村,於明末改稱小馬頭村。1953年 6月因為當時成立合作社的需要,將小馬頭村分為馬前、馬後兩村,但各項統計仍以小馬頭村為單位。1960年前設立小馬頭管區,前後兩村合署辦公;1961年 6月撤銷小馬頭管區,併入馬頭管區。1963年 7月正式將小馬頭村分為前後兩村,本村居前,故稱小馬頭前村。因原惠民地區鄒平縣有碼頭公社,按惠民行署意見,1982年馬頭公社更名為大碼頭公社,公社駐地村莊相應更名為大碼頭村。“小馬頭前村”隨後改為“小碼頭前村。”

主要姓氏

村內有王、胡、鄭、張、劉、曹、徐、陳、吳、李、楊、解、榮、鞠、燕、趙、方、任十八姓。原周氏已不知所蹤。程氏上世紀 90年代最後一位去世,後繼無人。王氏於明成化二年(1466年)自南雷埠村遷入,居地被稱為 “鳳凰嶺”,人丁興旺,族人已傳 28世,僅碼前村族人就有1800餘人。胡氏於明嘉靖末年自縣城南遷入本村,今有族人350餘人。張氏由十四世族人張文海自稻莊鎮張家莊遷入,今有族人130餘人。劉氏由十三世族人劉升、劉行兄弟自壽光彭家道口村遷入,現有族人 50餘人。曹氏於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自壽光曹辛莊遷入,現有族人 40餘人。徐氏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自央上村遷入,現有族人30餘人。吳氏自東流橋村遷入,現有族人 20餘人。李氏來自大王鎮李橋村,現有族人 20餘人。楊氏來自壽光關台場,今有族人 10餘人。解氏自牛莊解家村遷入,今有族人 10餘人。榮氏於光緒二十八年(1903年)自大王鎮榮家莊遷入,今有族人 10餘人。鞠氏於清鹹豐八年(1878年)從稻莊鞠劉村遷入,現有族人 10餘人。燕氏於1951年自壽光林宅村遷入,今有族人7人。趙 氏 於 清 光 緒 十 四 年 (1888年)從趙嘴村遷入,今有族人 8人。方氏由高劉村遷入,現有 6人。任氏於民國七年(1918年)自雷埠遷入,今有族人16人。

歷史沿革

明清兩代屬壽光縣,民國初期隸屬壽光六區。1939年 10月屬益壽臨廣四邊縣壽六區。1940年 4月屬壽光縣六區。1941年 11月屬廣壽二邊行政委員會壽六區。1942年 10月第二次屬益壽臨廣四邊縣壽六區。1945年 10月劃歸廣饒縣四區。1946年5月屬廣饒縣泊西區。1948年 12月屬泊西區馬頭鄉。1951年 1月屬十一區馬頭鄉。1956年 1月屬泊西區馬頭鄉。1958年 5月屬馬頭鄉,9月屬東風人民公社六社,10月屬馬頭公社。1964年 3月屬馬頭區馬頭公社。1970年 11月屬馬頭公社。1982年3月屬大碼頭公社。1984年 7月屬大碼頭 鄉。2010年 5月 屬 大 碼 頭 鎮管轄。1958年小馬頭村(包括馬前、馬後)有人口 953戶,3874人,其中男 1820人。1961年底小馬頭村實有人口 891戶,3273人。1963年 1月,小馬頭前村實有人口425戶,1671人。1974年人口達到540戶,2356人。1980年 有 642戶,2462人,其中男1317人。1991年有 764戶,2976人。至 2011年,小碼頭前村實有 853戶,2582人。

著名人物

王子通,生於 1889年,名豁然,字子通。在本村讀私塾六年,後輟學務農。1925年,小碼頭村遭遇大旱及蝗災,莊稼顆粒無收,而當時的壽光縣國民政府卻不顧百姓疾苦,竟加倍徵收糧款。是年 11月,王子通看到百姓怨聲載道,難以活命,一怒之下帶領數名村民衝進縣署,將全縣田畝戶口征廣饒縣村莊志略收錢糧的總賬“滾簿”燒毀,因遭官府緝拿而逃往關外。1934年返回家鄉並與馬保三取得聯繫,後經馬保三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時,本村地主成立聯莊會,為購買槍枝彈藥,強迫每戶交小麥三斗。王子通便組織村民進行抗糧鬥爭,取得了勝利。抗戰爆發後,他任益壽臨廣四邊縣四區中隊中隊長,1941年 11月任廣壽二邊行政委員會秘書,經常活動在廣壽邊境一帶,組織抗日力量,與敵偽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1941年12月22日”小碼頭慘案“發生後,黨組織派他回村安置死難者及其家屬,次年1月31日,由於本村地主告密,他被偽十六旅李青山部逮捕,押至毛王據點,敵人用盡了種種酷刑,王子通寧死不屈。1942年 2月 5日,王子通被敵人剖腹挖心,犧牲時 53歲,被追授革命烈士。安葬於本村。
  胡丕玉,字潤生,生於 1912年11月。在村里讀過私塾,嚮往革命,接受進步思想,1933年在家創辦村國小,以教書為職業。抗戰爆發後,他懷著報效祖國、拯救民族的赤誠之心,於1937年 11月在魯中軍區八支隊參軍入伍,投身到抗日前線,並於 1939年3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歷任文書、隊長、連長、營長、魯中軍區四團參謀長、東北四縱十師二十八團團長。隨後進部隊幹校學習,歷任東北軍區上乾大隊學員、東北軍政大學二團一營營長、中南軍政大學總校大隊政委等職。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擔任第四高級步校直屬二大隊政委、大隊長、第一高級步校佇列處處長、浙江省公安總隊副總隊長、浙江軍區公安部隊處副處長、溫州軍分區副司令員等職。抗日戰爭時期,先後親自率部參加了獅子坡戰鬥、攻克蒙城戰鬥等多次戰鬥。解放戰爭時期,先後參加了營口戰鬥、梅河口戰鬥、沙嶺戰鬥、新開河戰鬥、四平大戰、本溪保衛戰、塔山阻擊戰和“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1955年9月授予上校軍銜。1957年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1964年3月晉升大校軍銜。1985年 4月批准享受副軍職待遇。1988年 7月獲獨立功勳榮譽勳章。2002年 7月 6日在杭州病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