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鄉澗西周氏源自江西,自始遷祖振宗公(1381—1445)至今已二十餘代,歷600餘年,後裔人丁興旺,才傑輩出,遍布海內外。
據愛好者考究,澗西周氏至乾隆十四年,支祖書五公等創修族譜,至嘉慶年間,鑒青公等重修之,至光緒年間,篁修公等糾族三續,至民國五年,榥榮公等完成四修。其後,因澗西周氏後人分布廣,人數多,家族資料存世少而零散,全族續修難度極大,先後有數支單獨續譜,創修了多支五修譜
基本介紹
- 本名:周辛浦
- 字號:振宗公
- 所處時代:明代洪武
- 民族族群:漢
- 出生地:江西
- 出生時間:1381
- 去世時間:1446
- 主要成就:修繕嶽麓書院
人物介紹,人物生平,軼事典故,
人物介紹
寧鄉澗西周氏--亦稱寧鄉澗西汝南周氏,也稱小源沖周氏。尊始遷祖周辛甫,字振宗(1381--1445年)。周公辛甫因明永樂年間靖難有功,後隨谷王朱橞來長沙任衛指揮僉事。(一說其父初仕攸水,攜其弟孟宗來楚)。開第驛步門(今長沙市河西之西大門)。後葬長沙市嶽麓山之菴子沖,俗稱“天鵝飲水”處,現在亦稱“鵝形山”,(距現在的湖南省省委黨校約一公里)。墓地20世紀60年代被毀。配吳氏,生子四:志高、志亮、志宏、志寬。三支皆有後,惟志寬無傳。子孫徙居寧邑澗西、小源沖、管家嘴、團山灣、八字口等處,為了敦本睦族,其族人在1749年(乾隆14年歲次己巳)首修族譜。其時已經派衍十四,歷三百多年。再於1816年嘉慶21年二修族譜,又於1869年同治8年三修族譜。其族人於乾隆24年己卯(1759年)在益邑十九里八字口之下壕山修宗祠一座,(該地今為寧鄉縣朱良橋鄉左家山村鐵爐沖)。至今繁衍昌盛,星羅棋布,仕、學海內外比比皆是。周鳳九、周光召父子推為翹楚。其族人(章派周伯喈、光派周壽全父子)保存有完整的1916年四修族譜,2013年族人(詩派周詩平)做成了電子譜,澗西周氏網站,修建祠堂,續五譜正在籌備之中。敬請宗親回復聯繫
派語:
辛志馬騰宗(金),承邦(之紹)玉士德;
憲孔大家修,文章光上國;
詩書啟後賢,禮義輝先哲;
忠孝繼芳聲,經猷昭法則;
盛遇慶明良,秉真紆偉策。
堂號:汝南堂。
人物生平
原籍江西,從明成祖靖難,封指揮僉事……徒居寧鄉澗西小源村。宣德七年(1432)捐資重建香山寺。子義官志高,慷慨好義捐修嶽麓書院講堂及道林寺田八十七畝。”
光緒《善化縣誌》(長沙縣舊稱善化)中的原文曰:“周辛甫,江西人,從燕王靖難,封都指揮僉事。後隨谷王之長沙,授衛指揮。明中葉,“正統(1436-1449)中,天下教官多缺,而舉人厭其卑冷,多不願就”,有識之士莫不嚮往書院之教。成化(1465-1487)間,恢復書院之勢漸興,1477年象山書院恢復,民間書院之興再次形成高潮。在這一背景下,嶽麓書院開始重建。明代嶽麓書院最早的一次修復是1432年(宣德七年),它早於象山書院的恢復。這次修復完全是由民間集資促成的。捐資者是寧鄉澗小源沖任指揮僉事的周辛甫父子。他們“慷慨好義,捐修嶽麓書院講堂及道林寺田八十七畝”。1469年(成化五年),長沙知府錢澎再次興復書院,但不久又廢。明代嶽麓書院的真正興復,是在1494年(弘治七年)長沙府通判陳鋼手中實現的。這次復建書院5間,並建崇道祠以把晦庵、南軒二先生。1496年,長沙府同知楊茂元和知府王又在陳鋼重建基礎上,“辟道路,廣捨宇,備器用,增公田,儲經書”。至此,嶽麓書院基本恢復舊觀,重新開學的條件已經完備,荒蕪百年的局面即告結。
軼事典故
辛公的最高官職應是“衛指揮使”(或稱衛指揮)。四譜列有《振宗公傳》,在述其職官時只說“因功授指揮僉事”,後加授“戶部侍郎”。四譜序,跋中有稱侍郎公,指揮公、指揮僉事者,
明代“衛”分京衛(御林軍),屯衛(地方戰守部隊),王衛(分封諸王護衛兼戰守),屬師一級軍事組織。中華書局新版《明史·職官志》卷六1860頁載:京衛長官為衛指揮使。下屬分別為指揮同知(都指揮),指揮僉事、鎮撫、千戶等。辛甫公隨燕王朱棣軍隊攻南京前即授指揮僉事。其後還可能擔任過都指揮。辛公隨谷王朱橞入湘後授衛指揮使,當屬“王衛”編制。《明史·職官》1865頁又載:王府衛“設官如京衛”。後由戶部尚書湘陰人夏元吉疏薦辛公“均丈”平均地權。事成後因功加授戶部侍郎
引同治《寧鄉縣誌》中原文曰:宗親圖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