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49年,建寺巷鄉。
1958年,撤鄉,建東風農場,後改寺巷人民公社。
1976年,改稱寺巷鄉。
1989年,撤鄉,建寺巷鎮。
2000年,鮑徐鎮併入。
2010年,析出原鮑徐鎮區域建明珠街道,同時撤鎮建寺巷街道。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寺巷街道轄13個社區:南塘、康和、寺巷、軍甫、大壽、小壽、新華、小王、大王、石橋、三野、屠橋、二橋,帥於1個工作小組;下設192個居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寺巷街道轄14個社區:新港社區、軍甫社區、新華社區、康和社區、寺巷社區、小王社區、大王社區、石橋社區、三野社區、屠橋社區、二橋社區、醫藥城社區、祥和社區、龍鳳社區,街道辦事處駐人民路。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水文
寺巷街道有南官河、引江河、周山河等流貫境內,主要河流均可通航。
土地資源
2011年,寺巷街道有耕地面積0.75萬畝。
人口
2010年末,寺巷街道總人口35873人。
2011年末,寺巷街道總人口38448人。總人口中,男性19416人,占50.5%;女性19032人,占49.5%。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有壯、苗、回、侗、滿、彝6個少數民族,共45人,占0.1%。2011年,人口出生率8.6‰,人口死亡率8.4‰,人口自然增長率0.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997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寺巷街道實現生產總值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0.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3億元,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業比例為4:78:18。2011年,財政總收入11499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312萬元。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增值稅1454萬元、營業稅339萬元、耕地占用稅完成30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546元。
農業
2011年,寺巷街道實現農業總產值5723萬元。糧食作物以種植小麥、水稻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0.97萬噸,人均252千克。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種植面積1818.5畝,總產量0.57萬噸。
寺巷街道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生豬飼養量0.89萬頭,年末存欄0.28萬頭;羊飼養量0.14萬頭,年末存欄413頭;家禽年飼養量38.4萬羽。
工業
寺巷街道已形成線纜、集裝袋、化纖、建材、建築等支柱產業,2011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2.3億元。
商業外貿
2011年,寺巷街道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2億元,完成出口交貨值2.3億元。
郵電業
2011年,寺巷街道郵政業務收入100萬元,電信業務收入710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寺巷街道有幼稚園5所,在園幼兒1000餘人,專任教師36人;國小1所,在校生1500餘人,專任教師12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1所,在校生1200餘人,專任教師105人;高中1所,在校生1600餘人,專任教師125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教育經費1515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1436萬元。
文體事業
2011年末,寺巷街道有街道文化站1個,社區級文化活動中心14個,各類文化專業團體14個,各類圖書室18個,藏書12餘萬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創作隊伍52人。2011年末,中央電視台一套等60多個電視頻道在本地落戶,有線電視用戶1萬戶,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2011年末,寺巷街道有學校體育場2個。86%的社區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3%。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寺巷街道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15個,病床10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7張。專業衛生人員102名,其中執業醫師12人,執業助理醫師20人,註冊護士11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2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和居民醫保參保率均為100%。2011年,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3/10萬;孕產婦死亡率1/10萬。
社會保障
2011年,寺巷街道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6戶,人數20人,支出6.5萬元,月人均270.8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56戶,人數723人,支出117.2萬元,月人均135.1元;國家負擔、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09人,支出67.3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人,支出6060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24人,支出29萬元;農村臨時性救濟385人,支出13.7萬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786人。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寺巷街道有郵政網點2個,鄉村通郵率100%。報紙、期刊發行64萬份(冊)。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5個,固定電話用戶7200戶,行動電話用戶6000戶,寬頻接入用戶3700戶。
交通
寺巷街道境內有523國道經過。
歷史文化
相傳,歷史上集鎮西側有座知名的無量寺,寺前巷道兩側商賈林立,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