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柏

小地柏

小地柏,中藥名。為卷柏科植物伏地卷柏Selaginella nipponica Franch. et Sav.的全草。分布於華東、西南及陝西、甘肅、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西等地。具有止咳平喘,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用於咳嗽氣喘,吐血,痔血,外傷出血,淋證,燙火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地柏
  • 別稱:六角草、寬葉卷柏、接筋藤、補地雲、石打穿、鋪地蜈蚣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石松綱
  • :卷柏目
  • :卷柏科
  • :卷柏屬
  • :伏地卷柏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毒性:微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藥材性狀,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微苦,性涼。

歸經

歸肺、大腸經。

功效

止咳平喘,止血,清熱解毒。

主治

用於咳嗽氣喘,吐血,痔血,外傷出血,淋證,燙火傷。

相關配伍

1、治吐血:寬葉卷柏15g,景天三七15g,仙鶴草9g。煎服。
2、治淋病:寬葉卷柏15g,瓜子金9g,石韋12g。煎服。(1-2方出自《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3、治燒傷:六角草適量,研細末。先用生理鹽水洗淨傷口,然後將藥粉撒於傷面,用紗布包紮,每日換1次。(《湖北中草藥志》)
4、治外傷出血:寬葉卷柏曬乾,研末外敷。(《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研末撒。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曬乾。

形態特性

伏地卷柏又名:日本卷柏。土生,匍匐,能育枝直立,高5-12厘米,無遊走莖。根托沿匍匐莖和枝斷續生長,自莖分叉處下方生出,長1-2.7厘米,纖細,直徑0.1毫米,根少分叉,無毛。莖自近基部開始分枝,不呈“之”字形,無關節,禾稈色,莖下部直徑0.2-0.4毫米,具溝槽,無毛,維管束1條;側枝3-4對,不分叉或分叉或1回羽狀分枝,分枝稀疏,莖上相鄰分枝相距1-2厘米,葉狀分枝和莖無毛,背腹壓扁,莖在分枝部分中部連葉寬4.5-5.4毫米,末回分枝連葉寬2.8-4.2毫米。葉全部互動排列,二形,草質,表面光滑,邊緣非全緣,不具白邊。分枝上的腋葉對稱或不對稱,1.5-1.8毫米×0.8-1.0毫米,邊緣有細齒。中葉多少對稱,分枝上的中葉長圓狀卵形或卵形或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1.6-2.0毫米×0.6-0.9毫米,緊接到覆瓦狀(在先端部分)排列,背部不呈龍骨狀,先端具尖頭和急尖,基部鈍,邊緣不明顯具細齒。側葉不對稱,側枝上的側葉寬卵形或卵狀三角形,常反折,1.8-2.2毫米×1.0-1.6毫米,先端急尖;上側基部擴大,加寬,覆蓋小枝,上側基部邊緣具微齒。孢子葉穗疏鬆,通常背腹壓扁,單生於小枝末端,或1-2(3)次分叉,18-50毫米×2.0-4.6毫米;孢子葉二形或略二形,正置,和營養葉近似,排列一致,不具白邊,邊緣具細齒,背部不呈龍骨狀,先端漸尖;大孢子葉分布於孢子葉穗下部的下側。大孢子橘黃色;小孢子橘紅色。

生長環境

生於溪邊濕地或石上。分布於華東、西南及陝西、甘肅、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西等地。

藥材性狀

本品莖纖細,圓柱形,多分枝,無明顯主莖,禾稈色,直徑約1-1.5mm,常疏生具分歧的細鬚根。莖生葉二形,背腹各2列,常皺縮捲曲,中葉長卵狀矩圓形,貼伏於莖上。遠較背葉小,背葉寬卵形,向側面平展,上面淡綠黃色,背面灰綠色。孢子葉二形。孢子囊穗常沿莖各處著生。孢子二形。腋生。莖質柔韌,葉質脆。氣微,味淡。以分枝多、葉色綠者為佳。

相關論述

《中國藥用孢子植物》:“止血。治吐血,痔瘡出血,淋病,外傷出血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