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梁江村

小梁江村

小梁江村是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南障城鎮下轄行政村。位於石家莊西南部80公里的晉冀交界處,與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大梁江和河北省歷史文化名村呂家村相接壤。小梁江村四周群山環繞,地勢西高東低,村落呈圓形分布,猶如山間盆地。

小梁江村主要是梁姓村民,全村165戶,448口人,距井陘縣32公里

井陘縣小梁江村民風淳樸,風俗近古,古井、古樹、古廟、古牆,石階、石碾、石磨、石墩到處可見,成為這個古村的一道風景。小梁江的民居建築主要是石窯。村民的院落結構都是石窯作上房(主房),兩側配房是平房(木製房)或石窯上面蓋企位(瓦房)。石窯前臉牆“一寸三鏨”竄道,十分講究,建設年代基本在清代和民國時期。

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梁江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石家莊市井陘縣
  • 地理位置:石家莊西南部80公里的晉冀交界處
  • 人口數量:448人
  • 著名景點:梁錄庭院,梁永科院
歷史悠久,地理位置,特色民居,文物景點,

歷史悠久

小梁江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在明代就有程氏家族在此居住。後康氏家族於明天順二年遷來,當時居住在舊遺址——村東叫做“豬頭咀”的地方。明萬曆年間,梁氏始祖梁敏從山西平定城西村遷來此處。當時弟兄二人同時遷來,兄長定居大梁江,弟弟住在小梁江。
梁氏始祖遷居於此後,勤勞致富,人丁興旺,家庭逐漸壯大,逐步從舊址搬到現址。梁氏家族分為四支,按居住方位分為東院、西院、閣台、棧道。400多年來,梁氏家族在小梁江這片土地上砌石為居,繁衍生息,目前已傳至第22代。
小梁江村原名“小梁家”,光緒三年時,因洪水泛濫,甘陶溝水如江水,因此村名遂改為“小梁江”。村民們說,因為這裡缺水,這個名字也代表了老百姓對水的渴盼。
小梁江村原屬山西省平定縣管轄,1958年劃歸河北省井陘縣管轄。

地理位置

小梁江村

特色民居

由於小梁江村曾隸屬於山西省,因此生活習慣部分還是沿襲了山西的生活習慣。村民居住的房屋具有傳統的晉冀居民生活居住的特點,房屋建築為主房、廂房、配房和門樓,是典型的四合院,均為土、木、石結構,四梁八柱,梁檁一體,坡屋頂,青磚青瓦,還有部分石窯和土窯。
小梁江村
小梁江村
小梁江村民根據本地的實際地形選擇建房位置,一般是依山就勢,選擇朝陽敞亮的地方。建設時牆體加厚,這樣不僅使房子堅固耐用,而且冬暖夏涼,居住舒適。
小梁江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建築院落有37處、清代院落68處、土石窯58處。石碾 、石磨、石頭路、石頭房代表了小梁江的民居特點,古廟、古閣、古樹,都有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地方特色。

文物景點

梁錄庭院
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當時該家庭人丁興旺、五世同堂,生活富裕,憑藉自家的勞力修蓋了此院。院子坐南朝北,東西廂房,南為主宅,共九間企位(瓦房),俗稱“九間抱廈”。上層為木石磚瓦結構,門窗全是木製的小窗框,房屋全是瓦頂,九間房中間一小間,左右各四間相互對稱。
梁永科院
始建於清代,是一座石頭四合院。大門馬頭石刻有花鳥,雕刻精細。西上房是主宅,石券橫窯一處,南北廂房為二層建築,石牆瓦頂,橫窯前面南北處都有石階,是直通南北二層樓的通道。東房是單層石牆瓦頂,院落全部是青石砌成,院內有古井一眼。
古戲樓
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在康熙五十六年、乾隆三十三年、嘉慶十五年、道光八年、光緒十二年都進行過重修。古戲樓古香古色,卷棚頂瓦房,具有南方建築的特點。正面兩根石柱高大雄偉,上書石刻對聯“格外文章園外堂 水中明月鏡中花”,橫批“滄海桑田”。戲台坐南朝北,分為三部分,前部分由木製屏風隔開,正中是陽春白雪屏風,後邊是演員化裝室,裡屋是演員休息室。戲樓結構古老,具有獨特的韻味。
古井
古井多是小梁江的一大特色。小梁江是一個嚴重缺水的村莊,“井”就成為村民生產生活的必需品。小梁江的井多在當地非常有名氣。古水井俗稱“旱井”,始建於清代,每逢雨季,村民用水井儲存雨水,供人畜使用。清康熙二十二年大旱,人們都要到四十里外的南障城挑水,以解決家裡生活用水、牲畜用水。於是,人們就開始在自家院裡打井儲水。小梁江村是前後鄰村水井最多的村,村民的挖井技術高、經驗豐富。村里現有水井189眼,其中古井70餘眼。
小梁江村至今還保存有清代以來的古家具數件,有八仙桌、宮椅、穿衣鏡、描金櫃、鋪櫃和民國時期的戲箱等,木質雕刻的花紋圖案精美,寓意豐富,極具收藏和觀賞價值。
約碑
村裡有一塊立於清同治六年的村規民約碑,至今保存完好。碑文記載,村規嚴格禁止賭博,禁止偷盜、山坡放火、伐損樹木、毀壞禾苗莊稼等等,如有違者罰款處理,並設立專門機構監督執行。該碑立於村中戲樓的西山牆,警示村民時刻牢記。
小梁江村村民最喜歡的戲曲就是山西梆子(晉劇),村晉劇團成立於清康熙年間,著名小生梁武子曾到核桃園村打戲拉徒,至今相傳。抗戰勝利後,有藝人梁潤根、梁二科、梁秋會、梁張保、梁好功、梁文生等人組織恢復增置戲裝(行頭),排練歷史傳統劇目。為了保證戲裝完好使用,每年農曆六月六都會在舊戲台前晾曬,有的戲裝至今仍保存完好。由於劇團是業餘劇團,演員都是本村子弟,農閒時排練節目,每逢過年過節串村演出。遺憾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娛樂的多樣化,村裡的劇團日漸衰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