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夜鶯

小夜鶯

是《夜鶯的歌聲》課文中的小男孩,因為會發出夜鶯的歌聲,所以人們都稱他為“小夜鶯” 。

基本介紹

解釋,詞語解釋,近義詞,反義詞,難句講解,內容提要,中心思想,寫作特點,“歌”字解析,
蘇聯衛國戰爭時期,一個男孩協助游擊隊殲滅一夥德國鬼子的故事,表現了蘇聯少年兒童的機智勇敢和愛國主義精神

解釋

詞語解釋

[沉靜] 非常安靜,一點兒聲音也沒有。
[灌木] 矮小的叢生的木本植物。
[木屑] 木頭的碎末。
[輕蔑] 看不起,不放在眼裡。
[球果] 指松樹或其他樹結的球形果實。
[凝神] 精神高度集中。
[宛轉] 形容聲音曲折、優美、動聽。
[垂頭喪氣]:神情沮喪的樣子。
[夜鶯]:文學上指叫聲清脆婉轉的鳥。
[空曠]:地方廣闊,沒有樹木和建築物等。
[興致勃勃]:形容興致很高。勃勃,興盛的樣子。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發出的聲音。
[寂靜]:靜悄悄的,一點聲響都沒有。

近義詞

沉靜(沉寂) 凝神(凝思) 空曠(遼闊) 盤問(盤查) 輕蔑(輕視) 注視(凝視) 陰沉(陰森)

反義詞

宛轉(直率) 曲折(筆直) 戰爭(和平) 空曠(狹窄) 陰沉(晴朗) 輕蔑(敬重)
垂頭喪氣(昂首挺胸) 沉寂(喧譁)
小夜鶯

難句講解

戰鬥剛剛結束,有一小隊德國兵進了村莊。大道兩旁是一片黑色的碎瓦。空曠的花園裡,燒焦的樹木垂頭喪氣地彎著腰。
意思:由於德國法西斯發動的侵略戰爭,使蘇聯人民深受其害,滿目瘡痍,一片焦土,連燒焦的樹木也“垂頭喪氣地彎著腰”,這段話寫出了戰爭帶來的破壞是非常嚴重的,同時也說明了蘇聯人民對德國侵略者的憤恨。
夜鶯的歌聲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意思:這句話既導出了事情的起因,又引出了下文。小男孩學夜鶯的叫聲,是用來吸引敵人的注意。果然,敵人“注意聽著”,“開始注視”,發現了他。
“怎么會就剩下我一個?這裡有麻雀、烏鴉、貓頭鷹,多著呢。夜鶯倒是只有我一個!”
意思:這是在敵人不易察覺之中戲弄敵人。
“剛剛一開火,村子就著火了,大家都喊:‘野獸來了,野獸來了。‘——就都跑了。”
意思:這是小夜鶯在回答敵人盤問時說的一語雙關的話,小夜鶯正是憑藉自己天真的話在敵人無意覺察中戲弄,謾罵敵人。體現了小夜鶯的機智和對敵人的憎恨
有時候學夜鶯叫,有時候學杜鵑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著路旁的樹枝,有時候彎下腰去拾球果,還用腳把球果踢起來。
意思:他天真活潑,好像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其實,他是在迷惑敵人。況且,他的“學夜鶯叫”“學杜鵑叫”正是給游擊隊的同志們報信呢!
“你們這裡有游擊隊嗎?”軍官突然問。“你說的是一種蘑菇嗎?……”孩子回答。
意思:德國軍官想知道森林裡有沒有游擊隊,所以突然問孩子,希望突然發問能在孩子沒有防備的情況下獲得真實情報。孩子機警地裝做沒有聽懂他的話,故意用“蘑菇”來和他打岔,巧妙地掩蓋了這個敏感的話題。如果孩子回答“沒有”會引起德國軍官的懷疑,回答“有”又會引起敵人的戒備。故意答非所問,使德國軍官進一步認定他是個一無所知的小孩子,從而放鬆了防備。孩子的答話,說明他能隨機應變,顯示了他的聰明機智。
夜鶯還是興致勃勃地唱著,但是對藏在寂靜森林裡的人們來說,那歌聲已經沒有什麼新鮮的意思了。
意思:這句話含蓄地告訴我們:游擊隊已經作好了充分的戰鬥準備。“已沒有什麼新鮮的意思了”,說明游擊隊已經從“夜鶯之歌”中完全掌握了敵人的兵力情況,並作好了戰鬥的準備。
第二天,在被燒的村子的圍牆旁邊,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著那件綠上衣,坐在原來那個河溝邊削什麼東西,並且不時回過頭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幾條道路,好像在等誰似的。
意思:這段話是說“夜鶯”堅守崗位,認真察看敵情,以便通知游擊隊再次殲滅敵人
從孩子的嘴裡飛出宛轉的夜鶯的歌聲。
意思:這句話表面看來是讚美夜鶯的歌聲宛轉動聽,實際上是讚美小孩機智勇敢的品質和可貴的愛國主義精神。這裡起了點題的作用,也可以看出課文注意了前後照應。

內容提要

1941年6月22日,蘇聯衛國戰爭開始。當時,德國法西斯不宣而戰,發動了對蘇聯的侵略戰爭。蘇聯人民奮起保衛祖國。本文講的是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一個男孩用學夜鶯叫的方法,傳遞訊息,協助游擊隊殲滅一夥德國法西斯強盜的故事。

中心思想

這篇課文講的是在蘇聯衛國戰爭時期,一個男孩協助游擊隊殲滅一夥德國鬼子的故事,表現了蘇聯少年兒童的機智勇敢和愛國主義精神

寫作特點

一、全文以“夜鶯之歌”為主線貫穿始終:歌聲把敵人引到河邊,帶進山林,歌聲把敵情傳給游擊隊,歌聲又在河邊響起。
二、通過“歌聲”寫出了小男孩的機智、沉著、勇敢。
三、描寫主人翁形象富於童趣,使文章充滿鮮活的色彩。

“歌”字解析

課文中有四處寫到“歌”,突出地反映了男孩的機智勇敢、不畏強敵的品質。我們可以緊扣“歌”字來讀課文。
首先,課文開頭在寫到德國法西斯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時,“夜鶯的歌聲打破了夏日的沉寂,這歌聲停了一會兒,接著又用一股新的勁頭唱起來。”這裡的“歌聲”是小男孩有意吸引敵人的注意。接著,在小男孩給敵人帶路時,他“有時候學夜鶯唱,有時學杜鵑叫”,似乎把身邊的軍官給忘了,取得了敵人的信任,為游擊隊巧送情報,為後面把敵人領入埋伏圈作伏筆。在小男孩把敵人引到樹林深處,進入游擊隊的埋伏圈時,“夜鶯的歌聲越來越響了”。繼而“夜鶯的叫聲停止了”,“接著傳來兩聲杜鵑叫”,游擊隊員們知道其中的意思。於是,游擊隊員向德國兵開火,不多時,全部殲滅了敵人,取得了勝利。這裡表現出小男孩為協助游擊隊殲滅敵人,冒著生命危險把敵人領進埋伏圈,突出了他機智勇敢的精神。最後,小男孩完成了任務,又坐在河邊執行新的任務,“嘴裡飛出宛轉的夜鶯的歌聲”,生動地表現出他勝利後的喜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