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鐸草(學名:Disporum sessile D. Don)是百合科萬壽竹屬植物。根狀莖肉質,橫出,長3-10厘米;根簇生,粗2-4毫米。莖直立,高30-80厘米,上部具叉狀分枝。葉薄紙質至紙質,矩圓形、卵形、橢圓形至披針形。花黃色、綠黃色或白色,1-3(-5)朵著生於分枝頂端;花梗長1-2厘米,較平滑。漿果橢圓形或球形,直徑約1厘米,具3顆種子。種子直徑約-5毫米,深棕色。花期3-6月,果期6-11月。
分布於朝鮮、日本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南、山東、河南、河北、陝西、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福建和台灣。生長於海拔600-2500米林下或灌木叢中。
寶鐸草的根狀莖供藥用,有益氣補腎、潤肺止咳之效。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分株,組培,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根狀莖肉質,橫出,長3-10厘米;根簇生,粗2-4毫米。莖直立,高30-80厘米,上部具叉狀分枝。葉薄紙質至紙質,矩圓形、卵形、橢圓形至披針形,長4-15厘米,寬1.5-5(-9)厘米,下面色淺,脈上和邊緣有乳頭狀突起,具橫脈,先端驟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有短柄或近無柄。
花黃色、綠黃色或白色,1-3(-5)朵著生於分枝頂端;花梗長1-2厘米,較平滑;花被片近直出,倒卵狀披針形,長2-3厘米,上部寬4-7毫米,下部漸窄,內面有細毛,邊緣有乳頭狀突起,基部具長1-2毫米的短距;雄蕊內藏,花絲長約15毫米,花葯長4-6毫米;花柱長約15.毫米,具3裂而外彎的柱頭。漿果橢圓形或球形,直徑約1厘米,具3顆種子。種子直徑約-5毫米,深棕色。花期3-6月,果期6-11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朝鮮、日本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南、山東、河南、河北、陝西、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福建和台灣。生長於海拔600-2500米林下或灌木叢中。喜陰涼濕潤,土壤以疏鬆、肥沃的夾沙土為好。
繁殖方法
分株
用分株繁殖。左冬季結合收穫進行,挖起老蔸,分成數蔸,每兜應有芽1-2個;再剪去部分根子及莖稈(約留16.6厘米長),就可作種用。栽種前,翮耕土地,鋤細整平,開133厘米寬的廂,按行窩距各23-26厘米開窩,深6-10厘米。每窩栽一憲,先蓋土壓緊,再施拌有人畜糞的火灰,最後蓋細土與廂面齊平。
組培
材料:9月下旬,將野生的寶鐸草挖回來後,栽在花盆中,翌年放在溫室中,經過精心管理,8月中下旬果實成熟後,除掉果皮,可獲得紅褐色的的種子,作為研究的試驗材料。
材料滅菌及無菌苗的獲得:將獲得的種子與濕河沙混合後在冰櫃中冷凍60天后將種子挑出,用清水洗淨後進行滅菌。
不定芽的分化繼代影響試驗:把上述由愈傷組織分化培養的不定芽從基部切下後,分別接種到以MS+BA1毫克/升+NAA0.1毫克/升為基本培養基,附加濃度分別為0毫克/升、0.1毫克/升、0.5毫克/升、1毫克/升的GA3培養基上,進行不定芽的分化繼代培養。愈傷組織分化繼代培養試驗重複2次,每次繼代培養5代,每種培養基接種100個材料。
栽培技術
試管苗的移栽:在日光溫室中,把試管苗從培養瓶中取出後,洗淨根部的培養基,移栽到下面為肥沃的園土、上面為一層乾淨河沙的溫室花盆中。移栽後保持沒有直射光、溫度為16-28℃、濕度為90%的環境條件,進行正常管理。移栽試驗重複了2次,每次移栽400株試管苗。移栽後13天,成活的試管苗可見發出新葉,30天觀察統計成活率為89%。移栽成活的試管苗前40天生長緩慢,而後生長速度加快。
田間管理:每年中耕除草3次,在4、7、11月各進行一次,只宜淺鋤,以免傷根。每次小除後,要施迫肥一次,前兩次可施人畜糞水,第3次可施土雜肥。天早時,要淋水抗早,還可間種高稈作物遮陰。
收穫加工:寶鐸草在栽後2-3年,冬季即可收穫。收時,把全株挖起,抖掉泥土,剪去莖葉,曬或炕乾即成。
主要價值
寶鐸草的根狀莖供藥用,有益氣補腎、潤肺止咳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