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墩墓葬一號墓

寺墩墓葬一號墓

寺墩墓葬一號墓位於常州市東北約15公里,屬於天寧區鄭陸鎮三皇廟村。寺墩呈橢圓形,原高20米,現在高約12米,直徑約100米。因墩南有南城寺,故稱寺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寺墩墓葬一號墓
  • 所屬年代:良渚文化
文物歷史
1973年春, 在墩東出土玉制璧、琮等三十多件; 1976年在墩北出土崧澤文化、良諸文化的陶器二、三十件; 1978年9 月在電灌站北側低田中出土玉制璧琮三組, 約二十多件。1978年12月和1979年2至3月,南京博物院對遺址進行了試掘,發掘面積425平米,發現良渚文化時期墓葬兩座,灰坑兩個,出土遺物四十餘件。1979年9月,墩東莊橋村(應為臧橋頭)村民建屋挖土發現玉璧4件,玉琮1件。1982年10至11月,南京博物院在墩東進行了大規模發掘,面積總計800平米,發現了兩座良渚文化大墓及其他遺蹟,共出土文物172件。1993年10月和1994年12月,南京博物院重新對遺址進行調查和發掘,在原3號墓附近出土一件微雕玉琮,並出土了玉帶鉤和玉鉞等器物,同時還發現了其他良渚時期文物。經此次考古發掘,認定寺墩遺址的範圍在今已斷斷續續不相連線的護城河以內區域,面積約90萬平方米,推測寺墩遺址可能是一個由四周連線溝通的護城河所環繞的良渚時期文化古國。M1是1979年發掘時發現的,位於T3的第③層(細黃土)中,距地表深約0.5米,屬良渚文化。人骨已腐朽不存,從隨葬品的分布來看,骨架為南北向,頭向187°。出土的隨葬品有玉璧五件、玉琮二件、玉項飾一件、玉佩飾一件,杯形器一件,總計十件。玉璧5件。扁平圓形,中間圓孔為對鑽而成,表面琢磨光滑。玉璧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徑18.2、孔徑4.5、厚1.5厘米。最小的直徑11.4、孔徑3.6、厚1.2厘米。 在一塊玉璧上鋪有一層砂粒,經華東地質研究所鄭建同志鑑定為花崗岩風化殼粗砂粒,主要成分為鉀長石、鈉長石、石英和黑雲母,其中石英約占30-40務。石英的硬度大於當地製作琮、璧的玉料,在玉璧上放置石英等砂,可能同製造玉器的琢磨方法有關。但這些砂粒稜角分明,沒有使用痕跡,還不能直接證明。玉琮2件。為方柱體筒形,外方內圓,孔由兩頭對鑽而成,兩頭大小不一。M1:3,分兩節,出土時大頭在上,小頭在下。高5.4 ,大頭寬6.4、小頭寬5.8、孔徑4.7厘米。 M1:6,分八節,出土時橫置地面。高23、大頭寬6.5、小頭寬5.8、孔徑4.6厘米。玉琮表面每節以四邊為中線,各有一組簡化的象徵獸面的紋飾。這種飾以獸面紋的玉涼,最先是在吳縣草鞋山遺址的良堵文化墓葬中發現的。玉項飾由玉珠十三、玉管四、玉墜一,計十八件組成。根據出土位置可復原為一串。玉佩飾1件(M1:9),已殘。長方形,一邊伸出一翼,翼側刻有凹槽。杯形器1件(M1:2)。泥質灰陶,大口斜壁,外飾籃紋。似為一件圈足器,損壞後將圈足倒置,略作加工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