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屯遺址商周時期遺址。1977年被公布為山東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長清縣歸德鎮小屯村東,前平村西南的瀕河高地上。地勢西高東低,南大沙河自南而北將遺址分割為兩部分,東部高地位於大沙河東岸,西、北兩側受河水沖刷較嚴重;西部高地位於大沙河西岸,東側受河水沖刷,南側受自然沖溝侵蝕。小屯水庫將大沙河攔腰截斷,大堤東端即坐落在東部遺址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屯遺址
- 從外表上看:只是一塊高地,
- 西部高地東西:約150米
- 南北:約100米
遺址結構,出土文物,
遺址結構
現在的小屯商周遺址,東部高地東西約150米,南北約200米,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
長清區歸德鎮小屯村。村東有片不起眼的高地,西高東低,南大沙河自東而西,至此轉向北,將這裡一分為二。東部高地位於大沙河轉彎處,西、北兩側受河水沖刷較嚴重;西部高地位於大沙河西岸,東側受河水沖刷,南側受自然沖溝侵蝕。小屯水庫將大沙河攔腰截斷,在大堤東端就是小屯商周遺址的東部。
長清地處泰沂山脈西北緣,遏控東西、南北交通要道。其在交通上地位之確立,不但可驗之於《春秋》經傳,如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晉、齊廣里之役,也可證之以戰國時代的“驫羌鐘”銘文,從中可以得知,東周時期中原各國欲行東進,長清為必經之地,戰爭也往往因此而在這裡展開。
這種情形可上溯至商代,商王朝在向魯北、魯南開拓的過程中,平陰、長清一線也是不能繞開的通道,它是連線鄭州商城、安陽洹北商城和殷墟等不同時期商王都與廣大東方地區的紐帶。考古發現,由長清小屯向東,濟南劉家莊、大辛莊等重要商代遺址呈線性分布;由此向南,則與長清崮山驛構成交通通道。崮山是古代驛站所在地,故有崮山驛之稱。
出土文物
1957年在小屯水庫修築施工過程中,在東部高地發現一批青銅器,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即派員前往調查、徵集,獲青銅器70餘件。1961年冬,在修建水庫溢洪道時,在東部高地南端又發現青銅器20餘件。兩次共獲99件,其中容器16件,兵器58件,車馬器14件,生產工具11件,此外還有陶器和石器等。
1964年該村村民將匿存的第二次出土的5件青銅容器出售給山東省文物總店,連同縣文化館徵集的10件,共得青銅器114件。據村民反映,當時出土的青銅器有相當一部分被古董商人攜走,下落不明。所獲銅容器有圓鼎、方鼎、爵、觚、觶、提梁卣、貫耳卣、豆等,其中17件帶銘器分別刻“戈”形徽識,後者還帶有亞字形銘刻。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該遺址對研究商代歷史、山東古國史有著極重要的價值。
除此之外,小屯遺址青銅器還有第三次發現。此次發現時間是在1980年前後,青銅器出土地點位於前平村,距離小屯1.5公里,發現銅爵、銅斝和陶豆各1件,現收藏於濟南市博物館。
長清小屯遺址出土的青銅器,有案可查的計有116件,1957年因小屯商周遺址部分文物價值較高,被中國歷史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收藏,其它文物分藏於山東博物館、泰山岱廟博物館、濟南市博物館和長清縣博物館。
小屯青銅器數量巨大,且許多器物帶有銘文,一向深受學術界的重視。但由於青銅器三次出土均非出自科學發掘,使其學術價值受到一定影響。小屯出土的青銅器,除了80年代初出土的兩件屬於二里崗上層二期之外,早年出土的兩批,學者均認為屬於商代晚期即殷墟期。
具體而言,有學者認為“大體相當於殷墟文化第四期”,即帝乙、帝辛時代。或認為相當於殷墟銅器分期第三期並略有早晚,相當於傳統分期的殷墟三、四期。總之屬於殷墟文化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