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寧夏回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1—2015年),根據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主要闡明自治區黨委、政府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

簡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現實基礎,面臨形勢,指導思想,發展目標,戰略導向,西部現代產業集聚區,寧東煤電化主導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三大農業示範區,推進優勢農產品轉化增值,加快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特色旅遊目的地,現代物流業,房地產業,現代金融業,商貿流通業,商務會展業,最佳化水資源配置,節水型社會建設,重點水利工程,水資源管理,現代綜合運輸體系,五縱三橫鐵路運輸網,三縱九橫公路網,航空港服務功能,生態移民推進中南部地區扶貧攻堅,生態移民攻堅工程,產業扶貧,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幫扶政策,城鎮化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建設沿黃經濟區,加強固原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城鎮化進程,主體功能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優先發展教育,醫療衛生事業,做好人口工作,城鄉創業就業,社會保障水平,保障性住房建設,

簡述

寧夏回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1—2015年),根據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主要闡明自治區黨委、政府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現實基礎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三大指標實現總量翻番。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643億元,是2005年的2.7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54億元,是2005年的3.2倍。五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580億元,是“十五”時期的2.9倍。
農業和農村發展步入歷史最好時期。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糧食總產量達到357萬噸,農業“三大示範區”建設穩步推進,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帶基本形成,農業產業化經營邁上新台階,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得到加強,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
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區封山禁牧,被國家確定為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省區,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
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公路通車裡程達到22500公里,全區73%的行政村通瀝青(水泥)路。太中銀鐵路建成通車,鐵路運營里程達到1272公里。銀川河東機場二期改擴建工程全面完成,中衛香山、固原六盤山支線機場建成通航。大力實施沿黃城市帶發展戰略,千里濱河大道全線貫通。新建改建了一大批城市市政公用設施。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級各類教育快速發展,全面推行義務教育階段“三免一補”,“兩基”攻堅提前一年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快的時期之一。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為主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扶貧開發成效顯著,165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得到解決。
改革開放取得新進展。糧補一卡通、藥品三統一、鄉財縣管、少生快富、省(區)直管縣試點、水權轉換等改革走在全國前列。高水平舉辦寧洽會、文博會、房車節等六大節會,成功舉辦中阿(寧夏)經貿論壇,內陸開放型經濟區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

面臨形勢

從國際環境看,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為我區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帶來新機遇。從國內環境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建設呼包銀經濟區、啟動能源化工金三角開發戰略、振興陝甘寧革命老區、落實《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等為我區帶來重大戰略機遇。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城市化進程加速推進,為我區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持。

指導思想

“十二五”期間,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順應全區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著力推進以項目為載體的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推進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主要任務的農業現代化,著力推進以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為重點的新型工業化,著力推進以沿黃城市帶為支撐的特色城市化,著力推進以生態治理和節能減排為抓手的生態環境建設,著力推進以生態移民攻堅為重點的扶貧開發進程,深化改革開放,保障改善民生,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奮力推動我區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為建設和諧富裕的新寧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鬥。

發展目標

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到2015年,全區生產總值達到2900億元以上(2010年價),年均增長12%左右,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3000元(約合6500美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310億元,年均增長15%。
經濟結構不斷最佳化。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6︰53︰41,現代服務業比重大幅度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8%以上,優勢特色農業增加值占農業的比重達到85%以上,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70%以上,城鎮化率提高到55%。
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人均基本公共服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成長保持同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五年累計新增城鎮就業36萬人,生態移民35萬人,新增脫貧人口60萬人,基本解決全區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低收入人群實現應保盡保。
生態環境全面好轉。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15%以上,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1%,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城鎮污水處理率均達到80%。節能減排指標控制在國家下達任務以內,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新進展。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九年義務教育質量顯著提高,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穩定低生育水平,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2%以上,科技對經濟成長貢獻率達到48%以上。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財稅、投資、收入分配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進展,政府效能建設深入推進,發展環境不斷最佳化,構築內陸開放型經濟格局取得新突破。

戰略導向

建設現代產業聚集區。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最佳化產業結構和布局,全面推進形成我區現代產業體系。堅持產業高端化、低碳化、高技術化、高效化的發展方向,堅定不移地推進工業強區戰略,實施“三個千億投資計畫”,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突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著力推進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等自治區級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物流、金融和旅遊業,打造輻射西部、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現代服務業基地。推進三大農業示範區建設,加快發展13個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帶,高標準建設120個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將我區建成以現代農業為基礎、新型工業為主導、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聚集區。
建設統籌城鄉示範區。樹立將寧夏作為一個大城市進行規劃建設的理念,推動沿黃城市帶成為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引擎,構築以沿黃城市帶為核心、固原市為次中心、重點鎮和中心村為補充的新型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全面推進城鄉規劃編制、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區域市場、生態建設和公共服務一體化。加快推進沿黃城市帶同城化步伐,促進產業、資本、人口向城鎮集聚,努力把沿黃城市帶建成西北最具潛力、最有特色、最富魅力、最適宜人居和創業的精品城市帶。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加快農民變市民步伐,建設城鄉良性互動、統籌協調發展的示範區。
建設生態文明先行區。樹立生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構建沿黃城市帶綠色景觀長廊、賀蘭山東麓生態防護長廊、中部乾旱帶防風固沙長廊和六盤山生態保護長廊四大“綠色長城”,建設全國防沙治沙示範省區,構建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螢幕障。全面加強水資源節約管理和最佳化配置,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建設內陸開放試驗區。在鞏固深化與歐、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回族自治區的獨特優勢,加快面向穆斯林世界的經貿文化合作。以建設中阿(寧夏)論壇銀川永久會址、舉辦中國(寧夏)—阿拉伯國家博覽會為契機,推動形成中阿國際經貿合作交流平台、中阿高層對話合作機制,把寧夏打造成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集散地、我國重要的國內外產業轉移承接基地、中國面向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地區開放合作的人才培育基地。
建設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組織實施好民生計畫,加快生態移民搬遷,強力推進中南部地區扶貧攻堅,實施更加積極的創業就業政策,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和貧困地區傾斜,構建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穩步提高保障水平。

西部現代產業集聚區

寧東煤電化主導產業

推進國家大型煤炭生產基地建設。以建設安全高效煤礦為目標,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全面建成鴛鴦湖礦區,開發建設韋州礦區、馬家灘礦區、積家井礦區、紅墩子礦區和甜水河井田,建成一批大中型安全高效現代化礦井,擴大煤炭產能。加快推進萌城礦區、韋州礦區後備勘查區前期工作,積極推進與內蒙古上海廟礦區煤炭資源整合開發與合作,增強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煤炭供應保障能力。
推進國家重要的“西電東送”火電基地建設。依託寧東豐富的煤炭資源、良好的電源建設條件和便利的取水條件,建成一批大容量、高參數大型坑口電廠,滿足“西電東送”和區內用電需求。大力推進高效潔淨燃煤發電,加強火電脫硫、脫硝技術和節水技術的推廣套用。
推進國家重要的煤化工產業基地建設。按照規模化、大型化、基地化的發展模式,重點加快煤制烯烴、煤制油、煤制氣等煤化工項目建設,開工建設煤炭液化、甲醇制烯烴、煤制烯烴二期、煤制天然氣、國電英力特寧東煤化工產業園、寶豐能源二期等項目。
理順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管理體制,加快規劃建設寧東生活基地,完善配套設施。加強與蒙陝甘新等省區在資源能源開發建設上的聯合協作,推進“疆煤進寧”,促進寧東—上海廟基地一體化發展,合作開發寧陝甘邊界油氣等資源,培育我區經濟新增長極。

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新能源產業。做好風電資源評價,科學規劃風電場布局和規模,加快賀蘭山東麓、寧東、鹽池等百萬千瓦風電基地建設,加快風機製造及配套產業發展,實現風電開發與配套產業協調發展。鼓勵擴大太陽能發電規模,重點利用沙漠、戈壁等集中建設規模化光伏電站。
新材料產業。重點圍繞鉭鈮鈹鈦稀有金屬新材料、鋁鎂合金及輕金屬材料、碳基材料、複合材料,擴大產業發展規模、提升競爭實力,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鉭鈮鈹鈦產業核心技術研發和生產基地。進一步推進鋁鎂合金產業鏈向下游高端產業延伸,建設寧東—青銅峽—太陽山—中寧鋁鎂材料基地和銀川市交通工具輕型化材料製造基地,將新材料產業發展成為自治區支柱產業。
先進裝備製造業。加速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做優做強數控工具機、儀器儀表、煤礦綜采設備、大型鑄件、鐵路牽引變壓器、精密軸承、智慧型化成套輸配電設備等優勢產業,建立產業技術持續創新機制,加快形成新型裝備製造產業體系,促進產業集群發展。
生物產業。適度擴張發酵產業規模,堅持以創新為主,實現生物領域重大關鍵技術的新突破,掌握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成果。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生物發酵、生物醫藥和生物製劑產品,加快發展中醫藥產業,豐富和完善回族醫藥產業發展體系。
新一代信息產業。大力培育信息製造業,開展無線射頻設備、新型電子元器件研發。積極發展物聯網、泛在網,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電子商務、信息增值服務、系統集成、軟體和服務外包的發展。大力推動數字動漫、影視製作、網路遊戲和多媒體數字產品的開發和產業化。
節能環保產業。鼓勵節能關鍵技術、裝備的研發和產業化,積極推廣使用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實施節能重點工程,大幅度提高節能降耗水平。大力開展環保裝備製造及推廣套用,積極開發環保產品,推進環境技術服務產業發展。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化工行業。積極調整化肥原料結構和品種結構,提高高濃度高效化肥比重。依託周邊原油和天然氣資源,加快石油天然氣化工產業園建設,大力提升石油煉製能力和水平,發展石油深加工產品。“十二五”期間,建成500萬噸/年煉油、45萬噸合成氨80萬噸尿素國產大化肥等項目,再配套擴建500萬噸/年煉油等項目,進一步發展工程塑膠、聚氨酯、聚酯和精細化工等產品。建設固原鹽化工循環經濟扶貧示範區
冶金行業。加快推進先進節能技術改造電解鋁、金屬鎂、鐵合金等冶金產業。採用先進的大型預焙電解槽技術建設電解鋁項目,加快新型豎罐式煉鎂等新技術的研發推廣,改進皮江法、矽熱法等生產工藝,鼓勵鐵合金行業採用先進的冶煉爐技術,延伸產業鏈,發展高附加值產品,有效降低能耗,提高企業競爭力。
汽車行業。積極鼓勵發展汽車零部件和配套產業,依託青年汽車、君功汽車等企業集團,逐步形成卡車、客車和改裝車為主的整車生產體系。
建材行業。鼓勵利用工業廢渣發展新型乾法水泥,支持企業利用餘熱發電和處置城市垃圾及污泥等。積極發展陶瓷、PVC型材、鋁型材、新型牆體材料、防水材料、裝修裝飾材料、石膏、自發光材料等新型建材。
特色農產品加工業。依託資源優勢,採用先進生產技術、工藝,發展特質化、差異化的高端加工產品,加強品牌建設和市場行銷,努力建設全國高端葡萄酒、高端乳製品、高端枸杞製品、精品羊絨製品和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產與集散基地。
紡織工業。充分利用寧夏及周邊煤化工、石油、天然氣優勢,規劃建設以聚酯纖維色紡為主導、羊絨及生物纖維相結合的生態紡織產業園,形成以煤化工、石油化工和色紡色織、服裝、裝飾產品等一體化的現代化新型生態紡織工業基地,打造繼寧東基地之後我區又一重要的經濟成長極。

社會主義新農村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按照國家增產千億斤糧食要求,實施寧夏百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工程,加大引黃灌區中低產田改造力度,加快中北部土地開發整理步伐,加強中南部地區揚黃、庫井灌區節水改造。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改造中低產田150萬畝,新增有效灌溉面積50萬畝。全區糧食產量穩定在350萬噸以上。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服務體系建設。從技術研發、試驗示範、集成推廣等全過程推進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完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到2015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肉牛、肉羊良種率分別達到75%和95%以上。
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提升現代農機裝備能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能力,形成區有中心、市縣有站、基地和企業及市場有點的農產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提升動植物病蟲害防控能力,建立健全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隊伍。進一步完善區、市、縣、鄉、村五級動物防疫體系,提高重大疫病防控能力。
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規模種養,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流通業,促進農業生產經營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充分發揮農墾對全區現代農業的引領示範作用,促進其加快發展。

建設三大農業示範區

全面推進北部引黃灌區現代農業示範區、中部乾旱帶旱作節水農業示範區、南部山區生態農業示範區建設,以節水、化學品低投入、優質良種、標準化栽培養殖等技術為核心,全面推進農業生產向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轉變。提高特色優勢農產品集中度,奠定農民增收的堅實基礎。
建設北部引黃灌區現代農業示範區。以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為引領,用現代技術裝備改造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推進區域產業化、經營集約化、生產規模化、質量標準化和產加銷一體化,全面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高效循環型的現代農業體系。把黃河金岸建成休閒觀光農業產業帶,引黃灌區建成引領西北、面向全國的現代農業示範區。
建設中部乾旱帶旱作節水農業示範區。按照節水、生態、特色、避災的發展方向,以現代旱作節水農業科技示範園為引領,堅持生態恢復重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並重,建設特色優勢農產品產業帶。把中部乾旱帶建成引領西北的旱作節水農業示範區。
建設南部山區生態農業示範區。堅持生態優先、草畜先行、特色種植、產業開發,以“三河源”水源涵養保護工程為重點,加快生態恢復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為目標,配套完善庫井灌區,進一步培育壯大退耕還林接續產業。把南部山區建成我國西北黃土高原生態農業示範區。
到2015年,全區形成600萬畝優質糧食、400萬畝馬鈴薯、80萬頭奶牛、1600萬隻肉羊和250萬頭肉牛、100萬畝淡水魚、100萬畝設施蔬菜和100萬畝露地蔬菜、100萬畝硒砂瓜、150萬畝紅棗、100萬畝枸杞、80萬畝葡萄、100萬畝蘋果、100萬畝中藥材等13個優勢特色產業帶,建設120個現代農業示範基地,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集聚區。

推進優勢農產品轉化增值

以工業化理念經營農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有效解決農業發展資金、市場等問題。
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特色明顯、市場競爭力強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促進農產品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引黃灌區走高品質、精深加工之路,重點培育枸杞、清真牛羊肉、乳製品、優質糧食、脫水蔬菜、淡水魚、葡萄、蘋果等農產品加工業集群;
中部乾旱帶大力發展以灘羊、紅棗、中藥材、優質牧草、羊絨為主的農產品加工業;南部山區加快發展肉牛、馬鈴薯、小雜糧、油料、中藥材、優質牧草等農產品加工業。重點培育10家銷售收入過10億元、10家5—10億元的加工龍頭企業,國家和自治區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200家以上。到2015年農產品加工率達到70%以上。

加快新農村建設

全面加強農村水利和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以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塞上農民新居和農村危窯危房改造、農村清潔能源、農民初級衛生保健、農村公共服務體系、萬村千鄉市場、農村環境保護等工程為重點,實現水、電、路、氣、房和優美環境“六到農家”目標。
推進農村電網升級改造,進一步完善220KV主網架和110KV以下配網,提高城鄉供電能力和供電可靠性。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推進農村居民適度集中居住,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增加農民收入

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和創收能力,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到201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200元,年均增長12%。
鞏固提高經營性收入。鼓勵農民最佳化種養結構,提高效益。健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穩步提高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完善大宗農產品臨時收儲政策,建立以目標價格為核心的反周期補貼機制。
努力增加工資性收入。高度重視勞務產業,開展農民就業技能培訓,加快實施農民創業促進工程,促進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努力實現農民工與城鎮就業人員同工同酬,提高農民工工資水平。建設一批農民創業基地和創業園,大力支持農民發展二、三產業,幫助農民實現多元增收。
大力增加轉移性收入。加大政策惠農力度,健全農業補貼等支持保護制度,堅持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繼續實施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擴大補貼範圍,提高補貼標準。加快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增加農業保險費補貼品種並擴大覆蓋範圍。
創造條件增加財產性收入。搞好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分享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的增值收益。完善征地補償制度,使農民更多地分享農業用地轉為非農業用地過程中形成的土地增值效益。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特色旅遊目的地

最佳化旅遊產業布局,以知名景區為龍頭、以歷史文化為主線、以地文景觀為核心,依託“兩山一河”(賀蘭山、六盤山、黃河)、“兩沙一陵”(沙湖、沙坡頭、西夏王陵)、“兩文一景”(西夏文化、回族文化、塞上江南景觀)等特色旅遊資源,科學規劃景區景點,深度開發塞上江南新天府、賀蘭山歷史文化、六盤山紅色生態三大旅遊板塊,努力將我區打造成我國西部獨具特色的旅遊目的地和面向阿拉伯國家及穆斯林地區的國際旅遊目的地。
促進旅遊業由觀光旅遊向休閒度假旅遊轉變,大力開發旅遊休閒度假產品,延伸旅遊產業鏈。全力打造觀光游、娛樂游、紅色游、探險游、產業游等五大旅遊品牌,建設陽光沙療福地、塞上避暑寶地、黃河金岸勝景、民族風情家園,力爭黃河大峽谷、須彌山石窟、水洞溝遺址進入國家風景名勝區。打造賀蘭山東麓葡萄長廊,形成集觀光採摘、酒莊體驗、度假休閒為一體的塞上江南旅遊新亮點。
加大旅遊基礎設施投入,完善旅遊通道與交通設施建設,提高遊客出行的便捷性。加強旅遊休閒度假基礎設施建設,在銀川市等中心城市適度建設五星級酒店、中高檔旅遊健身休閒娛樂設施。
實施旅遊品牌戰略和國際化戰略,加強旅遊宣傳行銷,開展區域旅遊協作,重點拓展與阿拉伯國家的旅遊合作。充分發揮銀川市區域性中心城市的作用,進一步提升城市旅遊功能,使其成為輻射周邊省區的旅遊中心。

現代物流業

挖掘地緣空域優勢,構建公路、鐵路、航空相互配套、緊密銜接的物流大格局。
擴充“三大口岸”功能,推動口岸物流發展。高標準建設銀川國際空港物流中心,打通連線國內外的“空中走廊”。完善銀川、惠農陸港口岸功能,加強與天津、青島、連雲港、秦皇島、霍爾果斯、阿拉山口等沿海沿邊口岸的跨區域合作,開闢便捷通暢的出海、出境通道。
加快“三大口岸”、“九大物流中心”和“十大專業市場”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形成覆蓋全區、輻射周邊、聯接國際的現代化物流體系,把我區建成全國重要的區域性物流中心和新歐亞大陸橋重要的物流中轉基地。著力引進並培育大型物流企業,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及綜合效益。圍繞重要工業園區,鼓勵企業承接服務外包業務,大力促進第三方物流發展。

房地產業

加大房地產投資力度,進一步擴大住房供給,形成住房供需總量基本平衡、結構基本合理、房價與居民收入基本適應的住房體系,實現廣大民眾住有所居。
根據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和消費水平,完善由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性住房構成的住房供應體系。進一步擴大中低價位、中小套型商品住房的供應,適當發展中高檔商品房,構建多層次的商品住房供應格局。對中、高收入家庭,實行租賃與購買商品住房相結合的制度。對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實行公共租賃住房制度,政府給予適當支持。對城鎮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實行廉租住房制度,政府提供基本住房保障。倡導租買結合、梯度消費。
把保障基本住房、穩定房價和加強房地產市場監管納入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目標,由自治區政府負總責,市、縣級人民政府負直接責任,全面促進房地產健康發展。
完善土地供應政策,增加居住用地供應總量,健全差別化的住房稅收、信貸政策,完善住房公積金制度,擴大覆蓋範圍。大力整頓和規範房地產市場秩序,抑制土地價格過快上漲,加大對房地產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和打擊力度,抑制投資投機性購房需求。完善房地產售後服務,提升物業管理水平,規範住房租賃業務和房地產中介服務管理。

現代金融業

積極引進國家政策性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金融性公司、保險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在我區設立分支機構和辦事機構,吸收和利用各類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的投資,構造多元化的金融體系。
支持寧夏銀行、黃河商業銀行、石嘴山銀行等地方銀行跨區域經營。大力發展證券、期貨、保險、擔保、信託等非銀行金融機構,構建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體系。全面發展創業基金、信託投資、金融租賃、質押典當等金融服務業,建立完善的產權交易市場。鼓勵發展創業投資企業,積極吸引民間投資。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強化金融監管,防範金融風險。
著重解決縣城以下金融網點少、農業保險滯後、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低等問題。鼓勵農業銀行加大對三農的投放力度,增強農村信用社支農實力,擴展郵政儲蓄銀行支農服務功能,引導各類涉農儲蓄資金回流農村。著力推進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試點,建立健全農民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制度。增加支農再貸款額度,完善扶貧貼息貸款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加快農村擔保體系建設,建立農業貸款風險基金。積極開展設施農業、特色種養等農業保險,擴大覆蓋面。
加快我區資本市場建設,大力推進直接融資,鼓勵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和銀行中長期票據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進行資產重組,支持上市公司通過配股、增發、可轉債和公司債等多種方式融資。積極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增長潛力和帶動力強的企業上市融資,“十二五”期間力爭新增上市公司5家。

商貿流通業

改造最佳化傳統商貿流通業,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現代化流通體系,完善便民服務網路,促進城鄉居民消費。以工業園區、物流園區和縣鄉農貿市場、超市、農家店、外埠銷售視窗以及流通企業和合作組織為基礎,構建多式聯運體系。創新產銷對接模式,實施商貿數位化、網路化改造工程,加快商貿流通業改造步伐。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服務環境,規劃設計城市服務業集聚區。加快推進閱海灣新商圈、萬達商業廣場、拉普斯商業中心等重點商貿項目建設,引導銀川等地級市建設中央商務區(CBD),積極引進一批國際國內名牌零售商與商貿企業。大力發展社區商業連鎖便利店、超市、放心肉店和面向中低收入群體的標準化菜場和專業化菜店。
加大清真菜餚開發力度,形成全國知名的清真菜系,全面提升清真產業的品牌優勢。大力培育和發展清真餐飲業,強化品牌效應,重點支持老字號清真餐飲名店做大做強,鼓勵其跨省區經營。
加快發展農村服務業,建設一批農產品綜合專業批發市場,完善農村現代市場體系,加快農產品冷鏈體系和配送中心建設,健全農村商貿物流網路,提高農村雙向流通水平。

商務會展業

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會展經濟新機制,以舉辦特色產品、文化旅遊、民族商貿、設施園藝等各類特色精品會展為平台,形成以經貿招商旅遊為主體、以國內區域交流合作為常態的會展經濟新格局。
進一步加大會展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策劃設計豐富多樣的會展平台和會展活動。辦好一年一度的“中國(寧夏)-阿拉伯國家博覽會”、“中國(寧夏)-阿拉伯國家經貿論壇高峰會議”和“中國(寧夏)-阿拉伯國家文化藝術節”,打造國際會展知名品牌。著力辦好香港寧夏文化周活動,繼續支持銀川房車、沙漠機車旅遊節、園藝博覽會、黃河金岸國際馬拉松及腳踏車大賽等會展節慶活動。

最佳化水資源配置

節水型社會建設

農業節水。通過調整農業結構和耕作制度,發展設施農業和優勢特色產業,減少畝均耗水量,提高單方水的產出效益。創新推廣控制灌溉、小畦灌、點灌、注水灌等適用節水灌溉技術,擴大滴灌、噴灌等現代節水技術灌溉規模。到2015年,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48。
工業節水。圍繞“五大十特”工業園區和重點耗水行業,推進企業循環用水、串聯用水和重複用水、園區循環用水網路系統改造與建設,大幅度提高企業水循環利用水平,減少新鮮水用量。
城鄉生活節水。加快供水管網系統改造,增加城市中水管網建設,推進城市生產—生活—生態水資源循環利用,大力普及生活節水器具。加強公共用水監測監管,加大節水宣傳力度,增強全社會節水意識。到2015年,城市中水回用率達到50%,城鎮節水器具普及率達到90%。

重點水利工程

按照“北部節水,中部調水,南部開源”的分區治水思路,抓緊興建一批事關自治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局的重點水利工程。
北部引黃灌區以節水為中心,通過加快灌區節水改造和水權轉換,大幅度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保障不斷增長的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需求。加快實施青銅峽灌區、沙坡頭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進一步完善灌區水系建設,增強調控能力,實現灌區節水30%,增產30%。加強黃河防洪工程和賀蘭山東麓防洪工程體系建設,銀川市防洪標準達到100年一遇,其他地級市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黃河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
中部乾旱帶以調水為中心,拓寬揚水範圍,建設集雨設施等小微型水源工程,實現揚黃水和當地水資源相互補給,確保農村飲水安全。加快實施固海等揚黃灌區節水改造工程、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完成高效節水補灌工程建設,節水灌溉面積達到200萬畝。全面建成鹽環定揚黃續建工程。建設同心下馬關、中衛興仁綜合供水工程和紅寺堡、同心、海原城鄉供水工程。
南部山區以節流增效為中心,開源與節流並重,以流域為單元加強生態保護和水源涵養建設,加強雨洪水資源利用,建立大中小工程並舉、庫壩窖池聯用的供水體系。實施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水源工程,解決城鄉飲水安全問題。加快實施庫井灌區節水改造、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災害防治等工程,消除安全隱患、增強防洪能力,力爭庫井灌區灌溉面積達到100萬畝。大力推進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加快清水河、涇河、葫蘆河等重點流域綜合治理,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000平方公里。
完善工業供水工程體系。重點推進上海廟、紅墩子、固原鹽化工基地供水工程建設。加快推進黃河大柳樹水利樞紐工程前期工作,爭取早日開工建設。

水資源管理

建立健全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實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水功能區納污控制三條紅線,逐步建立覆蓋自治區、市、縣三級的水權配置體系和用水定額管理制度,落實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定額制度。健全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建立不同來源、不同用途、不同地域的水價核算體系,進一步完善節水型水價機制,實行階梯式水價制度。創建水資源交易市場,規範水權轉換辦法,加強監督管理,加快水權轉換步伐。加快推進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完善水費收支管理辦法,切實落實管護經費和管理責任,確保水利工程良性運行。鼓勵農民參與水資源管理,充分發揮農民用水協會作用,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水利建設和工程管護的積極性。

現代綜合運輸體系

五縱三橫鐵路運輸網

重點打通寧夏與周邊地區的快速通道,提高運輸效率。加快包蘭鐵路惠農-銀川擴能改造工程,開工建設包蘭鐵路銀川-蘭州段、寶雞-中衛、甘塘-武威南等鐵路二線工程,新建銀川-西安快速鐵路、銀川經鄂爾多斯至北京鐵路惠農接軌線、太陽山-甘肅白銀鐵路。做好太中銀鐵路銀川-定邊和中衛-定邊段增建二線、沿黃城市帶城際軌道和銀川城市軌道交通等項目前期工作,爭取早日開工建設。
完善寧東地方鐵路網,加快固原地方鐵路建設,推動地方鐵路與國鐵接軌,形成功能完善、點線協調的客貨運輸網路。開通銀川至北京、西安等城市的動車組,構建銀川至西安、蘭州、呼和浩特、太原等毗鄰城市"三小時通勤圈"和銀川至北京、鄭州、成都等省會城市"五小時通勤圈"。做好連通能源金三角城際鐵路的前期工作。到2015年,全區鐵路營運里程達到1770公里,貨運量9000萬噸,國鐵複線率達到70%以上。

三縱九橫公路網

加快建設聯通內外、覆蓋城鄉的公路運輸網路。加快沿黃城市高速路網通達能力建設,重點抓好呼包銀、陝甘寧、能源化工金三角等經濟區公路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打通省際斷頭路,促進區域交通一體化融合發展。
改造提升國省幹線通行條件,全面更新改造農村公路及危橋,增加公路密度,重點抓好中南部地區和生態移民區公路建設,大幅度提高貧困地區公路交通保障能力。加強綜合客運樞紐建設,以銀川、石嘴山、固原樞紐為重點,以“零距離換乘”為目標,加強公路運輸和其他運輸方式的有效銜接。提高公路交通運輸服務水平,形成與我區產業布局和經濟、人口分布相適應的公路運輸體系。

航空港服務功能

建成銀川河東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完善口岸航空貨運服務功能。引進1—2家國內航空公司在河東機場設立運營基地,開通國內所有省會城市及計畫單列城市的直飛航線,開通銀川至杜拜等國際航線,實現銀川至韓國、日本的旅遊客運包機和銀川至中東國家的客貨運包機運營,把銀川河東機場建成西北重要的區域支線綜合樞紐和我國對中東、中亞地區貨運的重要節點和物資集散地。進一步完善中衛、固原支線機場基礎設施,積極開闢航空線路,提升服務功能。到2015年,全區航空旅客吞吐量達到650萬人次。

生態移民推進中南部地區扶貧攻堅

生態移民攻堅工程

把生態移民作為減少貧困人口、保障和改善民生、統籌山川發展的重要抓手,進一步完善政策,整合資源,舉全區之力打一場移民攻堅戰。
按照山內的問題山外解決、山上的問題山下解決、面上的問題點線解決的思路,圍繞水源、生態、開發、特色、轉移五個重點,堅持生態移民整村搬遷、縣外為主、分類安置的原則,通過山區川區結合、城市農村結合、有地無地結合、宜工宜農結合、集中插花結合等多種途徑,採取開發土地集中安置、適度集中就近安置、因地制宜插花安置以及在沿黃城市、重點城鎮、工業園區、產業基地建設移民周轉房等多種安置方式,利用5年時間將貧困程度深、生存條件差、發展難度大、不適宜人類生存地區的35萬最困難民眾,妥善安置到近水、沿路、靠城的區域。

產業扶貧

把產業扶貧作為貧困地區民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加速推進。
依託沿黃經濟區、產業園區,使勞務產業成為農民穩定增收、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堅持縣內轉移與縣外輸出相結合、季節性轉移與長期轉移相結合、組織轉移與自發轉移相結合,引導農民向城市和沿黃經濟區轉移,每年穩定輸出勞動力50萬人次,使沿黃經濟區成為吸納山區農民務工就業的大平台和主戰場。
結合自治區優勢特色產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採取政策扶持、示範帶動、技術服務等措施,突出發展節水種植、高效養殖、設施農業等特色產業,推進特色優勢產業集聚升級。在中南部地區打造清真牛羊肉、馬鈴薯、紅棗、硒砂瓜、中藥材產業集群,培育各具特色的產業村,大幅度提高農民生產經營性收入。

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

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既是扶貧開發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又是一項極為緊迫的民生工程。
加大民生水利工程建設力度,基本解決貧困地區112萬民眾飲水安全問題,實施100萬畝庫井灌區高效節水改造工程、100萬畝集雨補灌工程、100萬畝高效節水改造工程。加大危房危窯改造步伐,消除農村居民居住安全隱患。積極發展沼氣、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改善農村生活用能結構。
以整村推進為切入點,對人均純收入低於國家扶貧標準的貧困人口,實施扶貧到戶、責任到人“雙到”工程,推進農村低保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使80%以上的貧困人口年均純收入達到3000元左右,五年新增脫貧人口60萬人。

幫扶政策

加大對中南部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投入力度。制定實施強有力的幫扶政策,以地級市、財政強縣和寧夏區域內主要大中型企業為主體,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對口幫扶山區貧困縣。強化山區公共財政支出強度,努力縮小山川基本公共服務產品供給差距,到2015年山區人均公共財政支出占全區平均水平提高到60%以上。在沿黃經濟區設立山區主要貧困縣“飛地”工業園區。全面建立貧困村村級發展互助資金,擴大受益人口覆蓋面,提高投入標準,每個村由平均25萬元提高到40萬元。積極探索引進金融資本與互助資金疊加的運作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切實解決貧困戶發展資金短缺難題。

城鎮化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全面構築新型城鄉發展體系,形成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的區域發展新格局。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努力構建以沿黃經濟區為核心、固原市為次中心、其他縣城和重點鎮為補充,大中小城市與城鎮布局合理的城鎮體系。
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將寧夏作為一個大城市進行規劃建設,加快構築以沿黃經濟區為核心、以固原市為次中心、以100個重點鎮和3000箇中心村為補充的相互依存、連片成群的“1113”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著力形成具有寧夏特色的新型城鄉發展體系。
按照集中均等開發模式重塑寧夏經濟地理格局。全區人口、產業重點向沿黃經濟區集聚、南部山區重點向固原市及縣城集聚、村鎮重點向100個重點鎮和3000箇中心村集聚。基本公共服務產品的供給大幅度向中南部地區和農村傾斜,讓全區人民享有基本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共享我區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在重點開發區,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著力打造“五大十特”重點園區,建設現代產業集聚區,推進產業向高端、高附加值、高科技方向發展。加快推進能源化工金三角建設,把能源化工金三角打造成為西部地區現代產業發展的密集區。
在限制開發的農產品主產區,推進土地向規模特色產業集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進形成13個優勢特色產業帶,保障我區糧食安全,帶動農民增收與農產品加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中南部限制開發區與全區禁止開發區,全面實施退耕還林、圍欄禁牧,結合全區主體功能定位實施“六個百萬畝”生態林業建設工程,全面修復、治理生態環境,構筑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螢幕障。

建設沿黃經濟區

奮力打造黃河金岸,加快建設寧夏沿黃城市帶。圍繞城鄉規劃編制、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區域市場、生態建設和公共服務“六個一體化”,加快沿黃城市帶同城化步伐。
配套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成西線石嘴山—中寧高速公路,充分利用包蘭線、太中銀鐵路正線和銀川聯絡線建設銀川—中衛—定邊“閉環式”城際快速通道,開通沿黃城際公交,形成以銀川市為中心的“一小時經濟圈”、以四個地級市為次中心的“半小時通勤圈”。逐步實現供排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公共運輸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城鄉共建共享,生態環境共同治理。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城鄉接軌。基本實現電話號碼統一區號,金融同城結算,共同推介旅遊產品線路。
強化城市產業功能,著力提升沿黃經濟區產業集聚水平。培育壯大能源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集中發展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輕紡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力發展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特色優勢產業。支持銀川市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加快推進石嘴山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構建統一的區域市場格局,引導沿黃各市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承接國內外資本、技術、人才和產業轉移,努力把沿黃經濟區打造成為產業分工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集聚區。
高標準建設濱河景觀大道,提高黃河行洪、防洪保障能力。以黃河文化為基礎,建設一批生態旅遊景觀與文化景觀,發展休閒度假、生態觀光、農家體驗等產業,形成500公里生態文化景觀帶,再現“塞上江南”秀美景色,全方位多視角展示黃河文化底蘊。
到2015年,沿黃經濟區城鎮人口占全區城鎮人口、經濟總量占全區經濟總量均達到90%以上。

加強固原區域中心城市建設

加大固原城市建設力度,擴大城市規模,加快完善城鄉一體的交通運輸網路,增強城市服務配套功能,提升城市輻射帶動能力。支持南部山區加強縣城和中心村鎮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就業吸納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重點發展煤電、鹽化工、勞務、草畜、馬鈴薯、特色林果與小雜糧等特色產業,加強水土流失治理,積極開發六盤山旅遊資源,將固原市建成全國旅遊扶貧發展試驗區、全國重要的馬鈴薯育種和種植加工基地、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與勞務輸出基地、旅遊休閒目的地和陝甘寧區域性物流中心。

城鎮化進程

在加強沿黃城市帶與固原區域中心城市建設的基礎上,扶持發展一批資源開發、旅遊度假、加工製造、商貿流通等特色小城鎮,使其成為承接農業人口和勞動力轉移的有效載體。大力推進符合條件的農民工逐步轉為城鎮居民,不斷提升城鎮化的質量與水平。到2015年,全區城鎮化水平達到55%,沿黃城市帶達到70%,固原市達到40%。
積極穩妥推進農民工轉為城市居民。把有穩定勞動關係並在城鎮居住一定年限的農民工逐步轉為城鎮居民,優先解決舉家遷徙農民工與新生代農民工的落戶問題。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根據實際放寬落戶條件,切實探索農民工轉為城鎮居民的相關政策和辦法。對暫時不具備條件的農民工,要改善公共服務,加強權益保護,切實保證農民工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與企業具有穩定勞動關係的農民工,要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與醫療保險。增加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拓寬就業渠道。多渠道多形式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將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十二五”期間,力爭50萬農村人口轉為市民。

主體功能區

實行差別化的區域調控政策,實施《自治區主體功能區規劃》,推進要素資源合理配置,形成分工明確、布局科學、特色鮮明的主體功能區。
適度增加重點開發區工業用地和城鎮用地供給,實施積極的人口遷入政策,提高重點開發區集聚能力。加強禁止開發區管制力度,嚴格控制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的干擾破壞,提高環境質量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強化政府投資,實行按領域安排和按主體功能區安排相結合的政府投資政策。按領域安排的投資,要符合各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根據產業指導目錄,明確不同主體功能區的鼓勵、限制和禁止類產業。按主體功能區安排的預算內投資,重點用於限制開發區域的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農田水利以及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
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在森林、草原、濕地、礦產資源開發、重點流域等開展生態補償,建立開發地區對保護地區、生態受益地區對生態保護地區的生態環境補償。對不同主體功能區實行不同的污染物總量控制和環境標準。加大對限制開發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逐步實現與重點開發區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務產品供給。在績效考核方面,對重點開發的城市化地區,綜合評價經濟成長、產業結構、質量效益、節能減排和吸納人口數量等;對限制開發的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分別實行農業發展優先和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評價,不考核地區生產總值、工業等指標;對禁止開發的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全面評價自然文化資源原真性和生態完整性。

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大力實施改善民生計畫,顯著增強各級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務產品供給,加快完善符合區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全區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優先發展教育

按照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要求,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推動學前教育發展。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並舉的幼稚園辦園體制,擴大學前教育資源,重點發展農村、社區學前教育,保證農村留守兒童入園,實現鄉鎮中心幼稚園全覆蓋,全區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班)率達到60%以上。
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建立國家義務教育質量基本標準和監測制度,減輕中國小課業負擔。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統籌規劃學校布局,大力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消除校舍安全隱患,解決“大班額、大通鋪”等突出問題。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實行縣域內城鄉中國小教師編制和工資待遇同一標準,加快推行教師和校長交流制度;取消義務教育階段重點學校和重點班,教育資源配置向農村地區、貧困地區、生態移民地區大力傾斜,加快縮小教育差距;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努力實現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小六年鞏固率達到90%,國中三年鞏固率達到93%。
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全面實施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克服應試教育傾向。增加普通高中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有效改善普通高中辦學條件。建立普通高中階段家庭困難學生資助制度,實行殘疾學生高中階段免費教育,加強對中南部地區高中階段教育的扶持。到2015年,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7%。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建成自治區職業教育園區,加強符合用人需求的專業建設,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堅持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並舉,提高職業教育培養質量。逐步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制度,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到2015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穩定在4萬人左右,在校生規模達到12萬人以上,普通高中和中職教育在校生比例大體相當;高職招生規模達1.5萬人,在校生規模達4.5萬人。
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提高高等院校辦學水平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程度。加強高校重點學科、專業和實驗室建設,積極開展基礎研究和適應我區經濟社會急需領域的套用研究,推進產學研用相結合,增強辦學特色,實現高校規模、結構、質量與效益協調發展,提升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能力。完成寧夏大學“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和寧夏醫科大學“申博”目標。到2015年,普通本科年招生規模達到1.6萬人,高校在校生規模達到12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6%。
大力發展繼續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落實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同等的法律地位。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育德為先、能力為重,創新教學內容、方法和評價制度,突出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加強實踐培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推進人才培養體制、招生制度、學校管理制度和辦學體制改革,擴大教育開放,加強教師隊伍、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校長和教師專業化水平,鼓勵優秀人才終身從教。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體制。

醫療衛生事業

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要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優先滿足民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不斷提高健康水平。
全面加強公共衛生。健全完善重大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婦幼衛生、精神衛生、衛生監督等公共衛生服務網路,逐步提高人均公共衛生經費補助標準,全面免費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積極預防重大傳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職業病和精神疾病,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到2015年,人口平均期望壽命達到75歲,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分別降至12‰、20/10萬以下。
健全醫療服務體系。加強村衛生室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建立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網路。深化公立醫院改革,最佳化醫院布局和結構,加強醫療質量管理和醫療服務監管,提高醫療整體服務水平。鼓勵社會資本投資醫療衛生事業,興辦醫療機構和參與公立醫院改制重組,加快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到2015年,全區每千人口醫療機構床位數達到4.13張,每千人口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4.12人。
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進一步完善基本藥物採購配送機制,提高藥品供應保障能力。支持中醫藥、回族醫藥發展。加強食品藥品監管,全面實施食品藥品放心工程。

做好人口工作

堅持計畫生育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到2015年,全區總人口控制在675萬人以內,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
加強基層計畫生育服務網路建設,提升計畫生育服務水平,加強流動人口計畫生育管理,開展長效節育措施獎勵試點。加大少生快富實施力度,進一步完善獎勵扶助政策,提高標準擴大覆蓋面。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加大出生缺陷預防干預,做好生殖健康教育、優生諮詢、高危人群指導、孕前篩查等,實施強基提質工程和優生促進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加快人口信息化建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做好人口及相關信息資源管理工作,全面提升人口科學決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結合推進生態移民工程與城鎮化進程,引導人口合理分布。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優先發展社會養老服務,注重發揮家庭和社區功能,加大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力度,構建多層次、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開展醫療健康、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養老服務,增加社區老年人活動場所和便利化設施。

城鄉創業就業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大力發展就業容納大的服務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扶持中小企業加快發展,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促進充分就業。
加強基層公共就業基礎設施建設。健全統一規範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大力整合各類培訓資源,紮實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提高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和創業能力,確保農村勞動力的整體技能素質明顯提升。全力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建立促進就業的長效機制。鼓勵自主創業,著力培育個體、工商業主、企業家、經紀人、民眾性創業隊伍。鼓勵發展社區服務、家政服務、養老服務和病患陪護等家庭服務業。進一步完善全民創業政策,做好創業就業服務工作,建設創業園區和創業基地,不斷拓展創業空間,實現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
完善面向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援助制度。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確保每個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至少有1人實現就業。城鎮每年新增就業崗位7萬個以上,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70萬人次左右。

社會保障水平

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和提高保障能力為重點,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實現應保盡保。到2015年,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80萬人、基本醫療保險560萬人、失業保險57萬人、工傷保險60萬人、生育保險60萬人。
完善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鄉醫療救助為主體的醫療保障體系。逐步提高城鎮居民醫保的籌資標準,穩步提高城鎮職工醫保、城鄉居民醫保的保障水平和最高支付限額。建立健全醫療保險關係轉移接續和異地就醫結算制度。積極推進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統籌和地市級統籌,逐步實現自治區級統籌。
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完善基本養老保險自治區級統籌,逐步實現失業保險自治區級統籌。切實做好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接續工作,逐步推進城鄉養老保障制度有效銜接。完善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積極發揮商業保險補充性作用。進一步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穩步提高救助水平。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合理提高標準和補助水平。加強城鄉低保與最低工資、失業保險和扶貧等政策的銜接平衡。
完善社會福利服務體系,提高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農村五保戶、“城市三無人員”等社會困難群體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加強孤兒保障工作,建設和完善兒童福利院、孤兒院等福利基礎設施。加快福利企業發展步伐,加大福利企業政策支持力度,開闢更多適合殘疾人就業的工作崗位。實施“陽光家園計畫”,加大殘疾人事業投入和殘疾人社會保障工作力度。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完善地方慈善法規,鼓勵社會各界參與慈善工作。

保障性住房建設

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重點保障城鎮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外來務工人員、新就業人員等群體的住房需求。
強化各級政府責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基本解決保障性住房供應不足的問題。建立健全由廉租房、公共租賃房、經濟適用房、限價商品房構成的住房保障體系。多渠道籌集租房房源,完善租賃補貼制度,穩步擴大覆蓋範圍。大力發展公共租賃住房,使其成為保障性住房的主體,逐步將新就業職工和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納入供應範圍。引導社會資金參與保障性住房建設運營。增加土地供應總量,調整供應結構,不斷完善保障性住房配建制,將保障性住房列入控制性規劃指標,作為土地出讓招標的前置條件,確保落到實處。
加強保障性住房管理,制定公平合理、公開透明的保障性住房配租政策和程式,嚴格規範準入、退出管理和租費標準。倡導住房租賃消費,合理引導居民通過換購、租賃等方式,量力而行改善居住條件。“十二五”期間建設保障性和政策性住房12.44萬套,其中廉租房3.14萬套、經濟適用房4.9萬套、限價商品房1萬套、公共租賃房3.4萬套。加大城市工礦區、林區、墾區的棚戶區改造力度,改造棚戶區住房4.23萬套,從整體上緩解中低收入群體住房困難問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