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和茶館

寬和茶館

成都寬和茶館是一家以傳統茶道為主的集專業茶藝演藝、品茗休閒、商務會務於一體的高檔專業主題茶館,被四川省名山縣政府授予中國蒙頂山茶文化主題茶館。寬和茶館位於紅牌樓核心商業區域——優客聯邦二期,家樂福後面,緊臨南二環,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茶館總面積700平米,館內環境幽靜,充滿濃厚的茶韻古香。茶館分為大廳和雅間兩部分,大廳古樸精緻、雅間則清靜雅致,並能容納下200位茶客品茗、休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寬和茶館
  • 詞性:名詞
  • 設計理念:時尚、厚重的
  • 茶館總面積:700平米
茶館簡介,企業文化,陳香白注釋,由來,蒙頂山簡介,演出介紹,長嘴壺茶藝,工夫茶藝,變臉,路線指南,

茶館簡介

寬和茶館以時尚、厚重的設計理念和傳統、仿古的裝修風格傳遞出四川茶館濃厚的文化底蘊。寬和茶館不僅為為茶客提供細心周到的優質服務,而且更使每一位來此的茶友都能品讀一份別樣的人心茶道。
寬和茶館
館內茶品豐富,珍藏中國六大名茶中的幾十種上等茶品供您品鑑,主要茶類有:蒙頂高山茶、野生甘露、安溪鐵觀音、雲南普洱、台灣凍頂烏龍、鳳凰單從等。只要您是愛茶之人,一定要來寬和感受一份不一樣的茶韻情懷。茶館每周的茶技表演是茶館的一大主題特色,當您在品酌野生蒙頂茶的甘甜之時,欣賞一場地道的、原汁原味的川派茶技表演會讓您對四川的茶文化有更深的感悟。
天寬地寬無為大寬,茶道商道人和正道。

企業文化

茶館秉承“寬厚、和合”的文化精髓和和、敬、怡、真的茶道精神,提出“心寬人和”的茶館核心理念,心寬方能天地寬,人和才能社會和諧。
寬和茶賦
李鏡 著
庚寅霜降之日,西蜀錦官之城。芙蓉沉醉,黃菊繽紛。牌樓高矗,紅徹一方熱土;國道遠伸,懸浮萬里煙雲。客自京華蜀鄉而至,茗取崍山蒙頂而斟。引經據典,演繹寬和高論;斟香酌韻,體察蒙雅清氛。隨茶煙之飄曳,納瑞氣之氳氤,探品啜之真諦,謳文化之傳承。
品飲之道,以寬為體,把盞之間,以和為魂。標開館之宗旨,舉建業之旗旌。寬廣寬綽,視萬物為同體;寬弘寬厚,升哲理為懷仁。以人恆有所愛,故伸一己之愛;以人皆有所矜,故容他人之矜。《易》云:君子以厚德載物;俗謂:賢士用盛意延賓。七碗過後,心胸因澄澈而寬厚;心扉洞開,天宇由浩瀚而無垠。
蓋和之為字,既平且泛,和之釋義,既博且深。咀嚼中乃識真味,品飲里能跨法門。和含兩意,相輔相成。品啜既趣,寄寓良深。和者睦也,相親相愛,和者聚也,魚水歡情。和者融也,雜而一統,和者諧也,相對相存。今乎入座入港,知天地萬物;一甌一葉,諳世事浮沉。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荀子語: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孔子則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聖人之言,於倥傯而莫辨,捧甌碗而獨明。對塵世之器嚷,取須臾之冰清,除六腑之煩躁,沐潤物之甘霖。
環視座中,集茶界之俊秀;高台論道,聚人文之精英。司馬車轍應在,諸葛錦囊猶存。得京闕之眷顧,有高人之垂青。路指康巴而通名雅,典承禹貢而奉理真。蜀西天寬而地沃,茶肆尊古而標新。放眼岷峨,茶壠疊疊;遍踏廊坊,瑞氣盈盈。心寬人和,齒清而腦健;氣定神閒,心寬而目明。人消百慮,日進半金。披襟斬棘,瀟灑前行。
寬和茶詞
廖章恆撰
錦官通衢走綠茵,
廣廈擁亭林。
紅牌樓外鬧中靜,
寬和有茶境溫馨。
細品蜀都典雅,
輕滌塵攘心情。
寬厚留余傳古今,
和合偕時行。
敬謹謙慎同率真,
君子以厚德載茗。
一葉一芽天地,
自珍自信人生。
寬和茶館詩
成都,有家茶館叫寬和
李永才
讓城市的空間寬廣
就打開一扇窗吧
一扇心寬人和的窗
是誰把這些空間擠滿
沒有流水沒有麥田
沒有清晨的鐘聲
讓誰守望這方水土
那些鋼鐵一樣的寓所
牆頭、汽車和十點鐘的廚房
在金融、色素和群鳥的翅膀中活著
而我們呢,多像一些意外的事物
活在一個華麗的年代
活在一個疲憊的季節
我願意隨風而去
在不同的時間走進同一個地方
尋找那些古典的音樂
尋找那些現代的思想
以及五月一扇寬和的門窗
那些來自蒙山上的草葉
越過杯口上的雲彩
在這裡翻雲覆雨
從春風隔絕的窗外
走進一池水景
它們保留著內心的寧靜
從秋風經過的路口
帶來一片天地
它們白露為霜
透過這些善變的葉子
我發現,一眼甘露黔山秀水
把一雙粉色的手
映照得典雅而富貴
透過這扇窗門
我看見,山的寬廣水的寬廣
一條道路和一顆心的寬廣
這些風景,像陽光下的蝴蝶一樣
飛臨城市,一個寬和的村莊

陳香白注釋

據陳香白教授(中國茶界泰斗)研究,他認為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著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著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並因此產生實現天人合一之後的和諧之美。“和”的內涵非常豐富,作為中國文化意識集中體現的“和”,主要包括著: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靜、和儉、和美、和愛、和氣、中和、和諧、寬和、和順、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調和、順利)、和光(才華內蘊、不露鋒芒),和衷(恭敬、和善)、和平、和易、和樂(和睦安樂、協和樂音)、和緩、和謹、和煦、和霽、和售(公開買賣)、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可否相成而為和)、和戎(古代謂漢族與少數民族結盟友好)、交和(兩軍相對)、和勝(病癒)、和成(飲食適中)等意義。“一個‘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儉’、‘美’、‘樂’、‘靜’等意義,而且涉及天時、地利、人和諸層面。請相信:在所有漢字中,再也找不到一個比‘和’更能突出‘中國茶道’核心、涵蓋中國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陳香白:《中國茶文化》43頁,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由來

為將“蒙頂山茶”打造成知名名牌,名山縣委、縣政府立足豐富的茶文化資源,堅持“茶業富縣”發展戰略,通過打造多家茶業龍頭企業、組建茶業集團等手段,著力將蒙頂山茶打造成為全國知名的茶產業旗艦。如今,該縣的茶園總面積和農村人均擁有面積均居全國第一,茶葉產量產值、良種化率、機械化率、良種茶苗繁育等指標名列全國前茅,名山縣已成為中國綠茶第一縣。寬和茶館位於成都市紅牌樓董家灣北街3號,是第一家以蒙頂山茶文化為主題的茶館,今後在這裡就可以進行蒙頂山茶、茶文化、茶技的交流,同時這裡也將是蒙頂山走入國門的第一平台。 2011年被四川名山縣政府授予“中國蒙頂山茶文化主題茶館”

蒙頂山簡介

“揚子江心水,蒙頂山上茶。”這是中國最有名的一對茶聯,代表著中國茶的最好品質和最高境界,是茶中珍品。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封建時代,最好的東西總是進貢給皇室。作為茶中珍品的蒙頂茶,從唐代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起,就開始了一千多年的貢茶史。
唐代《元和郡縣誌》載:“蒙山在縣南十里,今每歲貢茶,為蜀之最。”
宋代《宣和北苑貢茶錄》,當年蒙頂山進貢的兩種名茶“萬春銀葉”和“玉葉長春”就榜上有名。
清代《隴蜀余聞》記載:“每茶時,葉生,智矩寺僧輒報有司往視,籍記其葉之多少,採制才得數錢許。明時貢京師僅一錢有奇。”
蒙頂貢茶從唐至清,一千多年裡歲歲入宮,年年進貢,以供皇室“清明會”祭天祀祖之用。這種專用茶采自茶祖吳理真種下的七株仙茶。到清代時,蒙頂五峰被闢為禁地,七株仙茶被石欄圍起來,闢為“皇茶園”,至今留存。
蒙頂山是中國種茶業和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蒙山茶祖師吳理真好開始在蒙頂馴化栽種野生茶樹,開始了人工種茶的歷史。唐宋時是蒙山茶的極盛時期。從唐玄宗天寶元年(724年)被列為貢品,作為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專用品,一直沿襲到清代,歷經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間斷。在民間,蒙頂茶歷來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來之物。因此,歷史悠久的蒙頂茶被稱為“仙茶”,蒙山被譽為“仙茶故鄉”。

演出介紹

長嘴壺茶藝

銅壺,又名長嘴銅壺。是純手工打造。選取上等銅,打造工序複雜。龍壺全身呈金黃色,可容水4—5升。
長嘴壺是中國所獨有的茶器具,長嘴壺的名稱由壺嘴的長度而來。我們看到的長嘴壺為選用上等銅純手工打造,打造工序複雜。龍壺全身呈金黃色,可容水4—5升。壺嘴出水口離壺腔兩尺以上的泡茶壺就稱為“長嘴壺”,壺嘴長度多在三尺左右,現在常用的“一米長壺”即是由此而來。
傳說重慶一帶川江上的縴夫因勞動繁重,歇息時都有喜在船上飲酒解乏取樂的習慣。縴夫們彼此熟悉、性格豪爽、關係融洽,喝酒時常邀鄰船的縴夫共飲。因要各守其船,而船與船之間總有一定間距,縴夫們便用打通了竹節的竹筒傳送酒漿,後才改進為仿龍頭古船的形狀,打造為龍頭銅壺,長長的龍尾即為壺嘴。
現在長嘴銅壺茶藝:中國蒙頂山茶藝、吳氏蓋碗茶藝、峨眉派茶道、巴蜀茶藝、玉川茶文化、蜀韻茶藝、神農茶藝、芙蓉門茶藝、陳氏茶道、徐公茶文化、二松堂茶技、姝言茶藝、雙龍茶藝、青城山派茶藝。
晚清時期,長流壺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流行,長嘴壺遂成中國茶館一大風景。由於現代茶道藝術的復興,傳統的行茶技藝得到整理,長嘴壺茶藝重新煥發了光彩, 受到普遍的歡迎!

工夫茶藝

工夫茶藝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工夫二字,要在水、火、沖工三者中求之。 水、火都講究一個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訣。《茶經》說:“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其下。”那個時候還沒有自來水,陸羽自然沒有加以論列,自來水不宜於煮茶,這已經是一個常識。工夫茶主要以沖泡烏龍茶為主要表演形式。

變臉

變臉,是川劇表演藝術的特殊技巧之一,觀眾非常感興趣,看過之後,無不驚嘆,它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把不可見的、不可感的抽象的東西變成可見、可感的具體的東西。變臉的手法大體可以分為三種,他們是"摸臉"、"吹臉"、"扯臉",此外還有一種"運氣"變臉。

路線指南

地址:中國四川成都市武侯區紅牌樓董家灣北街3號
交通路線:1路、10路、11路、45路、51路、52路、52路A、57路、84路、92路
地址:中國四川成都市青羊區金沙遺址路68號
交通路線:捷運4號線 (清江西路) 捷運7號線(金沙遺址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