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嶺青瓷窯址位於慈谿市匡堰鎮倡隆村,在古銀錠湖東部的小姑嶺東南麓,南與鯉魚山相望,東與象鼻山毗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姑嶺青瓷窯址
- 瓷片散布面積:約2,000平方米
- 發現時間:1982年
- 位置:慈谿市匡堰鎮倡隆村
位置,瓷器特點,瓷器水平,
位置
窯址上樹木茂盛,花草叢生,前有一池,因而俗稱“大池墩”。1982年文物普查中發現,同年5月慈谿縣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瓷器特點
窯床方向朝西南,瓷片散布面積約2,000平方米,暴露的堆積斷面厚度為1.2米,從採集的標本來看,該窯址的燒造時間為南朝。產品以碗、罐、壺為主,同時還燒造缽、盤、盞、盅、硯、高足杯等。器物胎骨灰白,較厚,含沙粒,有分層現象;釉色以淡青釉居多,也有青灰、青黃,普遍開細片紋;釉層薄,質感較差,有剝落現象,滿釉器製作較規整,半釉器粗糙。裝飾方法刻劃兼用,以弦紋、蓮瓣紋為主,還有水波紋等,弦紋主要飾在碗、缽、壺等器的口沿和罐的肩部,蓮瓣紋飾在器物的內底和外壁,有單瓣和重瓣二種,一般用單線、雙線和三線勾劃,也有四至六線勾劃,此外,還採用當時盛行的褐色點彩,一改東晉時期在器物上零星點綴的方式,出現彩點細小、排列緊密的裝飾風格,有的還用兩點為一組飾在器物的口沿、內壁和內底等部位。
瓷器水平
小姑嶺窯址的裝燒工藝已有重大突破,除採用筒形墊具和鋸齒形、覆缽形間隔具等窯具之外,部分產品已採用匣缽裝燒。匣缽的發明,有利於提高產品的裝燒量,降低燃料損耗,減少因瓷坯疊壓造成的倒塌現象,提高成品率,還能起到保護瓷坯的作用,避免煙塵污染釉面,使釉面光滑純淨,為燒制高質量高品位的瓷器提供良好的燒成空間和燒成氣氛。小姑嶺瓷窯中首創的匣缽裝燒技術是制瓷工藝上的一項重大的技術進步,也是對窯具的一次重要革新,此項技術的推廣套用,為唐至五代時期上林湖地區越窯的繁盛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術支持。
地址 | 慈谿市 |
朝代 | 南朝 |
產品 | 碗、罐、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