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台鎮

小二台鎮

小二台鎮隸屬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位於縣城東北部10公里處,鎮政府駐小二台村。面積201.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354人(2017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小二台鎮
  • 外文名稱:Xiao er tai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
  • 下轄地區:小二台行政村、西壕塹行政村、新房營行政村、化稍營行政村
  • 政府駐地:小二台村
  • 電話區號:0313
  • 郵政區碼:076450
  • 地理位置:河北省西北部,內蒙古高原的南緣
  • 面積:201.47平方公里
  • 人口:8354人(2017年)
  • 方言晉語-張呼片
  • 氣候條件: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草原天路、塞那都
  • 機場:張家口機場
  • 火車站:張家口沙嶺子西站
  • 車牌代碼:冀G
概況,行政區劃,經濟建設,招商引資,發展農業,新農村建設,生態保護,民生工程,綜合治理,其他事業,

概況

小二台鎮位於河北張北縣城東北部10公里處,鎮政府駐小二台村。面積201.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354人(2017年)。行政區劃總面積有黨支部24個,其中農村支部18個,黨員787名。現有耕地81299畝,其中水澆地10000畝,林地71623畝,草地104759 畝。該鄉交通便利,通訊便捷,境內風能、旅遊等資源豐富,撤鄉設鎮工作穩步推進,目前,已通過了省民政廳區劃地名處的審批。全鄉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小二台鎮1958年屬東風公社,1961年新建小二台公社,1984年改鄉,2013年7月11日上午,小二台鄉舉行撤鄉設鎮揭牌儀式。縣領導孫雨、張貴祥、史崇森、徐元斌、單有高、喬發、侯生莉,政府黨組成員、政府辦主任郝朝斌出席儀式,各鄉鎮、縣直各單位主要負責人,企業界人士,小二台在外創業成功人士代表及部分民眾代表參加揭牌儀式。

行政區劃

小二台鎮轄小二台、西壕塹新房營、西灘、三腦包、小西梁、化稍營、黑山堡、孔讀弄、大西梁、後河子、黃羊窪、七里河、南泥河、武家窪、馬牙石、塞寒壩、羊盤窪、德勝、韭菜溝、柳條壩21個行政村,93個自然村。
小二台行政村轄:小二台、腦包底、閆油坊三個自然村,是鎮政府駐地。
小二台(xiao er tai)村,是小二台鎮人民政府所在地,縣級公路“後洗線”橫穿全村,東至黑山堡,西至德勝村,南至武家窪,北至黃羊窪,全村196戶,人口527人,男280人,女247人,皆為漢族。
村居面積0.23平方公里,有耕地1935畝,林地1116畝,草地3034畝,以種植蔬菜為主導產業。現全行政村已發展大白蘿蔔、大白菜種植1600多畝。
據查,早在清朝光緒年間此地就已建村,因此地地勢平坦、水肥草美又緊鄰水源,所以當時蒙古人在此設立了放牧點。蒙古人設立的放牧點稱作“台”,當時蒙人已經設立了“二台”放牧點(今二台鎮),所以此地就稱為“小二台”。因修建水庫,1960年整村搬遷到現址。
西壕塹行政村轄:西壕塹、杜家村、河西村、沙溝村、圍子村、上石虎窪、宣馬群七個自然村。
西壕塹西壕塹
 西壕塹(Xi hao qian)村,村委會所在地,位於小二台鎮南部10公里處,地勢平坦。全村101戶,人口300人,男160人,女140人,皆為漢族。
村居面積0.087平方公里,有耕地1095畝。林地413.9畝,草地707畝,以農牧業為主導產業,近年發展甜菜馬鈴薯種植400畝。
清光緒年間,漢人和蒙古人劃分界線時,在此地挖了一條壕塹渠。壕塹南部歸漢人,北部歸蒙人。為了有證據,當時他們還在壕塹渠中埋了很多的草木灰,後來以壕塹中的草木灰為界,劃分漢、蒙土地。因此地位於這條渠的西部而得名“西壕塹”。
西壕塹西壕塹
沙溝村(Sha gou cun),位於小二台鎮南部10公里處,地勢平坦。全村35戶,人口115人,男60人,女55人,全部為漢族。
村居面積0.053平方公里,有耕地491畝,林地291.6畝,草地271畝,以農業為主導產業,近年發展甜菜馬鈴薯種植300多畝。
杜家村(Du jia cun),位於小二台鎮南部10公里處,地勢平坦。全村27戶,人口86人,男46人,女40人,漢族84人,蒙族2人。
村居面積0.06平方公里,有耕地286畝,林地316畝,草地202畝,以農業為主導產業,近年發展甜菜馬鈴薯種植80畝。
據查,原來此地是一片荒地,無人居住。後來,山西晉中地區遭遇災荒,便有一部分難民逃荒至此,見此地芳草如茵、碧水潺潺,是一塊生活的好地方,於是他們便在此安家定居下來。其中有位姓杜的人帶領大家開荒種地,建立了村莊。人們為紀念他就把該村取名為“杜家村”。
河西村(He xi cun),位於小二台鎮南部11公里處,地勢平坦。全村25戶,人口74人,男40人,女34人,皆為漢族。
村居面積0.057平方公里,有耕地358畝,林地125畝,草地175畝,以農業為主導產業,近年發展甜菜馬鈴薯種植200畝。
在河西村和宣府馬群之間有條河,這條河是自然形成的,河水至南向北流,分別流經後河子、元山子和河西村,最後匯入東洋河。就是這條河流,把該村分到了河的西面,所以該村就取名“河西村”。
該村的西南處有一條河,這條河流經後河子、元山子,最後經此村向北流去。由於河水長年累月的從此村經過,從上游衝下來很多沙子,匯集到本村的西部,沙子越積越多,最後形成一條沙溝,因此該村取名“沙溝村”。
上石虎窪(Shang shi hu wa)村,位於小二台鎮南部11公里處,地勢平坦。全村23戶,人口78人,男40人,女38人,皆為漢族。
村居面積0.053平方公里,有耕地236畝,林地162畝,草地184畝,以農業為主導產業,近年發展甜菜馬鈴薯種植30畝。
相傳,很早很早以前,此地連年征戰。在一次戰爭中,有兩隻老虎從蒙古地下來,路過此地,恰好被士兵們發現,其中一隻公虎順利逃走,而另一隻母虎,被士兵打傷一條腿,不能走路,住在了村口,最後在村口化作一隻石虎。因此該村取名“石虎窪”。 至今,在村口“石虎”仍然依稀可見。
圍子村(Wei zi cun),位於小二台鎮南部10公里處,地勢平坦。全村31戶,人口93人,男48人,女45人,皆為漢族。
村居面積0.053平方公里,有耕地376畝,林地233畝,草地219畝,以農業為主導產業,近年發展甜菜馬鈴薯種植100畝。
光緒年間,此地極不太平,村裡的人為了防止強盜、山賊來村打劫,就在村子周圍,建起了高高的圍牆,把村子全都圍住,於是該村就取名“圍子村”。
宣馬群(Xuan ma qun)村,位於小二台鎮南部11公里處,地勢平坦。全村37戶,人口102人,男52人,女50人,漢族96人,蒙族6人。
村居面積0.067平方公里,有耕地402.6畝,林地242.6畝,草地240畝,以農業為主導產業,近年發展甜菜種植50畝、馬鈴薯種植100畝。
在清光緒年間宣化府有專門為官府養馬的地方,後來養的馬越來越多,宣化當地的草料已不能滿足馬廠的需要,於是就派人四處尋找草原,其中有一部分人來到此地,見此地草原遼闊又接近水源,就在村子東南處大水泉梁的地方住下,建立了養馬的廠房,並用梁下的泉水飲馬。後來,此地人越聚越多形成了村莊,取名宣化馬廠,後改名“宣馬群”。
新房營行政村轄:新房營、趙家村、李家村、姚家村四個自然村。
新房營(Xin fang ying),村委會所在地,位於小二台鎮南15公里處,南靠崇禮縣,屬丘陵地帶,全村216戶,人口662人,男362人,女300人,漢族660人,蒙族2人。
村居面積0.32平方公里,有耕地2967畝,林地1400畝,草地50畝,以農牧業為主導產業。
據查,在二十世紀40年代有八戶人家來此地謀生,他們開荒種地、放牧養羊,後來都蓋起了新房,於是此地就取名“新房營”,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趙家村(Zhao jia cun),位於小二台鎮正南14公里處,地處壩頭山區,是小二台鄉的最南邊。全村35戶,人口88人,男53人,女35人,漢族87人,蒙族1人。
村居面積0.07平方公里,有耕地690畝,林地130畝,草地30畝,以農牧業為主導產業。
約在二十世紀50年代,崇禮縣有一部分人來到此地謀生,其中有一戶姓趙的人家帶領大家在這裡建立了村莊,取名為“趙家村”。
李家村(Li jia cun),位於小二台鎮南13公里處,地處壩頭,屬山區。全村25戶,76人,男42人,女34人,皆為漢族。
村居面積0.06平方公里,有耕地476畝,草地15畝。以農牧業為主導產業,主要種植馬鈴薯。
據查,此地原來是一片荒地,光緒年間從化稍營村搬遷來幾戶姓李的人家,他們在這裡開荒種地、繁衍生息,逐漸就形成村莊,取名“李家村”。
姚家村(Yao jia cun),位於小二台鎮南15公里處,地處丘陵地帶。全村55戶,人口166人,男86人,女80人,皆為漢族。
村居面積0.08平方公里,有耕地1110畝,林地205畝,草地10畝,以農牧業為主導產業,近年來發展馬鈴薯種植210畝。
清朝末年,有位叫姚廣玉的人來到此地,見此地緊靠壩頭,風光秀麗,風水好,便在此地安家定居。後來,姚家人丁興旺,就形成村莊,取名“姚家村”。
西灘行政村轄:西灘、黑腦包、後村三個自然村。
西灘(Xi tan)村,村委會所在地,位於小二台鎮東南10公里處,屬丘陵地帶,全村128戶,人口416人,男223人,女193人,皆為漢族。
村居面積0.2平方公里,有耕地1796畝,林地3504畝,草地8700畝。
清朝同治年間,有左姓和岳姓幾戶人家便來到賽汗壩村西邊的灘地開荒以維持生活。後發現此地前有草灘,後有肥沃的土地非常適宜定居,便搬到此處安家。開始姓左的人較多,村莊叫左家村,因村莊位於賽汗壩西邊的灘地里便更名為“西灘村”。
黑腦包(Hei nao bao),位於小二台鎮東南11公里處,屬丘陵地帶,全村41戶,人口146人,男74人,女72人,皆為漢族。
村居面積0.24平方公里,有耕地746畝,林地750畝,草地3000畝,以農牧業為主導產業,近年來發展甜菜、馬鈴薯種植300畝。
相傳,清朝光緒年間,隨著蒙古族人的逐漸後移,晉中地區的一些人大量流入塞外壩上,其中一部分人來到此處看到此處地勢平坦、水草豐茂,便在此處安家定居,因村後有一座山,形似一個大腦包而得名“黑腦包”村。
後村(Hou cun),位於小二台鎮東南12公里處,屬丘陵地帶,全村28戶,人口86人,男46人,女40人,皆為漢族。
村居面積0.3平方公里,有耕地345畝,林地600畝,草地3000畝,以農牧業為主導產業。近年來發展馬鈴薯種植140畝。
因村莊建在西灘村後而得名
三腦包行政村轄:大西坡、小西坡、韓家村、楊家村、羊肉房五個自然村。
小西坡(Xiao xi po)村,村委會所在地,位於小二台鎮南13.5公里處,屬山區。全村31戶,人口99人,男61人,女38人,皆為漢族。
村居面積0.07平方公里,有耕地514畝,林地238畝,草地60畝,以農牧業為主導產業,近年來發展馬鈴薯種植90畝。
清道光年間有一部分人來此謀生,後形成村莊。因此地西邊60米處有一座山峰,當時人們稱其為“小西山”,於是該村就取名“小西坡”。
大西坡(Da xi po)村,位於小二台鎮正南13公里處,屬山區。全村39戶,人口120人,男65人,女55人,漢族119人,蒙族1人。
村居面積0.06平方公里,有耕地502畝,林地182畝,草地20畝,以農牧業為主導產業,近年來發展豌豆種植200畝。
清道光年間有姓薛的人家從涿鹿搬遷至此,見此地風水較好,適宜居住,就在此地繁衍生息,後形成村莊。因此地西邊有一座山峰,當時人們稱其為“大西山”,於是該村就取名“大西坡”。
韓家村(Han jia cun),位於小二台鎮正南12.5公里處,屬山區。全村30戶,人口91人,男41人,女50人,皆為漢族。
村居面積0.06平方公里,有耕地492畝,林地312畝,草地70畝,以農牧業為主導產業。
據查,清嘉慶年間保定遭遇災禍,有一部分人搬遷至此,後形成村莊。因來此地定居的人姓韓的居多,當時人們稱其為“韓家村”,一直沿用至今。
羊肉房(Yang rou fang)村,位於小二台鎮南13公里處,屬山區。全村57戶,人口189人,男97人,女92人,漢族188人,蒙族1人。
村居面積0.08平方公里,有耕地801畝,林地466畝,草地70畝,以農牧業為主導產業,近年來發展馬鈴薯種植150畝,旱地小白菜種植50畝。
據本村80多歲老人張祥說,最初建村時有姓楊的倆兄弟在此居住,取名“楊二房”,後來人們叫成了“羊肉房”。
楊家村(Yang jia cun),位於小二台鎮南13公里處,屬山區。全村60戶,人口247人,男125人,女122人,漢族246人,蒙族1人。
村居面積0.1平方公里,有耕地981畝,林地309畝,草地80畝,以農牧業為主導產業,近年來發展馬鈴薯種植120畝。
清嘉慶年間蔚縣發生旱災,人們四處流浪,其中有一部分姓楊的人來到此地,看到草原遼闊、土地肥沃便安家定居,後形成村落取名“楊家村”
小西梁行政村轄:小西梁、南天門兩個自然村。
小西梁(Xiao xi liang),村委會所在地,位於小二台鎮西南6公里處,地勢較為平坦。全村75戶,人口223人,男120人,女103人,皆為漢族。
村居面積0.5平方公里,有耕地1000畝,林地700畝,草地500畝,以農牧業為主導產業,近年來發展蔬菜種植80畝。
據查,清朝年間什巴台是當地的商貿集散地,也是一條從內蒙到張家口的商貿通道,當時什巴台非常出名,該村在什巴台正西位置,又依西山而建,取名“小西梁”。
南天門(Nan tian men)村,位於小二台鎮西南6.5公里處,地勢平坦。全村30戶,人口85人,男45人,女40人,皆為漢族。
村居面積0.01平方公里,有耕地300畝,林地250畝,草地100畝,以農牧業為主導產業,近年來發展蔬菜種植50畝。
清朝年間,張家口南的南天門村有一人經商,途經此地,看到此地水草豐美、風光秀麗便在此長住。後漸成村莊,取名為“南天門”村。
化稍營行政村轄:化稍營、唐家營、白家營、羅全窪、什巴台、郝家營六個自然村。
化稍營(Hua shao ying),村委會所在地,位於小二台鎮西南6公里處,地勢平坦。全村98戶,有人口410人,男220人,女190人,全是漢族。
村居面積0.26平方公里,有耕地2250畝,林地850畝,草地1500畝。以農牧業為主導產業,主要種植莜麥、土豆、亞麻、甜菜、豆類等作物。
據本村90歲老人周維說,在1871年,陽原縣發生旱災,人們四處遷移,其中一個名叫王元的人從陽原縣化稍營村遷到此地,建立村莊。因懷念故土,還將此村叫做化稍營村。
唐家營(Tang jia ying),位於小二台鎮西南6公里處,地勢平坦,全村45戶,有人口188人,男98人,女90人,皆為漢族,
村居面積0.08平方公里,有耕地1299畝,林地800畝,草地1000畝,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莜麥、土豆、亞麻、豆類等農作物。
據查,在1918年,有一位叫唐毛驢的人精心飼養了一頭公驢,到該地謀生,在這裡開了一個馬站,專門為附近養畜戶服務,日久便形成一個村莊,起名為“唐家營”。
白家營(Bai jia ying),位於小二台鎮西南6公里處,地勢平坦,全村共28戶,有人口113人,男63人,女50人,全是漢族。
村居面積0.05平方公里,有耕地504畝,林地280畝,草地800畝。以農牧業為主導產業,主要種植莜麥、土豆、亞麻、甜菜、豆類等農作物。
據化稍營90歲老人周維說, 原來有一個名叫白生祥的人,從蒙古地來此地,建立了名叫白老九的村莊,後來人們又改為白家營。
羅全窪(Luo quan wa),隸屬化稍營行政村,位於小二台鎮西南6公里處,地勢平坦,全村19戶,有人口67人,男37人,女30人,全是漢族。
村居面積0.04平方公里,有耕地421畝,林地105畝,草地500畝。以農牧業為主導產業,主要種植莜麥、土豆、亞麻、甜菜、豆類等作物。
據90歲老人周維說,在1920年,有一位名叫米真的人從宣化深井遷到此處,給這裡起名為米家營,後來人們又改為羅全窪。
什巴台(Shi ba tai),位於小二台鎮西南6公里處,地勢平坦。全村32戶,有人口149人,男79人,女70人,皆為漢族。
村居面積0.06平方公里,有耕地712畝,林地560畝,草地1500畝,以農牧業為主導產業。主要種植莜麥、甜菜等作物。
據查,此地原為蒙古人所居。蒙古人的住處稱作“台”,從蒙古牧區排到這裡正好是第十八台,當時此地十分興旺,是內蒙古通往壩下的一條交通要道和商貿集散地。民國3年(1914年)曾設郵寄代辦所,為張北縣郵設之始。民國程紫登曾有詩曰:“平鋪曠野四邊開,此地名為十八台。三五人家三五里,電桿一道向東來”。後來蒙人遷走,漢人逐漸來此居住,改名為“什巴台”。
郝家營(Hao jia ying),位於小二台鎮西南6公里處,地勢平坦,全村共54戶,有人口198人,男108人,女90人,全是漢族。
村居面積0.1平方公里,有耕地1320畝,林地142畝,草地800畝。以農牧業為主導產業,以種植莜麥、土豆、亞麻、甜菜、豆類等農作物為主。
1915年,宣化深井地鬧饑荒,人們四處尋找生存之地,一位名叫郝德林的人,來到此地,看見水草豐茂,風景秀美,便在此地安家定居。日久,落戶人家漸多形成村莊取名“郝家營”
德勝行政村轄:馬鞍架、葉家村、李元村、王家村、徐家村、德勝六個自然村。
葉家營村(Ye jia ying cun),村委會所在地,位於小二台鎮西1公里處,地勢平坦。全村48戶,人口150人,男78人,女72人,全部為漢族。
村居面積0.05平方公里,有耕地562畝,林地158畝,草地931畝,以農牧業為主導產業,主要種植莜麥、馬鈴薯、甜菜、等作物。
該村原為原始草原,經常有狼從此經過,人們稱其為“狼道”。後來草原退化。幾戶姓葉的人家最先來到此地,他們在這裡開荒種地、繁衍生息,形成村莊,就取名為“葉家村”。
德勝(De sheng)村,位於小二台鎮西1公里處,地勢平坦。全村378戶,人口1087人,男547人,女540人,全部為漢族。  村居面積0.55平方公里,有耕地3768畝。林地4759.5畝,草地7728畝,以農牧業為主導產業,主要種植莜麥、馬鈴薯、甜菜等作物。
該村原叫“陳家村”,因當時陳家是有錢大戶,全村人都為他打長工維持生活而得名。後來,有一位村民外出自謀生計,大約在1985年此人帶了很多錢重返陳家村,據說是在北京德勝門處做買賣發了財,給了鄉鄰很多接濟,於是人們就把村名改為“德勝”。
李元村(Li yuan cun),位於小二台鎮西南3.5公里處,地勢平坦。全村58戶,人口172人,男83人,女89人,全部為漢族。
村居面積0.08平方公里,有耕地648畝,林地1276.5畝,草地1620畝,以農牧業為主導產業,主要種植莜麥、馬鈴薯、甜菜等作物。
清末建村,此地原為蒙古人住所,後蒙人遷走,有漢人來此謀生。最先是李元幾戶人家看到此地土地肥沃、水源豐富便來此定居,後來形成村莊取名“李元村”。
馬鞍架(Ma an jia)村,位於小二台鎮西1.3公里處,地勢平坦。全村47戶,人口156人,男80人,女76人,全部為漢族。
村居面積0.06平方公里,有耕地817畝,林地478畝,草地1022畝,以農牧業為主導產業,主要種植莜麥、馬鈴薯、甜菜等作物。
該村原為原始草原,經常有狼從此經過,人們稱其為“狼道”。後來草原退化,逐漸有人來此居住。清朝末年,只有幾戶姓馬的人家,後形成村莊,村民們所建房屋為馬鞍架式,所以就取名為“馬鞍架”。
王家村(Wang jia cun),位於小二台鎮西南4公里處,地勢平坦。全村60戶,人口172人,男86人,女86人,全部為漢族。
村居面積0.06平方公里,有耕地984畝,林地1090畝,草地1672畝,以農牧業為主導產業,主要種植莜麥、馬鈴薯、甜菜、等作物。
此地原為蒙古人的居所,被稱作“烏蘭腦包”。後來草原退化蒙人遷走,漢人開始來此居住,清光緒年間,王發生由崇禮縣黃土窯遷來此地,開荒種地,形成村莊後就取名“王家村”。
徐家村(Xu jia cun),位於小二台鎮西1.5公里處,地勢平坦。全村63戶,人口208人,男100人,女108人,全部為漢族。
村居面積0.07平方公里,有耕地1006畝,林地1218.5畝,草地1158畝,以農牧業為主導產業,主要種植莜麥、馬鈴薯、甜菜等作物。
清光緒年間建村,該村以姓徐的人家居多,所以人們就稱其為“徐家村”。
德勝村德勝村
2017年1月24日習近平在小二台鎮德勝村看望民眾。2017年1月24日習近平在小二台鎮德勝村看望民眾。

經濟建設

近年來,全鎮共實施項目28個,完成契約引資5.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8860萬元。包括一品豪苑休閒度假中心、七里河休閒度假中心等旅遊項目,德勝新民居建設、投資匯江商務樓、萬民欣榮商業樓等城建項目,利民肉羊養殖場、永祿利蔬菜合作社蔬菜恆溫庫、德勝產業園區等農業項目。新項目、大項目、好項目的大力發展,提升我鄉整體水平,增強發展的後勁。2010年末,全鄉完成社會總產值1.4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008元。尤其是德勝新民居建設,被縣委評為2010年度新民居建設工作先進鄉鎮,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土地規範運作優秀示範村(全市僅有2個)和2010年度河北省農村新民居建設優秀示範村(全市3個)榮譽稱號。
農民主要經濟來源以種養業和勞務收入為主,特色支柱產業為蔬菜、甜菜、馬鈴薯、畜牧業和旅遊業。種植業形成了“三個”萬畝基地(馬鈴薯、蔬菜、甜菜),同時,積極培樹了永祿利蔬菜合作社、馬鈴薯種植協會、白菜間種甜菜等一批典型,為農民增收再創新途徑。積極培樹舍飼圈養典型,建設奶牛養殖小區、肉羊養殖園區,重點引進建設優質肉牛養殖及深加工產業為主題的新型養殖牧場。依託塞那都國際生態旅遊度假村區位優勢,我鄉積極規劃區域旅遊業,打造德勝旅遊新村、七里河休閒度假中心、壩頭風景線,並力爭建成農家樂採摘園、一品豪苑休閒度假中心等一批旅遊項目。目前,已初步形成“南畜、北菜、中薯、東旅”的產業化格局。
2013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小二台鎮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廣大黨員幹部民眾,攻堅克難,真抓實幹,全鎮實現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黨的建設明顯加強。農民人均收入實現5680元,比去年增長20%。完成稅收132萬元,比去年增長26%,超額完成任務1%。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271萬元,比去年增長90%,超額完成任務58%。

招商引資

我鎮圍繞特色旅遊小鎮建設、農業產業化兩大重點,強力推進項目建設,共實施項目10個,其中特色旅遊小鎮項目6個,農業產業化項目4個。
旅遊小鎮項目:一是一品豪苑產權式酒店公寓。總投資2億元,總建築面積4.5萬平米,其中7000平米會所、38000平米公寓式酒店。一次性接待規模住宿1200人、餐飲550人,配套有大、中、小型會議室和洗浴、娛樂、康體、健身等功能。並建設生態觀光園、農業採摘園、農耕體驗園和其它旅遊服務配套項目。將成為我縣綜合接待能力最強的旅遊項目。今年完成投資6000萬元,完成主體建設,現已開盤出售。二是塞那都水上旅遊項目。投資106萬元修繕了太子湖岸的湖畔人家、風情木屋,增加水上遊樂項目,一個集游、購、娛於一體的特色景區已初步形成,接待遊客8萬多人。三是三腦包水上公園。規劃投資1000萬元建設生態魚塘、休閒走廊、垂釣賽場和生態魚館項目。今年投資105萬元完成魚塘和大壩的建設。四是衛生院改建項目。總投資108萬元將門面平房改建成三層門診樓,已經投入使用。五是新民居配套工程。總投資6570萬元,今年完成投資125萬元,實施配套完善工程,現已經交房入住。六是東湖麗景休閒度假中心。總投資1.83億元,今年完成投資180萬元,實施相關配套工程。
農業產業化項目:一是馬鈴薯、蔬菜集散中心。總投資6040萬元,占地200畝。今年投資960萬元,完成選址、120畝林地征占審批、部分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和160個60噸的馬鈴薯儲存窖建設工程,現已完工並投入使用。並接受國家農業部、省農業產業化辦公室的檢查驗收。二是蔬菜大棚科技示範園區。今年投資360萬元新建春秋式大棚300個,全鎮達到687個,全部實施膜下滴灌,推廣種植高效作物,每個大棚純收入7000多元。三是德勝養殖園區。總投資6500萬元,占地300畝,今年引導15戶農戶入園舍飼,投資180萬元建成高標準育肥羊養殖基地7000平米和園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現養殖規模達到年出欄育肥羊4萬隻,育肥牛3000頭,年可實現純利潤1400萬元。探索出一條禁牧舍飼的有效途徑。四是愛民苗圃基地。總投資1000萬元,占地20畝,今年投資114萬元種植樟子松100萬株。
此外,積極服務協調好風電、華田等縣重點項目,保證了項目建設的順利開展。

發展農業

我鎮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最有效手段,將其作為農業發展的新方向。今年,種植業實現純收入4486.3萬元,養殖業實現純收入1583.6萬元,均創下歷史新高。
一是強基礎優結構,強力發展現代種植業。1.突出典型示範帶動,打造德勝設施大棚科技示範區。依託扶貧攻堅開發平台,採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在德勝村建設蔬菜大棚300個,主要種植彩椒、架豆等精細、綠色、無公害蔬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趟出了新路子。同時依託河北農大駐小二台試驗站優勢打造了農業科技示範園,主要栽培瑪麗櫻桃西紅柿,迷你小黃瓜,喜春小西瓜等多種新品種。並邀請農大教授進行全程跟蹤指導,為農民提供技術保障,切實增強了農業科技含量,為農民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2.突出可持續發展,建設高效節水農業示範區。在化稍營村新打機井4眼,發展膜下滴灌1100畝,形成千畝甜菜種植基地,每畝收入2200元。在黑山堡村種植夏波蒂商品薯600畝,建設馬鈴薯種植基地,採用平移式噴灌進行灌溉,每畝收入5000元。3.突出資源優勢,大力推廣旱作特色農業。以調整種植結構為重點,在發展蔬菜種植區、設施農業種植區的基礎上,重點發展了甜菜規模種植區,馬鈴薯種植帶,旱作農業種植區,飼草種植帶。甜菜交售任務位居全縣第二。
二是轉方式優結構,全力扶持現代畜牧業。1.抓舍飼,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新建德勝養殖園區,總投資6500萬元,占地300畝。今年投資2200萬元,完成了園區部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7000平米標準養殖圈舍建設工程,15戶養殖大戶入園。現養殖規模達到年出欄育肥羊4萬隻,育肥牛3000頭,年可實現純利潤1400萬元。探索出一條禁牧舍飼的有效途徑。2.抓規模,促使畜牧業向產業化發展。擴大了興盛奶牛養殖場、小西梁和西壕塹肉羊養殖場、孔讀弄養雞場等養殖場的規模,新增奶牛280頭,肉羊1.8萬隻,雞8000隻,實現增收1972萬元。3.抓防疫,推動畜牧業健康發展。年初精選22名村級防疫員,舉辦牧業養殖技術培訓6次,免疫牛1809頭,肉羊29873隻,防疫密度和掛標率達到100%,有力保障了畜牧業健康有序發展。

新農村建設

按照新農村建設要求,我鎮大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穩步開展新農村建設。一是完成撤鄉設鎮工作。經過積極籌備,於6月13日撤銷小二台鄉設立小二台鎮。二是破解新民居難題。處理了各項遺留問題,今年沒發生一起因新民居工程的上訪事件,住戶順利入住新民居。三是實施美麗鄉村工程。依照美麗鄉村建設要求,今年投資362萬元重點打造了德勝、化稍營兩個行政村,實施了道路硬化、設施大棚等13個項目,已全部完工,民眾幸福指數明顯提高。四是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全鎮改造危房103戶,新修村村通5公里,砂石路17.5公里,新打機井7眼,安裝路燈10盞,設定垃圾點4個,村級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提升。五是加大村貌整治力度。大力推進“四清四化”活動的開展,清運、掩埋、焚燒亂堆亂放的糞堆、磚頭瓦塊垃圾83噸、柴草雜物62方,清理廢菜廢葉2噸,拆除破舊坍塌殘垣斷壁3處,整修並粉刷井房2處,撿道路沿線26公裏白色垃圾,清洗亂貼小廣告48處。並成立村級衛生清潔隊,建立維護環境衛生長效機制。

生態保護

我鎮將“生態立鎮”理念貫穿始終,結合全縣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工作,加大生態建設與保護力度。一是加大造林綠化力度。創園工程。投資125萬元,種植金葉榆、丁香、白榆籬等16.5萬株,松樹137棵,在師範路路段進行增綠添彩。通道綠化。投資195萬元,在後洗線油簍溝鄉到小二台鎮路段,種植楊樹、松樹、榆樹總計8485棵。鞏固退耕還林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630畝,補植補造28000畝。村莊綠化。德勝村、化稍營村種植楊樹5100棵,松樹36棵。景觀提升綠化。在鎮政府前,種植草坪3畝,丁香、杏樹、松樹、棠梨樹等共2260棵。打造錯落有致的綠化景觀一處。旅遊觀光節點。種植向日葵、花草帶對“百里壩頭風景線”和後洗線進行綠化、美化。所有栽植苗木成活率達96%,位居全縣第一。二是加大禁牧管理力度。成立了禁牧護林防火聯防隊和督查組,配備禁牧專用車分片晝夜巡查,同時實行班子成員包片、幹部包村、村幹部包重點養殖戶的“三包”責任制,並同各行政村、養殖戶簽訂責任狀,有效制止了偷牧、夜牧現象的發生,保護了綠色植被。三是加大護林防火力度。落實護林防火50人,發放宣傳單2000餘份,投資25萬元儲備消防車、風力滅火機、2號撲火工具等防火物資。落實防火隔離帶1256條。並對全年無著火、無毀林現象的村重獎6000元,切實做好護林防火工作,加強了生態環境的保護。

民生工程

我鎮將為民辦實事作為勤政為民的重要舉措,2013年重點抓了三項“民生工程”,使民生保障水平不斷得到提升。一是抓好農村救助工程。全年發放臨時救助資金2萬元,發放自然災害補助4.5萬元,發放救災煤80噸。解決了306戶,445人生活困難,完成醫療救助108人次,發放醫療救助資金18.5萬元。二是抓好農村保障工程。新增新農保人員85人,累計參保10800人,參保率達到95.7%;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6.2%。新建幸福互助院1個,並做好低保、五保、優撫信息上傳工作,做到陽光透明、公開公正。三是抓好惠農政策落實工程。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中央各項惠農政策,全鎮共發放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直補資金182.2萬元,退耕還林255.9萬元。確保政策落實、百姓受益。

綜合治理

圍繞維護穩定、平安創建、社會治安重點,抓好綜合治理工作。一是信訪穩定。成立了21個治保會、22個調委會、22隻巡防隊、21個民眾工作室,為暢通信訪渠道,加強與民眾的溝通與聯繫,領導班子成員輪流到鎮調解廳接訪。我鎮“三位一體”調解廳代表全縣接受市政法委檢查驗收。全年共排查出矛盾糾紛46起,現已全部調處。接待受理信訪事項23起,現已成功調解21起。改變工作方法,變上訪為下訪,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二是安全生產。重點將學校、供電站、醫院、信用社、加油站、水庫、食藥品銷售點等作為主要對象進行監管整治。總計舉辦安全生產培訓會2次,懸掛安全宣傳掛圖40幅。安全專項檢查5次,確保公共安全領域不出現重大安全事故。一年來沒有發生刑事案件和安全生產事故,構建了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

其他事業

一是文教衛生。協助中心國小推進校舍安全工程,包括新建D級房、教師周轉宿舍、餐廳等,加固C級房,建設面積為3436㎡。積極開展彩色周末等民眾性文化活動,實現文化共享全覆蓋。邀請宣化區眼科醫院和北方學院醫療衛生隊開展義診活動,此外對6個村婦女進行了免費兩癌篩查。二是計畫生育。嚴格按照上級相關要求,認真做好人口統計、流動、宣傳等基礎工作,人口出生率達到91.8%,統計求實率100%,民眾滿意率99%。認真落實獎勵扶助政策,加大了社會撫養費的徵收,圓滿完成了縣裡下達的各項任務指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