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豐縣第三初級中學

寶豐縣第三初級中學

【入圍寶豐】導讀:寶豐縣第三初級中學是一所半寄宿制縣直國中,學校占地面積80餘畝,現有綜合教學樓、綜合辦公樓、男女公寓樓、學生餐廳等主體建築,總建築面積23000餘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寶豐三中
  • 創辦時間:2000年
  • 主要獎項:優秀團隊
  • 所屬地區:中國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
  • 占地面積:80餘畝
  • 建築面積:23000餘平方米
  • 性質:全寄宿制縣直國中
教學成績,教學理念,

教學成績

學校現有教學班29個,在校學生1700多名,現有教職工138名,任課教師均為大專以上學歷,90%為中級以上職稱,大部分是青年教師,是一支全縣公認的專業素質一流、教學水平一流、教育觀念一流的教師隊伍。 學校自2000年開辦以來,教學質量穩步提高,2003年第一屆畢業生中招總評全縣第三名,2004年第二屆畢業生中招總評全縣第二名,2005年至2010年連續六年升入一高人數名列全縣第一,成為寶豐教育史上突破升入縣一高人數百人大關第一校。學校也因此受到平頂山市教育電視台的專題採訪和為期一周的電視報導。
幾年來,學校先後榮獲平頂山市“德育工作先進單位”、平頂山市“教育科研先進單位”、平頂山市“中招質量評價先進單位”、平頂山市“教育技術裝備先進單位”、平頂山市“基礎教育百校行先進單位”、平頂山市“教師培訓年活動先進單位”、寶豐縣“國中教學質量評價先進學校”、寶豐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先進單位”、寶豐縣“教育督導先進學校”。

教學理念

轉變教學觀念,不斷探索和實施課堂教學創新
教師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踐行者和主力軍,是最關鍵、最活躍的因素。新課改強調教學活動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實際生活,面向未來社會,要求教師注重開放性問題的設計、研究,注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為此,教師要轉變觀念,要有創新的理念,樹立正確的科學發展觀,確立符合時代潮流和課改要求的學生觀和教學觀,充分發掘自己的創造力,主動吸納新思想,並不斷把新思想轉化為新的教學思路和新的教學行為,扎紮實實的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激發學生思維靈感和創造火花,創設教學新思路。同時,要以發展的全面的觀點來看待每一位學生,不能因為部分學生所表現出來的不足甚至是過失、錯誤而過多的責怪和歧視、懲罰,應該以科學的教學觀應對教學,要摒棄應試教育及精英培養的陳腐觀念及做法,關注每個學生,不僅要讓他們都能學好、學會、更重要的是引導激勵他們好學、會學,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
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的過程,是師生相互交流、啟發、補充的過程,是互動各方的情感、體驗、思考與發現共享,、共進的過程,體現了師生平等、尊重、互惠、互利的“學習共同體”關係。高效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是必須徹底根治以教師替代一切的陳舊模式。師生應擺正各自的位置和角色,充分發揮教學的民主性,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程教學的主人,教師的作用是想方設法去引導,觸類旁通,潛移默化,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的同時,不斷開放教學空間,開啟學生在課堂教學的心智,培養學生逐步養成獨立學習、主動學習、創新學習的習慣和思維定勢。
最佳化課堂教學,推進素質教育
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向活動的過程,教師首先必須以激情和富有魅力的課堂語言來誘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形成融洽的師生合力,創設適合課堂教學內容的情境氛圍,激發求知慾,調動主動性,做到寓教於樂。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要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化,最根本的是確保學生主體地位,使主體參與落到實處,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真正主人,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激發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培養創新精神。最佳化課堂教學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最佳化教學目標:新課程把教學目標定位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要求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每節課都按照多元化的教學目標。對於教學目標的落實,要以認知為主線,以培養智慧型為核心,以情感目標為動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自主發展、和諧發展,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最佳化。
(二)最佳化課堂結構:課堂教學結構與課堂教學效益密切相關,最佳化課堂教學結構要在素質教育教學思想的指導下,堅持以發展為主旨,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教材為主源,以練習為主線、以能力為主攻,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教師要以複習舊知識為鋪墊,高效快速引入新課,增強新課的吸引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高漲的熱情,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使師生互動有力,互惠互利,在課堂45分鐘內取得最佳效果,達到教學目標。
(三)最佳化教學方法:素質教育的精髓是培養新型人才,它是由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諸因素形成的,只有改變傳統的、陳舊的教法,最佳化現代教學方法才可能實現的。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主導著課堂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促進學生主體“學”的關鍵,為此,“教”必須致力於“導”,服務於“學”,啟迪學生思維,教給學法,善於引導,樂於輔導,讓學生把學當作一種享受,自覺主動地探索學習,這樣才能把提高學生的素質落到實處。教師要精心設計教法,著眼於誘導,變苦學為樂學;著力於引導,變死學為活學;著重於疏導,變難學為易學;著手於指導,變學會為會學,真正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四)最佳化教學環境:良好的教學環境對提高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知識素質,身心素質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最佳化課堂教學環境,是實現新課程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途徑。這就要求課堂語言的藝術化,師生關係的融洽化,課堂管理的科學化,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教學語言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手段,它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教師要充分尊重、關愛學生,要以“嚴父慈母”般的愛護學生,做到“愛生如子”,達到“親師、信道、樂學”的境界;教師要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嚴謹的組織課堂,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高效益、高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教師還要充分運用教學設備,挖掘各種教學資源,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教學內容具體形象化,生動趣味化,現代信息化。
(五)最佳化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創新學習的主渠道,只有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實施教學過程,才能實現新課程強調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基本理念。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構建的過程,教學過程是學生認識世界和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新課改使新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中知識的探究者和各種知識、技能形成的實踐者,教師則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開發者、參與合作者,扮演監控角色。因此,要努力構建“對話、溝通、交往”的學與教過程,構建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教學模式。新課改要求課堂教學成為教與學平等互動、師與生互利、互補、互惠的過程,使師生進行雙向交流和合作,教師在課堂上通過交流,採取平等寬容的態度積極引導、幫助鼓勵學生學習,努力營造生動活潑、主動探索的課堂教學氣氛,努力最佳化教學過程。
精力用在課內,精心上課
好的課堂不僅有質而且要有量。高質量的課堂要求教師既有既定教學目標,又能根據課堂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教師要最佳化課堂時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中有所提高;教師講解問題不在多少而在精要,組織討論不在花哨而在實用,合作互動不能天南海北而要聯繫教材和學生的認知水平。
有教學經驗的老師都知道:一節課學生思維的最佳時間是上課後的前5分鐘到20分鐘。所以,課堂教學要提高效率就要把握時間分配。珍惜時間不是教師急不可待地把課堂內容講完,而是要多給學生時間思考。教師可根據不同課型安排教學過程,調整教學方法,保證在最佳時段內完成主要任務、解決關鍵問題,然後再通過精心設計的練習或討論等,使教學過程一直向著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方向進行,保證學生在不同的時間內均有所獲。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對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自己應心中有數,哪裡該啟發引導,哪裡該講解,哪裡該重點強調,教師應把握好“講”的尺度,千萬不能什麼都講,什麼都問,漫天撒網,由教師一人唱“獨台戲”。否則,擠掉了學生讀書、思考、練習的時間,教師勞而無功。葉聖陶先生說過:“假如學生能夠‘領悟’了,能夠‘研究’出來了。就無須教師的‘講述’了。教師所‘講述’的,只是學生想‘領悟’而‘領悟’不到,曾經‘研究’而‘研究’不出來的部分。這才顯出‘講述’的真正作用。”教師少講,學生多讀、多思、多練,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也是素質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師講得多,必然剝奪了學生學的機會。把難以理解的知識簡單化,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教師更大的作用是“導”,而不 是“教” ,學生的“學”是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要在學生如何“學”上做文章。重在讓學生“悟”。教師要相信自己的學生,多給他們一些時間“悟”。有道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其實有好多知識不是講出來的,而是悟出來的。教師講的少,就要精講,把握好哪些知識需要講,哪些知識不需要講。
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要傾注全部的愛心和熱情。教師的期望是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這些方式都讓學生從中體驗到了快樂,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就能集中注意力,積極思考,主動去發現探索知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
總之,教無定法,貴要得法。 課堂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創造是教學活動的生命力。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於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都是好的教學方法。我們教師選擇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學起來就有興趣,就會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和課堂效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