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腦癱的生物標誌物篩選

小兒腦癱的生物標誌物篩選

《小兒腦癱的生物標誌物篩選》是依託鄭州大學,由王小陽擔任項目負責人的聯合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兒腦癱的生物標誌物篩選
  • 項目類別:聯合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王小陽
  • 依託單位:鄭州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腦癱是導致兒童肢體傷殘的首位原因,是河南最常見導致兒童傷殘的慢性病,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但是大量證據顯示遺傳因素在腦癱的發病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或者存在易感性基因。本項目套用DNA甲基化測序、外顯子組測序以及蛋白質組學的實驗方法,探討遺傳及表觀遺傳修飾在腦癱發生髮展中的作用,挖掘腦癱特異性的基因位點或分子標誌物,建立新生兒腦損傷合併腦癱的早期診斷技術,降低新生兒腦損傷嚴重後遺症的發生率和致殘率,提高出生人口質量。

結題摘要

腦癱是導致兒童肢體傷殘的首位原因,發病機制尚 不清楚,但是大量證據顯示遺傳因素在腦癱的發病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或者存在易感性基因。本項目套用DNA甲基化測序、外顯子組測序以及蛋白質組學的實驗方法,探討遺傳及表觀遺傳修 飾在腦癱發生髮展中的作用,挖掘腦癱特異性的基因位點或分子標誌物,建立新生兒腦損傷合併腦癱的早期診斷技術。通過對雙胞胎腦癱患兒進行 表觀遺傳分析發現腦癱患兒存在多個與免疫/炎症通路相關的基因甲基化異常。對 713例腦癱患兒進行外顯子組測序發現 有 142 例患兒檢測到了符合ACMG 標準的致病突變和可能致病突變,遺傳學診斷率為19.9%,其中痙攣型雙癱患者以及由窒息史者遺傳學的診斷率更高,可達43.4%及50.7%。此外,對52個腦癱三口之家的全外顯子組研究結果顯示29 例患兒中檢測到33個非同義新生突變,有11例攜 帶符合ACMG標準的致病突變或可能致病突變,包括8例遺傳突變和3例新生突變。以上結果說明,腦癱相關致病突變主要來源於遺傳突變,但新生突變在腦癱的病因學中也起重要作用。對腦癱患兒採用 iTRAQ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技術,發現出生後4周α1抗胰蛋白酶的水平在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的痙攣性腦癱患兒中顯著下降,提示α1抗胰蛋白酶與腦損傷以及腦癱後遺症的發生有關。採用基於GC-TOF-MS平台的非靶向代謝組學方法對腦癱患兒 進行分析,發現腦癱兒童的血液中肌苷和能量代謝通路出現了異常,表現為肌苷的含量明顯降低,烏頭酸的含量明顯增加。以上多組學的結果為進一步最佳化用於腦癱的早期篩查奠定了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