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展亞洲魚

寬展亞洲魚

寬展亞洲魚是一種已經滅絕的無頜的盔甲魚類,生存在距今4.11-4.07億年的早泥盆世布拉格時期。目前,亞洲魚只在廣西南寧有發現,亞洲魚的形狀獨特,頭甲呈三角形,與兩側緣呈60°夾角,發育狹長的吻突,亞圓形的中背孔以及側向延伸的角,寬展亞洲魚的發現與以往發現的化石形態都不相同,並據此建立了新屬—亞洲魚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寬展亞洲魚
  • 拉丁學名:Asiaspis expansa
  • 分類位置: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盔甲魚亞綱-華南魚目-華南魚科-亞洲魚屬
  • 產地:廣西橫縣六景霞義嶺
  • 時代:早泥盆世布拉格時期
  • 地層:那高嶺組
  • 命名人與命名年代:潘江等,1975年
命名由來,化石的發現,化石產地,形態特徵,系統分類,科學意義,

命名由來

寬展亞洲魚(Asiaspis expansa)的屬名“亞洲”,盔甲魚類是亞洲地區獨有的一個類群,亞洲魚是首個以亞洲命名的盔甲魚類;種名“寬展”是指示了該魚側向延伸的角,頭甲最寬處位於角側端,寬大於長。

化石的發現

解放後,隨著區域地質普查勘探工作深入開展,在中國南方發現了大量的無頜類及魚類化石,其中在廣西橫縣六景泥盆系剖面發現了豐富的早期脊椎動物化石,該剖面層序清楚,出露良好,引起了地層古生物研究者的關注,於1975年前後在該地發現並命名了寬展亞洲魚,並作為模式種建立了新屬—亞洲魚屬。
寬展亞洲魚
寬展亞洲魚化石照片復原圖

化石產地

廣西泥盆系地層的研究是我國海相地層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六景泥盆系剖面是我國著名的泥盆系標準剖面,剖面位於距南寧市中心往東約50 km的橫縣六景鎮附近,剖面全長4.6 km,層序完整,露頭良好。綜合分析可知,六景剖面可歸納為白雲岩、白雲質角礫岩、角礫岩、含生物碎屑白雲岩等20種岩石類型和5種微相,是一個完整的沉積模式,包括潮坪相、局限台地、開放台地、礁相、斜坡相、陸棚相、盆地相。
那高嶺組地層剖面
鬱江組:
8.灰綠色極細砂岩,下部灰色薄層—中厚層狀含泥石英極細砂岩及石英粉砂岩 2.0米
———————————————————— ——整合———————————————————————
那高嶺組
7.灰綠色泥岩及粉砂泥岩,夾少量膠磷礦結核及泥灰岩凸鏡體,產腕足類Qrientospirfer wangi 4.7
6.灰綠、青灰色薄層—中層狀含泥粉砂岩及灰綠色粉砂質泥岩,含少量腕足類、雙殼類、竹節石Sanguinolites cf. nagaolingenisi 39.9米
5.黃綠色薄層狀生物泥岩夾粉砂泥岩,貝殼狀斷口,局部夾膠磷礦結核,含腕足類、雙殼類Qrientospirfer wangi等 19.1米
4.深灰色中層狀細晶灰岩,不等晶灰岩與泥灰岩、泥岩互層,普遍含磷;產大量腕足類、雙殼類、竹節石、介形蟲,少量珊瑚等。 36.1米
3. 黃綠色含粉砂泥岩及灰綠粉砂質泥岩夾生物介黨泥質灰岩,含較豐富的雙殼類及腕足類、介形類Orientospirifer nakaolingensis, O. wangi, Kwangsirhynchus liujingensis等9.9米
2.灰綠色中層狀粉砂質泥岩夾暗灰色含磷鈣質泥質粉砂岩,底部含較多磷結核。含魚碎片Asiaspis expansa,雙殼類Paracyclas sp. 11.9米
1.上部灰綠色粉砂質泥岩,下部紫紅色極細砂岩,含雙殼類、腕足類 Leiodysodonta guangxiensis; Kwangsirhynchus sp., Lingula sp. 0.8米
———————————————————— ——整合———————————————————————
蓮花山組:
紫紅色泥質粉砂岩與泥質細砂岩互層夾黃綠色薄層狀含泥質細砂岩,含較豐富的介形蟲、雙殼類、魚碎片及蟲跡Leiodysodonta cf. guangxiensis; Leperditia sp., Beyrichia92米

形態特徵

頭甲呈三角形,兩側緣約呈60°夾角,後緣前凹,不具中背棘,頭甲最寬處位於角側端,寬大於長。吻突狹長,前部漸尖,橫切面扁圓形;角側展,棘狀,微後彎,末端向後略超過頭甲後緣水平線;中背孔亞圓形,橫寬稍大於長;眶孔背位,但距頭甲側緣近並朝向背側方,孔口小,縱長;側線系統為多鰓魚型,目前僅知中背縱管中只有“V”形眶上管發育,側背縱管發育,主側線上保存兩對側橫管和背聯絡管;紋飾由具放射脊紋的疣突組成;鰓穴11對。

系統分類

系統發育分析表明,寬展亞洲魚屬於華南魚科支系的一員。華南魚科包括4屬1亞科,該科的其他成員為華南魚屬、南盤魚屬、龍門山魚和大窗魚亞科。寬展亞洲魚與他們的區別很明顯:寬展亞洲魚發育有狹長的吻突,兩側緣約成60°夾角,發育亞圓形中背孔,兩角側向延伸,明顯區別於除大窗魚亞科的以外的其他成員,而寬展亞洲魚沒有發育窗結構,與大窗魚亞科的成員形成明顯的對比。

科學意義

寬展亞洲魚的發現建立了亞洲魚屬,增加了華南魚的形態多樣性,為研究盔甲魚亞綱早期演化、輻射提供了證據。根據對盔甲魚類的形態研究,真盔甲魚和多鰓魚目的部分成員以及華南魚目的大多數成員的輻射演化是從早泥盆世開始,主要是角和吻突的發育。而華南魚目成員的出現相對較晚,並且主要集中在華南地區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可能代表了盔甲魚的最後一次輻射演化。早泥盆世的盔甲魚類的分布範圍相對較廣,並且該時期的盔甲魚類經過輻射演化,多樣性提高,在中國華南下泥盆統非海相地層對比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寬展亞洲魚
圖寬展亞洲魚生態復原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