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國民大會獻言》是雷海宗 林同濟所著作品,出自於《雷海宗 林同濟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對國民大會獻言
- 作者:雷海宗、林同濟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雷海宗 林同濟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出處收錄,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首屆國民大會的第一次會議即將召開,此次會議的主要任務為選舉總統副總統,成立新的政府,此外是否能有其他的重要表現,事前尚很難說。但國事緊急,世局逼人,國人多有惶惶不可終日之感,首屆的國大必須認真的有所作為,方能收拾人心,扭轉大局。大選無論如何重要,只是一時的作為,國大的長久責任與根本責任是代表全體人民襄贊政府,督促政府,批評政府,指摘政府。襄贊有它的地位,督促也屬必需,但作為人民的喉舌,批評政府的錯誤,指摘政府的弱點,在一切有關國家的事務上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那才是人民所付託於國大的核心使命。在過去,因為沒有代表人民監督政府的正式機關,在許多重大問題上政府往往考慮不周,動作或失之操切,或失之遲緩,鑄成大錯而不自知,或雖知而已難補救,國家民族不知吃了多少不必需的大虧。此種現象,今後不能再容發生;若再發生,政府中人固然不能逃責,國大代表也將無從辭咎。我們謹就觀感所及,舉出兩端,獻與國大諸公,供作今後監督政府的參考。
第一,明是非。是非不明,今日已達極點,這恐怕是人心萎靡不振的最根本的原因。“官吏貪污,政治無能”,這已是喊的人喊疲,聽的人聽疲的呼聲。凡屬頭腦清醒的人,都知道此種呼聲,無論是出諸國內,或來自國外,尤其是來自國外時,往往是別有作用;任何人都知道,多數的官吏是清白自守的,是努力從公的,絕無貪污或無能的嫌疑。但我們必須承認,貪污與無能是確有其事,並且程度相當嚴重,嚴重到叫一般國人難再忍受的地步。別有作用的渲染,我們僅可指明攻擊,但自我批評,自我檢討,自我改革,在今日已是刻不容緩的要圖。在抗戰時期,還有一二地位較高,靠山較硬的貪官遭受嚴峻的處分;勝利以來,這已成了不可想像的事。發國難財的人,尚有的在國法前喪生,但何曾聽到一個聲勢赫赫的發復員財的人受過國法的制裁?日本人所留給我們可以作為工業化的基礎的一個工廠網,已在復員大員的接收之下煙消雲散,連許多私人的財產也連帶遭殃,公私攪在一起,大量的流入接收者的私囊,至今沒有下落。這是就接收中的“貪污”而言,尤其令人憤慨的是接收中的“無能”:敵人所建設的一個整個體系,接收者把它割裂支離,未入貪污者的腰包的部份也被一批愚不可及的無能者破壞殆盡。想到百年良機的平白錯過,能不令人痛哭而長嘆息!對於這些可憐的無能者,或者不便苛責,但最少今後不當再委以重任。至於那些貪污者,於情於法,都在不赦之列,不僅對於本人要盡法以繩,連當初推薦他們或任用他們的人也當連帶負責。政府在過去縱容姑息,國大如果稱職,如果盡責,如果對國人真有交代,就必須徹底澄清,不顧情面,不畏權貴,儘可能的向大頭下手,必須責成新的政府嚴懲貪污,小來頭的人可以從寬發落,大來頭的人必須不惜當為“殺一警百”的對象。制度的更革,新政的創立,都很好,但都緩不濟急;若欲挽回人心,非重治貪污不可。好話已經說盡,任何的好話今後也已聽不入耳,只有不打折扣的行動能使喪失反應的人心再度振奮。物窮則變,今日已到非變不可的時候,任何近乎作文章的變都不會再發生效力,要變就必須腳踏實地的變。必須如此,埋沒已久的是非才能重見天日,國家大勢才能真有轉機。這是國民大會所須堅持不放的第一要義。【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出處收錄
本卷按發表時間順序對“戰國策派”主要代表人物雷海宗、林同濟的論著進行精選,對他們從各自專業出發撰寫的時評、政論和國際形勢評判文章進行收集並刊布,有些是1949年後首次公開發表。既有對中國歷史積澱、文化特性、官僚群體、政治文化的深刻分析,也有對西方文化的介紹與引入。他們以“文化形態史觀”為理論依據,認定當時世界處於類似先秦中國的“戰國”時代,認為中國文化並不會滅絕,反而有第二期和第三期的繁榮;他們對二戰後世界格局的形成與演變做出了令人驚嘆的預判。本卷所選文章,對於全面認識“戰國策派”代表人物的思想特質與深度,理解近代中國轉型年代知識群體思想意識中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等思潮複雜糾纏的特性,對於持續推進“戰國策派”思潮的研究和中國近代思想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人物簡介雷海宗(1902-1962),字伯倫,河北永清人。1919年入清華學校高等科,1922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1927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7年回國後歷任中央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等校歷史學系教授。編著有《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文化形態史觀》、《中國通史選讀》等,與人共同主編《戰國策》雜誌,在《大公報》開闢“戰國副刊”,是“戰國策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50-1951年間接受勞動改造。1952年,調入南開大學歷史學系任教,編有《世界上古史講義》等。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62年12月在天津病逝。林同濟(1906-1980),筆名耕青、獨及、望滄等,福建福州人。1922年入清華學校高等科,1926年赴美國密西根大學留學,1934年獲得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比較政治學博士學位。1934年回國後歷任南開大學、雲南大學、復旦大學教授。編著有《時代之波》、《文化形態史觀》等,與人共同主編《戰國策》雜誌,在《大公報》開闢“戰國副刊”,是“戰國策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48年後歷任復旦大學政治學系、外文系教授,主要從事莎士比亞戲劇研究。1980年11月在美國加州講學時病逝。編者簡介江沛,男,歷史學博士,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中國現代史學會副會長,曾任日本愛知大學、廣島大學和台灣東華大學客座教授,2006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主要從事民國史、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著有《戰國策派思潮研究》、《國民黨結構史論》(下冊)、《中國歷史•晚清民國卷》、《毀滅的種子——國民政府時期意識形態管理研究》、《民國史紀事本末》(第3卷)等。劉忠良,男,南開大學歷史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博士生(2012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