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墩水井位於常州市東北約15公里,屬於天寧區鄭陸鎮三皇廟村。寺墩呈橢圓形,原高20米,現在高約12米,直徑約100米。因墩南有南城寺,故稱寺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寺墩水井
- 所屬年代:春秋時期
文物歷史,文物特徵,
文物歷史
1973年春, 在墩東出土玉制璧、琮等三十多件; 1976年在墩北出土崧澤文化、良諸文化的陶器二、三十件; 1978年9 月在電灌站北側低田中出土玉制璧琮三組, 約二十多件。1978年12月和1979年2至3月,南京博物院對遺址進行了試掘,發掘面積425平米,發現良渚文化時期墓葬兩座,灰坑兩個,出土遺物四十餘件。1979年9月,墩東莊橋村(應為臧橋頭)村民建屋挖土發現玉璧4件,玉琮1件。1982年10至11月,南京博物院在墩東進行了大規模發掘,面積總計800平米,發現了兩座良渚文化大墓及其他遺蹟,共出土文物172件。1993年10月和1994年12月,南京博物院重新對遺址進行調查和發掘,在原3號墓附近出土一件微雕玉琮,並出土了玉帶鉤和玉鉞等器物,同時還發現了其他良渚時期文物。經此次考古發掘,認定寺墩遺址的範圍在今已斷斷續續不相連線的護城河以內區域,面積約90萬平方米,推測寺墩遺址可能是一個由四周連線溝通的護城河所環繞的良渚時期文化古國。1993年底至1994年初和1994年底至1995年初,南京博物院主持,由常州市博物館、武進市博物館等參加組成了寺墩考古隊,對寺墩遺址進行了第四、五次發掘,新發現春秋時期水井一口,編號J1。
文物特徵
位於T0706的西南部,開口於②層下,距地表深0.32米。J1打破第四層及生土層。口部略呈圓形,口徑2.7米,往下逐漸變小。井底亦呈圓形,直徑1米、深5.8米。井壁規整,井中堆積可分九層。①層:厚0-0.45米,土呈淺黃色,圖紙細密,出土有幾何印紋陶片;②層:距井口深0-0.42米,厚0-0.5米,土呈純黑色,土質疏鬆,內含大量白色鳥骨。出土有罐口沿及腹片,紋飾有席紋、方格紋;③層:距井口深0-0.5米、厚0.38-1.06米,土呈黃褐色,內含紅燒土顆粒,土質緊密;④層:距井口深0.82-1.06米、厚0.14-0.32米,土呈灰褐色、較鬆軟。出土以泥質黑皮陶為主的良渚文化陶片;⑤層:距井口深1.12-1.2米、厚0.18-0.6米,土呈褐紅色,土質鬆軟;⑥層:距井口深約1.3-1.7、厚0-1.64米,土呈褐黃色,,中間夾雜大塊純黃土,土質緻密;⑦層:距井口深1.66-2.74、厚0.1-0.82米,土呈青灰色,土質較松,含砂性。出土良渚文化陶片;⑧層:距井口深2.32-2.74、厚0.58-1米,土呈青灰色,內含細小黃沙顆粒,並雜有黃紅土塊,土質疏鬆。⑨層:距井口深3.3-3.4米,厚2.14-2.15米,土呈青灰色,土質疏鬆,含沙顆粒、青灰沙土,水浸現象比較嚴重,略帶有黑色,出土遺物以春秋時期印紋陶器為主,有罐、瓿等,挖至第九層,發現四根圓柱形木樁橫置,木樁兩頭貼近井壁,木樁正方向擺放,東西兩根橫置於南北向兩根之上,在上下木樁的接頭處採用各削成半月形疊扣,使得木樁框的四邊基本處於同一水平,木樁長0.8米,直徑0.1米左右。在四根木樁框內側,各有一排豎向井底的竹竿,竹竿上端與木樁框平行,排列緊湊,組成一個竹籬笆。竹竿均為拇指粗細,直徑0.025米左右。木樁框表面距井口5.3米,至井底0.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