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思蘭鼓

寶思蘭鼓

寶思蘭鼓(Bodhrán),起源於愛爾蘭的一種框架手鼓,多用於演奏凱爾特傳統音樂,演奏時通常是坐姿,將鼓豎放於身體一側的大腿上,用鼓槌或手擊打鼓面,另一隻手伸到鼓皮背面控制音高和音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寶思蘭鼓
  • 外文名:Bodhrán
  • 別名:愛爾蘭手鼓、愛爾蘭羊皮鼓、寶蘭鼓
  • 性質:愛爾蘭傳統打擊樂器
  • 類別:框架手鼓
  • 起源:愛爾蘭
歷史與發展,結構與類型,演奏方式,

歷史與發展

寶思蘭鼓起源於愛爾蘭,有一種普遍的說法是,早期的寶思蘭鼓其實是農具,當作篩穀物的簸箕和承裝食物或工具的托盤使用,只有在每年祭祀活動中才被當作樂器使用一次,打很簡單的鼓點,19世紀隨著中東鈴鼓和手鼓流入地中海地區,寶思蘭鼓作為一種“窮人的樂器”被越來越多的使用在愛爾蘭音樂中,20世紀早期,窮苦的愛爾蘭藝人會用汽油桶做鼓腔,動物皮做鼓面,柳樹枝做扶桿,製作簡易的寶思蘭鼓,與便士哨笛合奏在街頭賣藝。
雖然寶思蘭鼓和單手演奏方式在17世紀之前就已經出現過,但直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後寶思蘭鼓才被當作一種愛爾蘭傳統樂器被廣泛認同,隨著70年代愛爾蘭音樂的復興,一批又一批有影響力的樂隊和演奏家的推動,逐漸奠定了寶思蘭鼓在愛爾蘭音樂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越來越多的愛爾蘭音樂唱片中出現了寶思蘭鼓的聲音,寶思蘭鼓的形狀結構和演奏技巧也在不斷的被發展改進,最終成為了世界公認的打擊樂器種類。
現代的寶思蘭鼓套用最多的還是傳統愛爾蘭音樂,但寶思蘭鼓的身影已經遍布了整個凱爾特音樂世界,尤其是蘇格蘭、加拿大布雷頓角、北美大陸和紐芬蘭。很多帶有愛爾蘭元素的新世紀音樂、電影音樂也用到了寶思蘭鼓。
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展,更多音樂風格被引入寶思蘭鼓的打法當中,由於他獨特的音色和演奏方方式,已經在世界範圍內越來越流行,每年在愛爾蘭的凱里郡,都會舉行世界寶思蘭鼓錦標賽。

結構與類型

寶思蘭鼓是一種開放式的框架手鼓,在一個圓筒形木框的一面蒙上鼓皮而成,形狀類似新疆手鼓,鼓面直徑在25-65厘米(10-26英寸)之間,最常見的鼓一般直徑在35-45厘米(14-18英寸)之間,鼓框寬度在9-20厘米之間,厚度一般在0.5厘米以內,鼓皮多為山羊皮,也有用合成材料鼓皮或其他動物皮的。
寶思蘭鼓
寶思蘭鼓結構
傳統寶思蘭鼓與現代寶思蘭鼓的區別
在愛爾蘭傳統音樂中,寶思蘭鼓是新成員,發展歷程只有幾十年,至今仍有許多鼓手和制鼓師不斷嘗試一些新的 演奏方式和制鼓技巧,簡單的來說,可以將寶思蘭鼓分為傳統鼓與現代鼓,傳統的寶思蘭鼓鼓腔直徑較大,多為16-18英寸,鼓框較窄,一般在10厘米以下,現代寶思蘭鼓直徑較小,多為14-16英寸,鼓框較寬,一般在14厘米以上;傳統鼓在開放的鼓腔一側內部有1-2個把桿,成一字型或十字型,現代寶思蘭鼓大部分取消了把桿;傳統寶思蘭鼓所用的鼓槌多為雙頭球型的實木槌,現代寶思蘭鼓最常用的鼓槌是多束細木棍綁成的束鼓棒以及較細長的實木鼓棒;傳統寶思蘭鼓鼓皮較厚,聲音低沉厚重,現代寶思蘭鼓鼓皮較薄,聲音變化豐富,
調節鼓皮與電氣膠布
由於多數寶思蘭鼓採用動物皮,鼓皮鬆緊受天氣影響較大,現代專業寶思蘭鼓內部一般都有鼓皮調節系統,一般是一個木圈套在鼓腔里,用幾個螺絲調節鼓皮鬆緊程度,用內六角扳手或自帶的旋鈕調節,現代寶思蘭鼓很多在鼓皮外粘一圈電氣膠布,這種改進可以有效的收攏聲音及抑制不必要的泛音,從而使鼓聲音更沉穩更集中,變化也更豐富。
鼓槌
寶思蘭鼓
種類豐度的鼓槌
寶思蘭鼓採用單手持鼓槌打擊,鼓槌種類豐富,根據不同聲音需要選擇使用,一般為木製,
傳統鼓槌一般是兩端對稱的雙頭鼓槌,鼓槌兩端為球形或水滴形,兩頭大中間小,有的中間有節,演奏時持鼓槌中部。
現代鼓槌比較常見的有幾種,一種為細長型的硬木鼓槌,兩端等粗或一頭大一頭小,演奏時手持位置靠近鼓槌較粗一端,這種鼓槌打擊靈活,演奏聲音變化豐富明顯,另一種鼓槌是用若干條圓木籤綁在一起製成,兩頭有橡膠圈可以調節,演奏時音色特別有特色,有木籤摩擦的沙沙聲。還有類似傳統鼓槌的雙頭槌,基本與傳統鼓槌一樣,但有些雙頭槌兩端錘頭有十字開口,擊打時有嗒嗒的木器敲擊聲
現在寶思蘭鼓還有很多特殊鼓槌,比如塑膠鼓刷、毛筆,都有特別的聲音
制音棒
一根長25厘米左右,直徑4厘米左右的圓棍,用硬木、硬塑膠或金屬製成,演奏時置於鼓腔內緊貼住鼓皮移動,可以擊打出明顯的滑音效果。

演奏方式

寶思蘭鼓
寶思蘭鼓演奏姿勢
傳統寶思蘭鼓演奏站姿坐姿均可,將鼓豎於身體一側,一手持扶桿,另一隻手持鼓槌或直接用手擊打鼓面。
現代寶思蘭鼓演奏通常是坐姿,將鼓豎放於身體一側大腿上,鼓皮朝向身體另一側,鼓面與身體垂直,與鼓同側的手臂深入鼓腔內部,手掌大魚際部位貼緊鼓皮上端,依靠胸部、大腿和臂彎三點控制住鼓,使手掌可以在鼓皮內自由移動,另一隻手以握筆姿勢持鼓槌,或將鼓槌夾於虎口處,持鼓槌部位大約在鼓槌上部三分之一處(根據鼓槌種類及演奏風格演奏習慣決定),槌頭頂端指向身體內側,鼓槌與鼓面形成30度左右夾角,大小臂保持直角自然放鬆,依靠手腕帶動鼓槌,以持槌點為軸做弧形運動擊打鼓面。
鼓槌兩頭均可擊打,主要以下方槌頭為主,上方槌頭做裝飾音,槌頭可以向下擊打、向上擊打、利用鼓皮反彈做滾奏、敲打鼓邊甚至鼓邦,擊打鼓皮位置和角度變化可以帶來不同的音色變化,擊打鼓皮中部聲音低沉,越靠邊緣聲音越明亮,鼓槌與鼓面角度越大聲音越厚重,角度越小聲音越清脆。
在鼓皮背側的手可以通過用不同部位(手掌底部、大魚際小魚際、食指及虎口內側、整個手掌)接觸鼓皮改變音色,改變接觸鼓皮位置同時改變擊打位置可以改變音高,甚至做出滑音效果,所以一個出色的寶思蘭鼓手可以給人以打出音階變化的感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