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大吻突三岔魚是中等大小的盔甲魚類化石,屬於華南魚目三岔魚科中的三岔魚屬,與華南魚目其他成員一起可能代表著盔甲魚類最後一次輻射演化。具有大而特別發育的角及內角,蘑菇狀的吻突,這些特徵能夠起到增強魚體的浮力和保持身體平衡的作用,而蘑菇狀的吻突兼具有易於取食的功能,其作用似鏟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寬大吻突三岔魚
- 拉丁學名:Sanchaspis magalarotrata
- 分類位置: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盔甲魚亞綱-華南魚目-三岔魚科-三岔魚屬
- 產地:雲南省曲靖市三岔村
- 時代:早泥盆世布拉格期,距今約4.1億年
- 地層:翠峰山群徐家沖組
- 命名人與命名時代:潘江和王士濤,1981年
命名由來,化石的發現,人物介紹,形態特徵,系統分類,科學意義,
命名由來
寬大吻突三岔魚(Sanchaspis magalarotrata)的屬名“三岔”指示化石發現地在雲南曲靖三岔村,種名“寬大吻突”突出其吻突發育且寬大的特徵。
化石的發現
三岔魚標本由雲南區測隊八分隊和中國地質博物館研究員潘江及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王士濤等人於1976年採集,其屬於多鰓魚類化石,為中國南部早泥盆世重要無頜類化石。
人物介紹
潘江先生是中國早期脊椎動物(即泥盆紀及泥盆紀以前的脊椎動物化石)研究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在無頜類化石、盾皮魚類化石和志留-泥盆紀生物地層學等方面卓有建樹。潘江先生1952年從學校畢業後,從事早期脊椎動物研究和博物館事業40餘年。
在長期的地質工作中,潘江曾對中國18個省(區、市)的地層及礦產做了多項調查研究。曾任國際地層委員會泥盆紀地層分會通信委員,UNESCO世界遺產委員會世界地質(含化石)遺址工作組委員,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研究會委員,中國古生物學會第三屆理事會理事,古脊椎動物學會第一、第二屆理事會理事、建設部風景名勝專家顧問等職。
潘江先生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專著5部、論文200餘篇。主要論著有《南京泥盆紀五通系魚化石》(科學出版社,1958)、《中國志留紀及泥盆紀早期脊椎動物生物地層及地理研究》(英國皇家學會學報,1988)、《中國志留紀及泥盆紀盔甲魚類的新發現》(地質出版社,1922)、《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的地質地貌特徵》(地質出版社,2002)等。其中專著《寧夏陸相泥盆系及其生物群》於1988年獲寧夏回族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成果二等獎。
形態特徵
頭甲略呈六角形,長約 80mm, 寬大於長;吻突發達,前端膨大呈蘑菇狀;角略內彎作鐮刀狀,其位置前移從而其末端尚不達內角基部;內角粗壯,指向後方,其末端乃頭甲的終點;頭甲後緣具碩壯的背棘,與兩側的內角構成“M”形;中背孔呈橫置橢圓形,寬約為長的2倍;眶孔背位,但距頭甲側緣近;松果孔約處於眶孔後緣水平線上;側線系統中側橫管 5 對,游離端分叉,“V”形後眶上管與眶下管於眶孔前方相遇而交叉;紋飾由小而密的突起組成;鰓囊12對或稍多。
系統分類
寬大吻突三岔魚屬於盔甲魚亞綱華南魚目三岔魚科三岔魚屬,三岔魚屬為體形中等或較大的盔甲魚類。頭甲略呈中部寬的六角形。吻突十分發育,其末端膨大呈蘑菇狀。角及內角均非常發育,角位置靠前,其末端止於內角基部之前。中背孔大,呈圓形或橫寬的卵圓形。眶孔背位,或側位在頭甲側緣呈缺刻狀。側橫管5對,其游離末端均分叉。前後眶上管相匯合。紋飾為細小的瘤突,排列無規律,但很均勻。
三岔魚屬與華南魚科的華南魚屬,亞洲魚屬,龍門山魚屬和中華四川魚屬比較接近,均發育吻突及角,且背甲均略呈前窄後寬的三角形。三岔魚科系潘江和王士濤(1981)依三岔魚屬建立,稍後劉玉海(1985) 將箭甲魚屬 Antiquisattaspis 歸入此科。此科頭甲呈六叉形,分別為吻突、中背棘、以及一對角和內角;中背棘碩壯;角的基部位置前移,以致角的後端尚不達內角的基部;感覺管游離端分叉。該科僅含2屬2種。王念忠和王俊卿(1982a)根據三岔魚的中背孔、眶孔和松果區三者各自的形狀及三者間的相互位置關係,多鰓魚型的側線系統,特別是頭部腹面構造與多鰓魚類更相近,從而認為三岔魚科應置於多鰓魚目,同時認為華南魚目的建立僅僅以較少的頭甲背面特徵為依據,缺乏充分的證據。而朱敏和蓋志琨(2006)的系統發育分析結果則認為,三岔魚科代表了華南魚目的原始類型。
科學意義
潘江和王士濤(1981)認為三岔魚具有大而特別發育的角及內角,蘑菇狀的吻突,這些特徵的出現可能是為了增強魚體的浮力和保持平衡,而蘑菇狀的吻突其作用可能似鏟,具有易於取食的功能。寬大吻突三岔魚是華南魚目中的一員,華南魚目是與真盔甲魚目、多鰓魚目並列的盔甲魚亞綱的三大單系類群之一。該目以長吻突和側向延伸的角為主要特徵。由於長吻突和側向延伸的角可能在盔甲魚亞綱內發生過多次平行演化,因此對於華南魚目是否是一個單系類群,長期以來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朱敏和蓋志琨(2006)的系統發育分析結果表明,排除古木魚屬(Gumuaspis)之後的華南魚目組成了一個單系類群,主要包括三岔魚科、鴨吻魚科、三歧魚科和華南魚科。華南魚目成員的出現相對較晚,主要集中出現在華南地區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可能代表了盔甲魚類的最後一次輻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