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積岩人

寶積岩人

寶積岩人,於1979年5月發現,發現地位於桂林北城灕江西的寶積山南山腰的寶積岩主洞內。寶積山為上泥盆統桂林石灰岩的石灰岩孤山,海拔 210米,岩溶發育較早,溶洞多處。主洞朝向西南呈199度,距地面高8米左右,洞內往深處逐漸傾斜,是一個洞高2到5米,寬6至22米,深達44米的較大洞穴,面積968平方米,文化層亦在鈣華板之下,呈灰黃色膠結土堆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寶積岩人
  • 發現地桂林北城灕江西
  • 發現時間:1979年5月
  • 發現價值:學術研究
簡介,發現歷史,時代特徵,所使器具,同期物種,發現價值,

簡介

寶積岩人是桂林迄今已知的最早的原始人類,是桂北地區重要的原始人類。

發現歷史

由於連年的“人防”工程擴洞爆破,洞內已有約500平方米的文化堆積被清除倒走。
1979年5月,廣西師院附中課外科學活動小組在岩內採集化石標本,發現1枚古人類牙化石,從而發現了這處遺址,給考古學家提供了新的線索。
6至7月間,自治區、市考古人員對洞內東壁、北壁及中部垂柱下壓的三處殘餘堆積進行了搶救發掘,遺物仍然豐富。此次清理髮現了晚期智人牙化石、打制石器和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化石,收穫頗多。
經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北京大學科研人員王令紅、邱中郎的鑑定,其中有兩枚人類臼齒已呈淡黃乳白色,有相當的石化程度,為同一個體的老年人牙化石,分別為右下第二臼齒和左下第三臼齒。前者齒冠由於經常食用粗糙食物及年齡老化磨損程度已相當強烈,咬合面琺瑯質大量被磨耗;後者齒冠亦因此在近中側緣已有磨耗。被認為已無明顯的原始特徵,表明它為地質時代的第四紀更新世晚期,屬於距今3萬年前人類進化史上的晚期智人,是介於“柳江人”與“麒麟山人”之間的又一代,因在寶積山被發現而被定名為“寶積岩人”。研究人員再從其齒冠、齒根測定的各種數值觀察,與甑皮岩先民的體質特徵極為接近,無疑,“寶積岩人”是甑皮岩先民的直接祖先。

時代特徵

所使器具

工具是歷史的見證,也是人類進步的一個標誌。在原先廣西古人類化石的發現中,還未見到伴生石器,而在“寶積岩人”牙化石堆積中,卻發現有石核7件、砍砸器4件、刮削器1件等石英粗砂岩打制石器(遭到破壞的大量文化層中還有更多的石器)。這些打制石器,器型個體不大,均採用直接單向錘擊,不加修理,製作粗拙,大都留有礫石原面,使用尚不分工,顯示了較原始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特徵。這些特徵反映出“寶積岩人”的打制石器,要晚於廣西百色上宋村、田車新州煤礦出土的以個體居大、打制更為粗拙更具原始性特點的石器而自成一個發展階段。

同期物種

更令人奇異的是,與“寶積岩人”牙化石、打制石器伴存的,還有大量先民捕獲食後的動物化石,包括六目十六種屬的哺乳動物,有靈長目的獼猴、長臂猿,食肉目的中國熊、豬獾、巴氏大熊貓、最後斑鬣狗,齧齒目的華南豪豬、竹鼠,奇蹄目的巨貘、犀牛,偶蹄目的野豬、鹿、麂、野水牛、野羊及長鼻目的劍齒象等。其中,鹿與野豬居多;劍齒象、巨貘、犀牛、巴氏大熊貓、最後斑鬣狗數量不多,已接近絕滅;餘下的11種均為現生種屬。這都是第四紀生活在華南的“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的常見成員,但他們沒有採集螺蚌為食。

發現價值

桂林“寶積岩人”的發現,為研究桂林遠古時期的歷史以及中國古人類的發展和分布提供了有益的新資料。它是桂林迄今已知的最早的原始人類,是桂北地區重要的原始人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