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物、人類學習與博物館學

《實物、人類學習與博物館學》是2023年12月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婧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實物、人類學習與博物館學
  • 作者:周婧景
  • 出版時間:2023年12月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頁數:475 頁
  • 字數:446千字
  • ISBN:9787309169850
  • 定價:16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作者簡介

周婧景,歷史學博土,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副教授、博導、博物館學教研室主任。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是以觀眾研究為基礎的博物館闡釋與傳播硏究、博物館學理論和方法研究。

圖書目錄

序言/陸建松
緒論 從博物館學理論談人類實物學習的日常化模式
第一部分 立論之基:實物學習的轉向與考辨
第一章 實物學習的需求與轉向
第一節 “物質轉向”原因溯源
第二節 轉向加劇“兩大改變”
第二章 習以為常並非理所當然:符號學習能代替實物學習嗎?
第一節 信息特點:顯性信息與隱性信息
第二節 載體屬性:能承載信息與僅用作載體
第三節 實現手段:雙項任務與單項任務
第三章 人類實物學習的優劣之辨
第一節 實物學習的優勢
第二節 實物學習的局限
第二部分 認識論:實物學習的要素與構成
第四章 實物媒介化的客體——實物
第一節 實物構成及差異化闡釋需求
第二節 實物作為媒介的信息及其分層
第三節 開放學科邊界,交叉滲透認識實物
第五章 實物媒介化的主體——客群
第一節 價值取向轉變之“痛”
第二節 客群的碎片化構成與動態化發展
第三節 學習過程的自由選擇
第四節 客群認知的底層機制
第六章 實物媒介化的中介——闡釋
第一節 “闡釋”的辨析及其理論依據
第二節 實物闡釋的類型歸屬
第三節 闡釋的目標:“視域融合”
第四節 實物闡釋和博物館闡釋的差異
第五節 博物館闡釋及其對實物闡釋的啟示
第三部分 方法論:博物館學對日常實物學習模式的啟發與構建
第七章 博物館功能泛化帶來實物學習的日常化與規模化
第一節 社會教育的甦醒和親職教育的回歸
第二節 博物館泛化引起實物學習的規模化
第八章 博物館學理論在構建實物學習新模式上的貢獻
第一節 從普通物到作為學習媒介的物:“博物館化”過程及啟示
第二節 與符號學習並行的實物學習新模式:博物館物的闡釋類型及啟示
第三節 討論與思考
第四部分 本體論:被低估的博物館學遠比你想像的重要
第九章 人“痴迷”實物的內在根源
第一節 表層因素:人類的經驗式收藏與“痴迷”行為
第二節 深層因素:被大腦系統喚起的“興趣”
第十章 再思實物與人類學習
第一節 對象與釐清:物擁有完整的生命史,並非只有與人交叉或共時的部分
第二節 誤區與突破:人類的實物學習與大腦的潛能開發
第十一章 博物館學——一門探究實物學習的獨特科學
第一節 實物學習的雙重困境:“語言的囚牢”與“學科的廓清”
第二節 博物館專業化發展與第二重困境的破解
第三節 博物館學範式構建:基於實物傳播信息的四階段模型
第十二章 回望百餘年的博物館學:探索與超越
第一節 重新出發:對博物館定義的再理解
第二節 博物館學:在回望中超越、在探索中前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