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都夏布
- 又稱:薴布
- 外觀:色澤白、纖維細
- 製成:蚊帳
發展歷史,特點介紹,
發展歷史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寧都夏布就是吳越地區的一種特產,至唐朝趨於興盛,被列為貢品,是農家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清代以後,更是“婦女靠此每年獲紅利金額數量可觀”。在歷史上,寧都夏布與聞名全國的江西萬載、湖南瀏陽夏布互為昆仲。
新中國成立初期,寧都夏布織造開始了工業化的歷程,東山壩鄉成立了小源織布分社,其規模和影響非同小可,年外銷夏布逾四萬匹,印花夏布遠銷東南亞等國際市場。
特點介紹
夏布的生產是一項系統的配套工程。它的生產原料是苧麻,苧麻一年三熟,易於種植。每當收割季節,地里或村中,剝麻的架子排成長龍,婦女們坐在架子前,右手抓著鐵夾子,左手握住薴皮,有節奏地發出“嗒嗒”的聲音。苧麻皮剝去,便剩下白淨的苧麻片絲,然後進行漂白、晾曬。
第二道工序是緝麻。在寧都城鄉擁有一支以中老年婦女為主組成的且是分散的緝麻隊伍,她們成年坐在家中把苧麻理出一根根細絲,放在“腿瓦”上揉搓、連線,並放入緝籠,然後用竹筒捲成圓形或橢圓形的緝筒,再拿到圩上出售,也有專門的人上門收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些私人或社辦夏布廠除將麻線拿到市場上出售外,還由縣土產公司統一收購,與其它省市進行商品交流。
第三道工序是上機織布,它要進行捻絲、拉線、整經、刷漿、上機等程式。舊時,有不少自然村,如寧都東山壩鄉的小源、大布,竹笮鄉的九堂,都是織制夏布的有名專業村。這些村子,家家有織布機,戶戶有織布師,一年四季不間斷地織布。上世紀六十年代,經縣人民政府批准,在東山壩公社成立了小源織布分社,小源村85%的農戶以織布收入為主要經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