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清秋月景區位於雙清路砥柱磯上,系由砥柱磯、高廟潭等自然景觀和古寺廟、古亭閣、古碑刻等人文景觀組成的綜合性風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寶慶十二景
- 地理位置:寶慶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雙清秋月
雙清秋月,六嶺春色,龍橋鐵犀,洛陽仙洞,桃洞流香,蓮池古香,山寺曉鐘,佘湖雪霽,神灘晚渡,岳平雲頂,十一、白雲樵隱,十二、石門獻翠,
雙清秋月
因位於資江、邵水匯合處而得名“雙清”。1956年闢為雙清公園。砥柱磯是一座伸入資江中流略如半島形高峻而陡峭的山峰。危石嶙峋,峭壁高聳,腳下的高廟潭,素湍碧波,倒景回清。峰本無名,明嘉靖十七年二月,湖廣巡撫顧嶙見其“當水之沖,甚奇特”,遂題名“砥柱磯”,並賦五律:“崑崙一卷石,飛落碧江唇,靜日浮佳氣,中流立此身,樓台懸峭景,桃李點芳春,閱盡狂瀾色,何須問水神?”寶慶知府鄧繼曾刻石於砥柱磯頭,今佚。
六嶺春色
六嶺,指邵陽舊城內東南隅的天池、鐵鑄、望仙、六一、八角、鹿頭6座山嶺。天池山上有池,四時不涸,後人掘口引水,水不復出。鐵鑄山為古代冶鑄地,山下有太平寺,相傳為唐代仙人呂洞賓磨鏡處。望仙山下有駐鶴祠,鹿頭山下有白鶴觀和飲鶴池,據傳為呂洞賓遺蹟。宋代在六嶺頂上各建一亭,分別名為繡谷遐觀亭、蒼雪寒碧亭、楚望亭、杏岡亭丹井亭、月池亭,後頹圮。宋寧宗嘉定十二年邵州知州劉保於舊址復建,並在六亭之間建鎮邊樓。提舉毛憲撰《鎮邊樓記》,稱讚六亭和鎮邊樓布局之巧妙。宋理宗趙昀曾為景區題寫“江山一覽”、“煙雨奇觀”兩匾額,已不存。站在這些樓閣上,遠眺石門、白雲諸峰,青翠如畫;近俯資、邵二水,泄碧流光。特別是早春來臨,竹隨雨綠,桃逐風紅,細柳輕煙,鶯燕啁啾,為城內尋春佳境,故稱為“六嶺春色”。
龍橋鐵犀
龍橋鐵犀是指以青龍橋和置於橋墩的鐵犀為中心的水域、市街所構成的景區。舊志載為寶慶十二景之一。青龍橋是橫跨邵水的交通要道,唐代乾寧年間已建木橋,屢毀於水災。南宋理宗寶慶初郡守宋仲錫改木橋為石墩橋,並置鐵犀於中墩上游,以鎮水怪。為紀念遙領邵州防禦使的趙昀嗣位為理宗皇帝,命名為“躍龍橋”。按八卦方位,此橋在城東“震”方,中國古代神話以震位之神為“青龍”,宋代滅亡之後改名為“青龍橋”。清乾隆間重修東關城樓,此橋位於東關下,亦稱東關橋。1978年改名為東風橋。
洛陽仙洞
洛陽洞是前進山下的一個岩洞,景致清幽,“資邵二水匯流其下,石室曲折,後穴冥通不知所底,壁間字痕可讀”。洞旁有洛陽井,水清如鏡,長旱不竭。據傳,洞、井皆為唐人申泰芝思念他在洛陽的母親而命名,故稱“仙洞”、“仙井”。明寶慶知府謝省有《洛陽洞》詩:“杖履躋攀到九華,不知何處是仙家。落花流水春光老,古木閒去夕照斜。丹鼎何人知歲月,洞門長日鎖煙霞。仙縱一去無訊息,唯有碧桃春自花。”明參政車大任詩中有“門連丹灶寂,壇共白雲平”句,可見在明代時洞口尚有仙人煉丹用的鼎、灶法壇之類的遺蹟。
桃洞流香
桃花洞在市效城南桃花村,是邵市較大的喀斯特地貌現象。洞內景致奇特,“目顧左右,如水渦,如浪疊,如虎蹲,如夏雲奇峰,如老冰垂注,蓋石乳凝結也”,“石室宏敞,土維摩數尊,或臥或倚,有石凳、石床。灶頂有圓竇如鏡,攝受日光。”,洞內有地下暗流。過去洞前多桃樹,春天桃花盛開,瓣落水中,經洞內陰河,再由山後溪中流出,故稱“桃洞流香”。清寶慶知府傅鸞祥有《桃花洞》詩:“策杖尋幽僻,孤亭落照懸,危峰來遠岫,疊磴削寒煙,千歲胡麻絕,三春桃蕊鮮。空留名勝地,何處覓漁船?”桃花洞外有巨石佇立,根莖削瘦,略如蘑菰狀煙雲。宋景定甲子邵州郡守麋登書“古雲根”三字刻於其上,而得名“雲根石”。麋登還寫了古篆“洞陽仙境”“桃洞流香”兩額刻於洞口。
蓮池古香
愛蓮池故址在城北路6號市政府院內。宋治平四年著名理學家周敦頤以永州通判攝邵州事期間,在此辟池種蓮。池方形,廣十餘畝,與江水通盈涸。池周砌石為牆,環植垂楊。池內蓮花疊瓣充樓,香幽而不實,亦不藕。據說,周子的傳世名《愛蓮說》就是在這裡寫成的,因之稱為“愛蓮池”。
山寺曉鐘
後城內太平巷之太平寺遷東山,兩寺合併,為寶慶府聚僧講經之地,稱為太平興國東山講寺,簡稱東山寺。明嘉靖年間移縣署鐘樓之“景泰銅鐘”於寺內。每當清晨,嘹亮的鐘聲遠播於街巷閭里和資、邵二水的行舟漁船之上。明兵部侍郎張同敞有《東山寺》詩:“古寺入風幽,村煙江水頭。木疏鐘磬落,人靜雨花流,有客尋閒約,逢僧問靜修。擎杯雲到掌,醉為此山留。”
佘湖雪霽
佘湖雪霽景區在市郊城東鄉。山勢“高崖峻聳,不易攀登,積雪尤甚。晴霽登臨,風景特異。”明參政車大任《小佘湖山》詩:“佘山高百仞,翻愛雪晴時。積素兼天遠,凝暉映日奇;千林頻送色,萬壑頓回姿。欲借陽春意,揮成郢客辭。”此山稱“小佘湖山”始自唐代。唐時崇尚道教,申泰芝死後,朝廷令邵州為其建廟,歲時祭祀。申泰芝隱居修煉的佘湖山離州治甚遠,為便於祭祀,遂在此山建祠,稱佘湖廟,山乃名為小佘湖山,逐漸通稱佘湖山。山頂有毗盧閣,民國時期,香火旺盛,每年秋季,遠近信徒到此進香拜佛的成群結隊,絡繹不絕。山腳有雷祖岩,履之空洞有聲。岩上有台,台側有石如懸,石下滴水時,附近民眾視為雨兆。
神灘晚渡
。神灘渡在郊區新灘鎮。資水由西南方向來,到此處折轉向東,故江面寬闊,水流平穩。舊時,這裡設有木蓬船義渡,並有義田16畝為義渡開支,公路興起之前,是通向西南的要道渡口。相傳,古時有神秘的鐵船往來於兩岸之間運渡,曾有漁人於渡旁得一頭盔,長0.5米,重5公斤,故稱“神灘渡”。岸邊有神灘晚渡亭。每當夕陽西下,朱亭映襯碧水,行人爭渡,漿聲人影,波光粼粼,景色十分絢麗。明僉事楊廷芳有《神灘晚渡》詩:“路轉神灘入望賒,歸人待渡簇平沙。空江寂寂來鴻渺,遠樹依稀落日斜;暝色釀成千里霧,櫓聲搖碎一江霞。紛紛世故忙如蟻,那得浮生鬢不華。”
岳平雲頂
岳平頂位於新邵縣東北部龍山上,謂其高度與南嶽衡山持平,山頂常有雲海出現,故稱“岳平雲頂”。此山氣勢巍峨,群峰疊翠,石壁嶙峋。北有獅子石、仙人石,罾箕嶺上丹嶂橫開,白雲摩頂;飛水洞前銀瀑懸空,墜雪飛花。南有揚旗寨、錫帽嶺,獅象鎖水諸景。西向的烏鴉潭、貓公洞、青龍橋,各具特色。清代學者閻之望有《登岳平頂》詩:“攀羅直上最高峰,峰勢灣環一徑通。二水分流飛瀑下,萬山全沓亂雲封,人隨鵬鶚空中渡,僧住煙霞世外逢。回首天梯都歷盡,到門才打午時鐘。”
十一、白雲樵隱
白雲岩在新邵縣巨口鋪白雲鋪村。舊時,此處“大壑絕壁,飛泉四注”,“古木隱樟,不見天日”,故稱“白雲樵隱”。白雲岩原有腳庵、花庵、中庵、頂庵及關龍亭等總建築面積2600多平方米,僧徒數十人,寺產田50餘畝,會產田數十畝,山地百餘畝。四方朝拜,香火不絕。尤以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分別為觀音生日、成道日和涅槃日,朝供最盛。
十二、石門獻翠
石門山在新邵縣新田鋪與龍口溪兩鄉交界處,亦稱石門灘。兩山夾峙如門,河岸狹窄,礁石聳立。資水穿行其間,奔騰咆哮,掀起四、五尺高的浪柱,撞擊石壁,響聲如雷。春夏之交,資水陡漲,更是驚濤翻卷,惡浪排空。明參政車大任有《石門山》詩:“遙空千嶂立,夾岸兩峰攢,春雨洗初碧,朝霞染更丹。中流回急溜,亂石走飛湍。險阻知天設,躦 萬古看。”,江邊桐柱早已不存。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河道經過治理,航行條件有所改善。山上仍多楠竹,箐浪千重,群峰疊翠,風光仍然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