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寫燈籠
- 寫表示:燈籠鋪
- 有哪些掛燈籠:祠堂和宮廟
“柴胡,竹絮,枳殼,破舊張紙防風,生地不可無,熟地無也可。”這文字乍讀像是醫家術語,其實這是一則潮汕賦體謎,謎面將潮汕地區隨處可見的燈籠,從其構造和作用一絲不漏地描繪出來。在潮汕地區,元宵節或春社日,大多家庭都要提著冠有...
《燈籠》是吳伯簫寫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其作品《吳伯簫散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併入選部編版(人教新版)語文八年級下冊教材第4課(朗讀人是衛東)。文章回憶早年與“燈籠”相關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對故鄉和親人的懷念;...
燈籠又統稱為燈彩,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工藝品。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燈籠發展出了不同的地域風格,每一種燈籠都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燈籠綜合了...
紅燈籠,每逢重大節日、良辰喜慶之時,雄偉的天安門城樓,全國許多城鎮的街道、商店、公園,甚至一些大型建築物和私家宅院的門口,都會掛起圓圓的大燈籠。到了夜晚,一盞盞燈籠點亮,紅光四射,顯得隆重熱烈、喜氣洋洋。 然而,隨著中外文化...
舊時姑娘出嫁,送嫁隊伍的前後,一定會有人提著紙燈籠。花轎的轎槓上,也會掛上燈籠。燈籠上貼的就是夫家姓氏的剪紙。此外,舊習俗里最常見的就是寫上堂號。堂號是舊時名門望族的稱號,表明了祖上功勳業績或是家中科舉功名。每逢節慶...
花燈,又名“彩燈”“燈籠”。是中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是漢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既有“儺戲”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是漢民族民俗文化的瑰寶。花燈起源自漢武帝於...
東晉詩人習鑿齒有詩《詩燈籠》描寫當時張燈的情形。南朝宋孝武帝在位期間,紙張技術發展迅速,成本低廉,取代了絲織品的大量套用,使得燈彩藝術迅速發展。隋煬帝時期洛陽城宮城正門端門的布燈習俗,端門燈火盛極一時,流光溢彩。端門是隋唐...
元宵此日,人們紛紛提著燈籠、備齊紙銀香燭,到鄉中神廟“點燈”回來,分別吊在家裡的神龕和床頭,這就叫作“吊喜燈”。此外,如果去年元宵以後生了男孩的,農曆正月十三日起家人就必須挑起一對紅燈籠,並在燈屏下貼著紅紙寫上姓名...
夜晚餵食時,村民點燈籠照明,燈籠上寫一個“馬”字,以祈求六畜興旺,後經過演變,出現了具備馬的形狀的“馬燈”,並漸漸形成了一套表演形式,每逢喜慶節日,村上便有走馬燈表演。走馬燈象徵著太平、吉祥,所以亦有“太平馬燈”之稱。...
人們通過這些不同內容的燈籠,寄託心中的願望。如家庭和睦多掛“一團和氣燈”,家人出門在外的就掛一盞“四季平安燈”,家裡有學生的可以掛“九子登科燈”等等。工序 傳統工序 傳統宮燈製作工藝極其複雜,共有56道工序,包括挖竹篾、洗...
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亮 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另一種說法是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亮被司馬懿圍困在平陽,全軍上下束手無策,諸葛亮想出一條妙計,明算準風向,命人拿來白紙千張,糊成無數個燈籠,再利用煙霧向上的...
東晉詩人習鑿齒有詩《詩燈籠》描寫當時張燈的情形。南朝宋孝武帝在位期間,紙張技術發展迅速,成本低廉,取代了絲織品的大量套用,使得燈彩藝術迅速發展。隋煬帝時期洛陽城宮城正門端門的布燈習俗,端門燈火盛極一時,流光溢彩。端門是隋唐...
紗燈又稱燈籠,傳統特色手工藝品,即用薄紗糊成的燈籠。古時大都用竹製燈架,蠟燭照明;現多鋼絲製作燈架,電燈泡照明。紗燈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曆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大紅燈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