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口長城

小河口長城

在遼寧綏中的永安鄉,有一條古老的長城,是遼寧境內的明長城主幹線,貫穿7個自然村的古長城,現在人們習慣稱她為小河口長城,小河口長城坐落在綏中縣永安堡鄉西溝村一帶雄險陡峭的燕山山脈上,由於雄居於險峻的山嶺,所以又有“第三八達嶺”之稱。是遼寧省河北省的分界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河口長城
  • 類別:長城
  • 材料:青磚
  • 位置:遼寧綏中
  • 長度:8.9公里
  • 始建:明洪武十四年
簡介,路線,

簡介

遼寧省綏中縣的永安堡鄉,有一條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古老的長城,是遼寧境內的明長城主幹線,坐落在永安堡鄉西溝村一帶雄險陡峭的燕山山脈上,貫穿7個自然村的古長城,總長8.9公里,人們習慣稱她為小河口長城,由於雄居於險峻的山嶺,所以又有“第三八達嶺”之稱。
小河口長城
小河口長城是用青磚修建的,城牆上的石頭長滿了青苔,書寫著久遠的歷史。這段大約長8.9公里的長城至今依舊磚石堅牢,約有31座敵樓、18座戰台、14座烽火台。據史料記載,小河口長城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
小河口長城位於葫蘆島綏中縣永安鄉西溝村,小河口是西溝村的一個自然屯,這裡的長城因遠處深山老林,鮮為人知,是原汁原味的野長城,小河口地勢險要,兩山夾一溝,長城扼守水關,這裡的原始森林景觀自然和諧,長城被森林掩映,敵樓上長著百年青松,氣勢雄偉,令人叫絕,更令人讚嘆的是,這裡的敵樓門窗都雕刻著精美的花紋,具有獨特的陰柔之美,被專家學者稱為“女性長城”。
明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名將戚繼光被調到今遼寧、河北、北京一帶整頓邊務,所帶將士均為平倭有功的浙江義烏兵。由於工程浩大、守衛任務艱巨,戚繼光為穩定軍心,允許一部分家眷隨軍。官兵們於是攜妻帶兒在敵樓上安下家來,後來逐步從長城上搬下來,在附近生息繁衍。正是因為官兵家屬的到來,才使這段長城在修建時具有了女性特徵。
在這段長城的門窗拱框上刻滿了獅子繡球、木馬蘭花、祥雲彩帶等圖案。還有的圖案盤旋屈曲,線條複雜,好似纏繞在一起的兩枝蓮花,當地村民叫它“纏枝蓮”,是夫妻恩愛的象徵。據說這些雕花的圖案,是來自浙江義烏的將士們(也就是當年修築長城的人)源於南方人細膩精雕的工藝本性。這些來自遙遠南方的將士,常年與家人分離,思念之情體現在他們的修築工程之中,也正是這個原因,戚繼光後來將這些義烏將士的家屬從南方接來,就有了後來的“媳婦樓”、“孫家樓”等,這就是長城南北文化交流的一個縮影。
小河口長城體現著明長城的幾乎所有特點:城牆高大、堅固、美觀、耐用,防禦能力極強。在許多重要地段,城牆和台堡不再採用單一的土造和石造,而是採用石條打基,青磚包面,並用白灰勾縫,使整個城牆、台堡渾然一體,格外堅固。在城牆上不但設立了瞭望的設備,還建有能戰、能守且又能貯備軍用物資的敵台。敵台又稱牆台或者馬面,是城牆的輔助建築,一般牆台與城牆等高或高於城牆頂部,外緣砌有垛口,上有房屋或敵樓,即可供戍卒和巡邏放哨,還可代貯存武器彈藥之用。
小河口長城

路線

102國道綏中前所鎮下道大甸子方向約2小時路程直到小河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