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鉤蟲病,中醫病名。鉤蟲病,是指鉤蟲寄生於小腸內而引起的腸道寄生蟲病,本病男女老幼均可發生,尤以小兒發病為多。主要症狀表現為疲勞乏力、心悸氣促、面色萎黃、蒼白、浮腫並嗜食異常為主要症狀,糞便鏡檢有鉤蟲卵為主要特徵。本病多因鉤蟲從人體皮膚侵入,或從口而入,漸漸移居小腸寄生,以吸血為生,從而引起貧血所致。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小兒鉤蟲病
- 相關西醫疾病:鉤蟲病
- 其他名稱:黃腫病
- 疾病分類:內科-兒科
- 發病部位:全身皮膚
- 主要病因:鉤蟲感染
- 多發群體:小兒多發
- 傳染性:有
名詞解釋,歷史沿革,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查要點,一、診斷要點,二、鑑別診斷,辨證論治,一、辯證要點,二、治療原則,三、證治分類,其他療法,單方驗方,中成藥,食療,預防調護,注意局部皮膚防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是指小兒多發鉤蟲寄生於小腸內而引起的腸道寄生蟲病
歷史沿革
在古代醫學文獻中,早有類似鉤蟲病的記載,《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的蟯瘕,《諸病源候論·九蟲病諸侯》中所說的“伏蟲”,似包括鉤蟲病在內。《證治要訣》所稱的“農民黃疸病”,《雜病源流犀燭·諸疸源流》所謂的“脫力黃”,《醫學綱目》所載“黃胖病”以及後世的桑葉黃、懶病黃等,均與現代所稱鉤蟲病相似。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幼蟲的致病作用:幼蟲侵人人體皮膚可引起鉤蚴性皮炎。局部皮膚可出現小的紅色丘疹。同時.成蟲以口囊吸附在小腸黏膜絨毛上,以攝取黏膜上皮及血液為食。成蟲經常更換吸附部位.並分泌抗凝m物質,故被鉤蟲吸附的黏膜不斷滲血.引起慢性失血和血漿蛋白丟失。
病因
感染鉤蟲。
病機
主要為濕熱蟲毒、脾虛濕滯、氣血兩虛。濕熱蟲毒為初期主要病機.氣血兩虛為鉤蟲病後期主要病機。
診查要點
一、診斷要點
1、有糞便、泥土接觸及生食蔬菜史。
2、初起時足趾、足底紅腫,奇癢,皮膚出現丘疹,小皰疹,或有咳嗽、哮喘,痰中帶血症狀。
3、有典型的貧血,營養不良,胃腸功能紊亂症狀及異食表現。
4.糞便塗片或漂浮法可見鉤蟲卵。
5.紅細胞及血虹蛋白減少,嗜酸性粒細胞增高。
6.本病貧血應注意與其他原因的貧血相鑑別。
二、鑑別診斷
鉤蟲病人有上腹隱痛.尤其有黑便時應與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等做鑑別。單純鉤蟲感染的典型病人診斷並不閒難,但應與其他原因引起的皮炎,缺鐵性貧血,慢性失血性貧血如潰瘍病、胃癌、痔瘡等,以及其他原岡引起的貧血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惡性貧血、妊娠因生理需要所導致的貧血等鑑別。
辨證論治
一、辯證要點
毒蟲叮刺後,皮膚局部受傷中毒,表現為小出血點、丘疹、皰疹、風團及腫脹等,輕者瘙癢,重者灼痛。毒毛、毒汁從傷痕侵入,入於營血,或侵蝕筋脈,或再及臟腑,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狀,如頭痛、眩暈、噁心、嘔吐、心悸、脈細、譫語及抽搐等,甚至出現渾身麻木、嗜睡、寒戰、高熱等證候,嚴重者可致死亡。
二、治療原則
小兒更應重視治療前的調理,糾正貧血。同時有蛔蟲感染者宜先驅蛔蟲,以避免驅鉤蟲藥引起蛔蟲騷動,產生蛔蟲併發症。臨床治療以驅除鉤蟲、補益氣血及調理脾胃為主要原則。
三、證治分類
1.蟲踞腸胃
主證:上腹部疼痛不適,食欲不振或消谷善飢,或嗜食異物,如喜食生米、泥土、煤渣等,大便不調,或乾或稀,或糞中帶血,甚則面色蒼白或萎黃,倦怠無力,心悸氣短,頭面及下肢浮腫,舌淡胖,苔薄白,脈細無力。
治法:以驅蟲為主,調理脾胃為輔;若氣血虧甚,不任克伐者當先實脾、補氣、益氣,再擇機驅蟲。
(1)驅蟲
主方:貫眾湯。
藥物:苦楝根皮10克,土荊芥10克,貫眾lo克,紫蘇10克,檳榔lo克。
本方主以驅蟲,兼以調理脾胃化濕導滯之功,對於鉤蟲體虛不甚者,較為適宜。常用驅鉤蟲藥有:苦楝皮、榧子、檳榔、雷丸、百部紅藤、魚腥草、貫眾、鶴虱、馬齒莧等。
備選方劑:雷榧丸。具有殺蟲化濕,理氣理血的功效。為治鉤蟲所致的蟲積,黃胖病有效。
(2)調理脾胃
主方:香砂六君子湯。
藥物:木香3克,砂仁3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陳皮5克,半夏5克,黨參10克,炙甘草5克,生薑2片,大棗5枚。
主要用於脾胃不調者,也可與驅蟲藥同用,而為攻補兼施之劑。
備選方劑:四君子湯。具有健脾益氣之功效。適用於鉤蟲病兼脾胃不調者。
(3)補益氣血
主方:十全大補湯。
藥物:黃芪10克,黨參10克,自術10克,白芍10克,當歸10克,熟地lo克,桂圓肉10克,炙甘草3克,川芎5克,茯苓10克。
加減:脾運不健,則加木香、陳皮、焦三仙,減去熟地、白芍等;心慌氣短,加柏子仁、麥冬、煅龍骨。
備選方劑:歸脾湯。具有補益氣血之功效。適用於鉤蟲病兼有氣血不足者。
2.蟲毒犯膚
主證:蟲毒侵入手足指趾間、足背、踝等部位,奇癢難忍,並有燒灼感,繼而出現小出血點及丘疹,1~2日內轉為水泡,常於日內消失,也可因搔抓而引起感染形成膿皰。
治法:殺蟲止癢。
主方:止癢洗劑。
藥物:荊芥10克,防風10克,黃柏10克,蒼朮10克,蛇床子10克,明礬lo克。煎湯熏洗。
備選方劑:雄黃、枯礬各9克,研粉,菜油調勻塗患處。
3.蟲毒犯肺
主證:咳嗽聲嘶,重者有氣急發熱,哮喘,痰中帶血,舌偏紅,苔自或黃膩。
治法:殺蟲解毒,佐以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主方:貫眾湯合三拗湯。
藥物:苦楝根皮10克,土荊芥10克,貫眾10克,紫蘇10克,麻黃3克,杏仁10克,日早3兄。
加減:痰熱者,加瓜蔞、貝母;痰濕者,加陳皮、白芥子;哮甚者,加代赭石、射干;痰中帶血者,加仙鶴草、白茅根、黛蛤散。
備選方劑:貫眾湯合止嗽散。具有殺蟲、宣肺止咳平喘功效。適用於蟲毒犯肺者。
其他療法
單方驗方
1.土荊芥用蒸餾法提取土荊芥油,塗抹患處,有殺滅停留在皮膚內的絲狀蚴作用。
2.苦楝根皮、檳榔煎湯,於睡前服,連服3~5日,可驅殺鉤蟲。
3.雷丸研末,每次10克,1日2次,連服3天,驅蟲殺蟲。
中成藥
1.化蟲丸:具有驅諸蟲、止蟲痛之功效,適用於蟲踞腸胃。
2.黃病絳礬丸:具有健脾化濕、消積補血之功效,適用於脾胃失調、氣血虛虧證。
食療
1.鶴虱飲:鶴虱60~100克洗淨,入鍋加水適量煎20分鐘,去渣取汁,麥芽糖適量調勻,代茶溫服。每日1劑,早晚各1次分服,連食3日至1周。
2.馬齒莧烏梅飲:鮮馬齒莧200克(乾100克),烏梅15克,馬齒莧洗淨,烏梅同入鍋內煎煮,去渣取汁,麥芽糖適量調味。每日1劑,早晚各1次空腹溫服.連食1周。適用於小兒鉤蟲病、蛔蟲病等。
轉歸預後本病一般預後良好,無特殊感染不會遺留病症。
預防調護
做好糞管,不要讓小兒坐在泥地上,宣傳尿布的清潔衛生。
注意局部皮膚防護
多食用豆腐、豬血、瘦肉、豬肝、魚及新鮮蔬菜和水果,少吃辛辣油膩之物。
文獻摘要
1、《醫林繩墨·鼓脹》:“黃腫者,皮肉色黃,四肢怠惰,頭眩體倦,懶於作為,小便短而少,大便溏而頻,食慾善進,不能生力,宜當健脾為主。”
2、《醫碥·黃疸》:“黃腫與黃疽,分別處在腫而色帶白,眼目如故,不如黃疸之眼目皆黃而不帶白,且無腫狀,似不必以暴漸分。又黃腫多有蟲與食積,有蟲必吐黃水,毛髮皆直,或好食生米、茶葉之類。用使君子、檳榔、川棟、雷丸之類。食積則用消食藥,劑中不可無針砂,消積平肝,其功最速。治療亦與黃疸有別也。”
3、《雜病源流犀燭·諸疽源流》:“力役勞苦受傷,亦成黃胖病,俗名脫力黃,好食易飢,怠惰無力。”“黃胖,宿病也,與黃疽暴病不同。蓋黃疽眼目皆黃,無腫狀。黃胖多腫,色黃中帶白,眼目如故,或洋洋少神。,雖病根都發於脾,·然黃疸則由脾經濕熱蒸郁而成;黃胖則濕熱未甚,多蟲與食積所致,必吐黃水,毛髮皆直,或好食生米、茶葉、土炭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