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石柱 (1911.3—1988.9) 蒙古族,遼寧北票人。擅長繪畫。1928年起在寺廟習藝,從事繪畫及泥塑。1952年起在內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文化館工作。作品有《燈會》、《廟會》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寶石柱
- 國籍:中國
- 民族:蒙古族
- 出生地:遼寧北票人
- 出生日期:1911年
- 逝世日期:1988年
- 職業:工藝美術家
- 信仰:共產主義
- 代表作品:《燈會》、《廟會》
貧寒出身,藝術貢獻,名動京城,泥塑珍品,保護王府,百年紀念,
貧寒出身
寶石柱出生於1911年。他出身貧寒,自幼酷愛美術,16歲便在寺廟裡學習畫佛像、雕像,繪製和設計寺廟宗教題材的繪畫。他天生聰穎,在師傅們的言傳身教下,青少年時期就顯露出了超群的繪畫才能。在經歷過了長期的勤學苦練之後,他的技藝得到了不斷的提高和發揮。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把他安排到旗文化館工作,他從心眼裡感謝共產黨和新中國。他畫過佛、塑過佛,也拜過佛,但他更信仰心中最大的“佛”——中國共產黨,並在年過古稀以後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由此煥發了藝術青春,以極大的精力和熱情全身心投入到蒙古族民間工藝美術的蒐集和整理創作上。在民間工藝美術創作上,留下了大量的精品力作。
藝術貢獻
寶石柱最大的藝術貢獻在於蒙古族民間圖案工藝設計和創作。傳統的蒙古族圖案工藝就是一切器物的造型和一切器物的裝飾的平面設計圖。但寶石柱不拘泥於傳統的蒙古族工藝圖案設計,他以現實生活為基礎,善於觀察生活但不又照抄生活,巧妙運用美好的幻想和藝術誇張,但又極具現實生活意義。他大膽創新,成功的將傳統圖案的實用性上升到藝術性,並賦予新的美感和意義,從而創作出了吉祥、富貴、典雅的藝術境界。他作畫自製毛筆、自研顏色,作品內容豐富,色彩艷麗,對比強烈而又典雅。把中原漢民族和藏民族、蒙古族的紋樣成功地結合在一起,達到了和諧統一的畫面布局,令人讚嘆和心悅誠服。正如現任內蒙古作協副主席、著名蒙古族作家布仁巴雅爾所稱讚的那樣“寶石柱的圖案藝術是蒙古民族民間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幾十年的藝術實踐,使他的技藝熟能生巧,巧能生輝,爐火純青,終於積澱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圖畫作品。他繪製的寺廟裝飾圖案,富麗堂皇、情趣橫生,具有濃重的蒙古族特色而又別具一格,色彩鮮明強烈,線條流暢自如,設色優美細膩。他塑造的佛像,造型千變萬化,形象栩栩如生,靈活多變,既有宗教的莊嚴,又有世俗的生動。
名動京城
寶石柱純熟的技藝來自於長期的刻苦實踐,他善於觀察,注意積累和蒐集民間圖案。他博採眾長,勤於探索、勇於創新,他用辛勤的汗水澆灌的蒙古民族工藝美術之花,終於贏得了黨和人民的尊重,贏得了全國知名美術家的關注。1980年,他光榮的出席了內蒙古自治區的群英會。1975年他的作品在北京《民族畫報》上發表,1976年他的作品在《內蒙古畫報》上發表。1979年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專家看了他的圖案後,高度稱讚他的圖案作品“是目前我國少數民族工藝美術作品中的精品,實屬罕見”,並當場表示聘他為該校客座教授。1980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伍必端先生對老人給予極高的評價,並決定把他調到北京,在中央美院開闢一個工作室,供他整理和研究蒙古族民間圖案藝術。但老人有著濃厚的家鄉情結,不願離開奈曼,最後婉言謝絕。自此之後,又有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原內蒙古美術家協會主席思沁,內蒙古人民出版社編審孟喜元,當時的哲盟版畫家薩因章,烏恩琪,山丹等到訪和看望。
泥塑珍品
寶石柱老人不但在蒙古族民間美術上有很深的造詣,而且他還涉足版畫、雕刻、剪紙等繪畫領域,是繪畫創作的多面手。在每一個歷史時期都留下了一批主題鮮明,內容健康向上,謳歌黨和人民的精品力作。他創作的木刻作品大多數取材於蒙古族的出行、慶典和寺廟喇嘛的祭祀等活動場景。造型準確,形象生動,神態各異,畫面場景龐大,構圖嚴謹,氣氛或熱烈、或莊嚴,黑白對比強烈而又和諧,生活氣息濃,極具蒙古族特色。他的代表作品《觀燈》,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回府》赴日本展出,並受到日本友人的稱讚。
他所複製的大型泥塑《收租院》,是在1966年開始的文革動亂的年代中完成的。面對文革混亂的局面,他不聞不問,悄悄的把自己關進小平房裡,插上門、堵嚴窗戶,靜靜地複製。搞泥塑十分不易,它需要特殊的泥土,特殊的工藝,特殊的製作方法,尤其是面對著《收租院》這樣大型雕塑里的一百多個千姿百態、神情各異、不同階層、不同地位的人物形象,其難度可想而知。尤其是沒有實物做參照,僅憑圖片和報刊上的文字說明進行製作,其難度更是不言而喻。除此之外,這又是一項極付體力的勞動,僅泥土一項就需要幾十噸,他沒有助手,親自一人到離鎮裡幾十里以外的地方去找,去挖,並運回來,一個人嚴格加工,粉碎、過篩、挑選、攪拌,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其勞動的難度和強度是常人難以想像的。經過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的勞作,終於完成了這項艱巨而浩大的工程。1982年,一位加拿大籍華人學者回鄉探親,參觀了泥塑《收租院》,稱讚“複製的太像了,這簡直和四川真的收租院沒什麼兩樣,我為我的故鄉有這樣高水平的有才華的藝人而驕傲”。
保護王府
寶石柱同志是奈曼旗王府的修護神。這座清代王府,歷經風雨三百多年,又遭受文革動亂的人為損毀,在文革後期已破損不堪。“四人幫”垮台後,黨和政府決定搶修和復原這一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時的寶石柱已年過古稀,他愉快地承擔下了這項工程。自此以後,有諸多個日出日落,人們總能看到王府院內這位七旬老人,在7米高的腳手架上爬上爬下,或仰著脖子、或扭曲著身子,揮動著手中的油漆彩筆,憑著年輕時期的記憶和嫻熟的技巧,一絲不苟的雕描著王府上千個圖案和壁畫原貌,在他的筆下,龍在騰躍,鳳在飛舞,花在盛開,到現在人們還常說,奈曼王府的一磚一石,一草一木都是寶石柱辛勤的汗水澆灌的,是寶石柱一生藝術的結晶。
1989年,寶石柱老人去世,而他給文化藝術界所帶來的影響,正如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用他的名字總結評價他:寶石柱是蒙古草原的文化之寶,藝術之石,精神之柱。
百年紀念
2011年12月28日,來自全國各地的美術界知名學者、專家共聚一堂,在奈曼旗舉行“紀念中國民間蒙古族工藝美術家寶石柱誕辰100周年座談會”,懷念他為蒙古族民間工藝美術積極奮鬥的一生;紀念他為蒙古族的民間工藝美術做出的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