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大政(1919年3月-1940年5月),男,河北省平山縣下槐鎮建都口村人。
生前為南甸區武裝部部長。1940年5月在南甸鎮南甸村英勇作戰犧牲。
基本介紹
- 本名:封大政
- 出生日期:1919年3月
- 逝世日期:1940年5月
- 籍貫:河北省平山縣下槐鎮建都口村
- 性別:男
封大政(1919年3月-1940年5月),男,河北省平山縣下槐鎮建都口村人。
生前為南甸區武裝部部長。1940年5月在南甸鎮南甸村英勇作戰犧牲。
封大政(1919年3月-1940年5月),男,河北省平山縣下槐鎮建都口村人。生前為南甸區武裝部部長。1940年5月在南甸鎮南甸村英勇作戰犧牲。人物生平生前為南甸區武裝部部長。1犧牲情況1940年5月在南甸鎮南甸村英勇作戰...
集中行政權——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軍、財權;派文官做知州,與通判互相牽制。集中財權——在各路設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集中司法權——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司法人員。通過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軍事、行政、財政和司法等大權,剷除了封建藩鎮割據的基礎。特點:強幹弱枝;在...
宋初雖仍設三省,但無實任,而由唐末已經執掌大政的中書門下(簡稱中書)為最高行政機關,其長官“中書門下平章事”即為宰相。中書門下有權向下屬行政機關發布命令,並接受其報告。但由於事無大小均須奏請皇帝,極大地限制了行政權的行使。宋時沿行唐六部、二十四司的體制,但由於宋朝推行“官與職殊”、“名與...
在中國古代,“政治”通常稱為“政”或“治”,主要指布政治事,“治者理也”“勞心者治人”。這就是說,政治的活動方式是“治”,“治”的對象是“人”,“治人”的目的是使之安定、有秩序、服從管理。“在君為政,在民為事”“政者事也”。“為政”“從政”“執政”即行使權力、治理國家。“政”又稱...
清代內閣在順治康熙年間作為中樞機構,贊襄皇帝,掌理大政,是全國樞要總匯之所。但自雍正中葉設軍機處之後,大政歸由軍機大臣承旨,內閣逐漸不再參與機要,權任漸輕,遂成以處理本章為主的行政事務機構。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 改組內閣,設會議政務處, 以各部尚書為內閣政務大臣。宣統三年(1911年) 四月...
然而,雖然首席內閣大學士(或稱內閣首輔)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於內部太監送達批紅。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如張居正結合馮保。歷史沿革 雛形 明朝最初沿襲元朝制度,設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後,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中書省和...
統治者:國家政權的控制者,實際上的掌權者。不一定是君主或元首,例如他國控政、丞相代政、共和行政、皇后攝政和親戚或宦官干政。解釋 統治者,泛指在某一政權行使最高統治權的個人或群體,包括有實無名的權臣、掌權者等。說明 所謂統治者,是一個國家的最高權利行使者,他統治的領域具備一個國家的性質,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