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浜鎮

封浜鎮

封浜鎮,位於上海市西郊,嘉定區最南部。歷史上最早以“封浜”兩字作為建制名稱,是在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於現封浜地區設立封浜廠。所謂“廠”,就是粥廠,即災民的賑濟點。據傳在封家浜極盛時,鎮內居民多達300餘戶,酒肆、雜貨、典當、加工等各色店鋪數十家,每天有方圓數十里內前來趕集的鄉民和在此停泊歇夜的船民往來不息。在封浜河入口處,有地名叫“十八樓”,因為相傳此處曾立有牌坊十八座;1977年開挖河道,在農田還掘出木樁無數,可見當時房屋的繁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封浜鎮
  • 所屬地區:上海市嘉定區
  • 電話區號:021
  • 郵政區碼:201812
  • 面積:26.9平方公里
  • 人口:2.4萬
名稱來歷,歷史沿革,

名稱來歷

“封浜”兩字的來歷,源於古時的封家浜集鎮,舊址位於現虬江河與封家浜河的交匯處。據原先的考證,在成化年間,福州知事封本的父親,官封承德郎的封淳隱居在此,於是後來就把這一段吳淞江古道(即現虬江河)周圍的村莊統稱為封家浜,與虬江河交匯的封家浜河也因此而得名。
但後來這一解釋被推翻,因為有史料證實,在封淳隱居到此之前,此地已經叫封家浜。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在此駐紮過一段時間。1977年還出土過一批文物,當地人稱之為“韓瓶”,從而也印證了史料的記述。而在那時“封家浜”的名稱已經出現了。由此可證實,封家浜集鎮的形成時間極早,民間更有“先有封家浜,後有南翔鎮”的說法。所以“封家浜”的真正起源至今尚是一個謎。

歷史沿革

至於吳淞江的一段古道為何會被稱作“虬江”,其間的演變過程記錄了封家浜集鎮的興衰。在吳淞江疏浚改道之前,位於古航道與老封浜河交匯處的封家浜,是往來船隻的必往之地。即便是今天,在封家浜舊址處,依然河道縱橫交錯。藉助地理位置的優越,封家浜發展成為一個商埠,並日益興盛起來。
明朝隆慶二年,海瑞主持了當地吳淞江的疏浚改道工程,將原來迂迴的河道用直道連通。新開的直航道被稱為“新開河”,原來彎曲的舊航道就稱為“舊江”。因為古文中“舊”、“虬”同意,便逐漸訛傳為“虬江”。新開河航道後,自然不再有船願意繞道走老路,於是店鋪紛紛搬遷往新址,封家浜就此衰落。到清朝初年,由“鎮”降為“市”。那時的“市”指規模小於“鎮”的小集市。現在原封家浜鎮的所在地為今封浜鎮中部的封浜村,是全鄉人口最多的一個村。村中原來留有一些本地大族和一些外籍人士在此修建的祠堂,據說其中有些建築頗有些雕樑畫棟的氣象,可惜淞滬抗戰時大多毀於日軍轟炸。
封浜鎮
現在的封浜鎮,在1960年曹安公路通車後,有曹安、翔黃、翔豐等數條公路在境內匯聚交叉,於是依仗緊靠公路的優越地理位置,又逐步發展起來。改革開放後,鎮上的面貌也日新月異,直讓人疑惑這是鄉村小鎮還是城市一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