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在我國56個民族中,有一個人口少,卻分居東北和西北兩個地區,古老強健,勤勞勇敢的民族。她,就是
錫伯族。他們當中的一支人馬歷史上曾經從遼河跨越至伊犁河,留下千古絕唱。他們的後代就是現今的近4萬錫伯人。主要居住在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霍城縣、鞏留縣、塔城市、伊寧市和烏魯木齊等地,呈大分散、小聚居狀。
二百多年來,錫伯族人民在祖國的邊陲西部創造並發展了屯墾戍邊文化,保存並發展了自己的語言文字。錫伯語和錫伯文是新疆通用的六種民族語言之一。在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錫伯人一般都能使用漢語、哈薩克語、維吾爾語,少部分人還懂俄語和蒙古語,被稱為“天才的翻譯民族”。
錫伯族歷史悠久,古鮮卑人的遺址嘎仙洞的發現,為研究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錫伯族先民的歷史與文化揭開了新的一頁。公元三世紀(東漢時期),鮮卑據東起大興安嶺、西至阿勒泰山的漠北高原。公元四至五世紀,拓跋鮮卑建立了北魏政權,統一了北部中國。在這大統一的過程中,鮮卑人作出了重大貢獻,歷史的長河奔騰不息。入主中原的鮮卑人,大多接受了漢文化,漸漸融入漢族之中,在鮮卑人逐漸成為一個古老的歷史稱呼的時候,在鮮卑族的誕生地和搖籃-----大興安嶺的森林和呼倫池的湖網地區,還有一部分鮮卑人過著寧靜的漁獵生活,所說這些鮮卑人中的一部分,就是今天我國錫伯族的先民。
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一年間,清政府將錫伯族等族人編入外八旗,遷入遼河平原,成為一支騎射精良的勁旅。嗣後,錫伯部隊又被調駐遼寧、吉林、山東、雲南和北京等地。
1762年,清政府於伊犁設立“總管伊犁等處將軍”,管轄新疆。然而,數十年的戰亂,伊犁地區人民流亡,土地荒蕪,牧場凋敝,生產力受到嚴重破壞,邊防空虛,祖國西部這片廣褒的土地出現了無兵防守的真空。強鄰沙俄窺伺,不斷向東擴張,警報頻傳。在這樣的形勢下,清廷深感兵力不足,便調遷英勇善戰並懂得農業生產技術的錫伯人前來守邊。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清政府下令由盛京等17個城市徵調錫伯官兵,連同眷屬共5000餘人西遷新疆伊犁地區戍守邊防。西遷的錫伯人於當年農曆四月十八日在盛京錫伯家廟太平寺集會辭行,十九日出發。 這次西遷是錫伯族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也是錫伯人的一次痛苦的生離死別。正因有了西遷,錫伯族的歷史和文化得到了改寫,在西陲土地上以她沉甸甸的份量,特有的堅韌執著,譜寫出令她的子孫後代深感輝煌和自豪的歷史篇章。
行政區劃
察布查爾鎮下轄5個社區、2個村委會:果爾敏路東街社區(一區)、果爾敏路西街社區(二區)、查魯蓋路西街社區(三區)、查魯蓋路東街社區(四區)、法里春社區(五區)、寧古齊村、蒙霍爾村(又稱安定村)。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鎮黨委、政府牢牢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從本地實際出發,大力發展農牧業和鄉鎮企業,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97年全鎮人均純收入1482.76萬元,分別較去年提高了20%和15%。全鎮在農業上,以地緣優勢,發展我種經營,庭院經濟,擴大溫室大棚蔬菜面積,保障了縣城居民蔬菜的供應。牧業上改良畜種,扶持專業戶,大力養殖並形成了
魯西黃牛,
夏洛萊,
西門塔爾牛,等良種牛及天山馬鹿基地。
鄉鎮企業上,招商興企,現全鎮共有企業及個體戶1005家,有加工、生產、服裝、原煤開採、食品、加油設備、建築材料生產等上百種產品,其中編織袋廠和建築預製廠成為鎮龍頭企業,全年工業總產值852萬元,利潤20餘萬元。全鎮85%的耕地位於大河灌區,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縣六大生產基地中的棉花、甜菜、溫室大棚蔬菜、良種年飼養基地成為鎮今後的農牧業生產的增長點。
鎮黨委多年來堅持兩個文明一齊抓,使全鎮各項工作連年走在全縣的前列,特別是從94年以來,連續被縣評為“黨建目標管理”和“黨風廉政建設”先進集體,多次被評為“雙文明”先進單位。
人文歷史
在我國56個民族中,有一個人口少,卻分居東北和西北兩個地區,古老強健,勤勞勇敢的民族。她,就是
錫伯族。他們當中的一支人馬歷史上曾經從遼河跨越至伊犁河,留下千古絕唱。他們的後代就是現今的近4萬錫伯人。主要居住在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霍城縣、鞏留縣、塔城市、伊寧市和烏魯木齊等地,呈大分散、小聚居狀。
二百多年來,錫伯族人民在祖國的邊陲西部創造並發展了屯墾戍邊文化,保存並發展了自己的語言文字。錫伯語和錫伯文是新疆通用的六種民族語言之一。在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錫伯人一般都能使用漢語、哈薩克語、維吾爾語,少部分人還懂俄語和蒙古語,被稱為“天才的翻譯民族”。
錫伯族歷史悠久,古鮮卑人的遺址嘎仙洞的發現,為研究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錫伯族先民的歷史與文化揭開了新的一頁。公元三世紀(東漢時期),鮮卑據東起大興安嶺、西至阿勒泰山的漠北高原。公元四至五世紀,拓跋鮮卑建立了北魏政權,統一了北部中國。在這大統一的過程中,鮮卑人作出了重大貢獻,歷史的長河奔騰不息。入主中原的鮮卑人,大多接受了漢文化,漸漸融入漢族之中,在鮮卑人逐漸成為一個古老的歷史稱呼的時候,在鮮卑族的誕生地和搖籃-----大興安嶺的森林和呼倫池的湖網地區,還有一部分鮮卑人過著寧靜的漁獵生活,所說這些鮮卑人中的一部分,就是今天我國錫伯族的先民。
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一年間,清政府將錫伯族等族人編入外八旗,遷入遼河平原,成為一支騎射精良的勁旅。嗣後,錫伯部隊又被調駐遼寧、吉林、山東、雲南和北京等地。
1762年,清政府於伊犁設立“總管伊犁等處將軍”,管轄新疆。然而,數十年的戰亂,伊犁地區人民流亡,土地荒蕪,牧場凋敝,生產力受到嚴重破壞,邊防空虛,祖國西部這片廣褒的土地出現了無兵防守的真空。強鄰沙俄窺伺,不斷向東擴張,警報頻傳。在這樣的形勢下,清廷深感兵力不足,便調遷英勇善戰並懂得農業生產技術的錫伯人前來守邊。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清政府下令由盛京等17個城市徵調錫伯官兵,連同眷屬共5000餘人西遷新疆伊犁地區戍守邊防。西遷的錫伯人於當年農曆四月十八日在盛京錫伯家廟太平寺集會辭行,十九日出發。 這次西遷是錫伯族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也是錫伯人的一次痛苦的生離死別。正因有了西遷,錫伯族的歷史和文化得到了改寫,在西陲土地上以她沉甸甸的份量,特有的堅韌執著,譜寫出令她的子孫後代深感輝煌和自豪的歷史篇章。
錫伯族的西遷,是歷史賦予的神聖使命,它與一般的民族遷徙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正是這5000人馬及其後代們,在西遷以後的歲月里創造出許許多多令世人嘆為觀止的壯舉。
公元1764年的農曆四月十九日,錫伯族軍民離開世代相依為命的故土和生身父母,分兩隊乘坐簡陋的交通工具,從盛京出發,踏上遙遠的萬里征程。這是一支無窮無盡的隊伍;騎馬的、坐牛車的、步行的、扶老攜幼,帶著糧食、帳篷等日用雜物,帶著故土的五穀籽種和神物喜力媽媽。他們背負弓箭,腰跨側佩刀,手握長槍,也帶著剛剛離別的深切悲痛。但他們畢竟是一支久經訓練,驍勇善戰的隊伍。一出盛京,他們便加快了行進速度。從盛京出發向北,軍民們通過柳條邊彰武台邊門,向西流去 。一直伸向天際的柳條籬笆牆,像無數士兵舉起槍桿,列隊向這去遠去 隊伍致敬。出彰武台邊門後,折西行入科爾沁平原,再沿西拉木倫河逆行。西拉木倫河沿岸平坦,風光明媚。行至大興安嶺南端和燕山山脈之間西拉木倫河發源處,繞過大興安嶺南端和達來諾爾,進入錫林郭勒盟境內,往西北行經西烏珠穆沁旗和東烏珠穆沁旗境,便進入了外蒙車臣汗部境內(今蒙古國蘇赫巴托省境)。由此西北行,經車臣汗部境內的額爾德尼察乾、西烏爾特、蒙庫汗、溫都爾汗等地後,即達到克魯倫河朔源處。再由此西行,經庫倫(今烏蘭巴托)行至烏里雅蘇台(今扎爾哈郎特),並在此過了一個冬季。途中錫伯軍民越大興安嶺南端後,經達來諾爾通蒙古各旗的驛道時,遇到了一望無垠的蒙古大漠和荒涼無人煙的浩瀚戈壁。錫伯軍民在大漠深處鑿井解決飲水問題,故而在今蒙古國版圖上留下“錫伯吉爾孟”的地名。
漠北高地不勝地寒。錫伯軍民抵達烏里雅蘇台時,已是陰曆八月底。這個季節的蒙古高原,青草無存,寒氣凌人,漠北冬早,沿途已無草供應牲畜,又遭遇特大風雪,牧草供應緊張,牲畜由於長途趕路,疲憊瘦弱異常,倒斃之數,逐日增加。錫伯軍民無法繼續前進,便在烏里雅蘇台紮營過冬。在烏里雅蘇台過冬期間,牲畜因長途乘騎駕馭,疲憊瘦弱,加之雪原無草,開春時又碰上一場瘟疫,原由盛京起程時所帶之牛3036頭,先後倒斃2596頭,僅剩440頭;所帶之馬2020匹,少數倒斃以外,“大多疲瘦,生癩者眾,不得其力”。要西行,首先要解決畜力。經管帶協領阿木胡郎、噶爾賽向朝廷呈報交涉,由烏里雅蘇台將軍成袞扎布報奏,從烏里雅蘇台借給馬500匹,駝500峰,抵伊犁後如數交還(後到伊犁後,大部分倒斃,均由錫伯官兵分攤,折銀賠償)。
1765年(乾隆三十年)陽春三月,漠北冰化雪消。道路雖未完全乾燥,但錫後軍民急於趕路西行,便於三月初十動身。每人帶了四個月的口糧和一個月的茶葉,仍分兩隊,從烏里雅蘇台啟程,向西進發。行至科布多一帶,天氣突然暴熱。阿爾泰山積雪大量融化,發源於阿爾泰山諸河一時俱漲,“水深流急,不能行走”。錫伯軍民改變行進路線,穿繞科齊斯山而行,尋淺水處跋涉。但受困多日,"所剩兵丁之口糧,只足月余之食",所借馬駝,亦倒斃甚多.阿木胡朗只得派人向伊犁將軍府請求借濟.在未得伊犁派人借濟之前,餘糧已盡,畜力短缺.面臨如此困境,錫伯軍民毫不驚慌氣餒,沿途採摘野草,和著一點點糧食,聊以充飢(為了紀念這段艱苦的經歷,錫伯人後來每年春季摘一種叫"烏珠穆爾"的野菜吃)。他們堅持前進,毫不停留,充分顯示了錫伯人一往無前的堅毅精神。此間他們架設浮橋渡過通往北冰洋大河額爾齊斯河(留下“錫伯渡”地名)。一直到六月十二、十五日、六月二十四日、二十六日,過了霍博賽爾里、察罕鄂博等地,兩隊錫伯軍民才得到接濟。前來接濟的官兵看到一群面黃飢瘦、精疲力竭,但仍然拖著疲憊身子掙扎著繼續前進的隊伍,不禁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繼而,錫伯軍民又經過額敏、巴圖魯克、博羅塔拉等地,穿越險關隘道果子溝,於乾隆三十年七月二十二日,先後抵達目的地伊犁綏定一帶。在進入烏哈爾里克城(即綏定城)以前,這支長途中跋涉的隊伍,無論男女老少,都換掉襤褸的衣服,穿戴上最好的衣帽,精神抖擻地接受伊犁將軍的檢閱。
西遷官兵與家眷,從白山黑水到伊犁河,冒酷暑、頂嚴寒,越千山、涉萬水,風餐露宿,扶老攜幼,橫穿漠北,幾次斷糧,險境迭現,經受了長途跋涉的艱難,行程一萬餘里,將三年行期縮短一半,僅用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就出色地完成了西遷任務。他們在熱愛祖國、保衛邊疆的偉大精神激勵下,在祖國歷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歷史證明:錫伯民族不愧是偉大祖國多民族大家庭中的優秀兒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察布查爾縣的土地總面積為444360公頃,耕地面積為6.4萬公頃,其中山水灌區15880公頃,大河灘區17147公頃,荒地8.5萬公頃;林業用地面積62920公頃;可利用草場328667公頃。
自治縣地地貌、地形複雜,土壤種類也不一。隨著地形、海拔高度的變化,引起了地表水的重新分配,加之降水量的不同,加深了地表植被的差異,因而分布也不一樣。從南向北,依次為高山--亞高山--中山--低山--山前丘陵--洪積(沖積)傾斜平原--扇緣溢出帶--高階地--二級階地--低階地與河漫灘。在不同地貌部位,土壤的分布規律為:高山草甸土--亞高山草甸土--灰褐色森林土--山地黑鈣土--山地栗鈣土--灰鈣土--鹽土--沼澤土--草甸土(淋灌草甸土)。
自治縣的土壤劃分為11個類型,25個亞類型;13個土屬,32個土種。
高山草甸土 分布在海拔2800--3500米之間。因氣侯高寒較濕潤,風化層薄,成土母質多為冰磧物、粗骨質或較細的冰水沉積物及坡積殘積物,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植被為耐寒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覆蓋率為70%,面積34720公頃。
亞高山草甸土 分布在海拔2000--2800米之間,山坡受到強烈侵蝕,風化層稍厚,成土母質為冰川沉積物和坡積殘積物。土壤有機質大量聚積,腐殖質層厚達20--30厘米,呈灰褐色或暗棕色。植被以茅草、禾草雜類組成,覆蓋率在90%以上,面積21840公頃。
灰褐色森林土 分布在海拔1500--2800米之間的中山帶,降水量大,坡面徑流豐富,侵蝕作用強烈,成土母質為殘積--地積物、黃土狀物質,有機質含量較豐富,疏鬆富有彈性,腐殖質層厚達20--30厘米,呈灰褐色或暗棕色,植被主要是新疆雲杉、雪嶺雲杉、野蘋果、野杏等,面積26020公頃。
山地黑鈣土 分布在海拔高度1000--2000米之間,成土母質以黃土狀物質為主。土壤有機質含量比較豐富,腐殖質層厚達20--35厘米,呈灰色或暗棕灰色,粒狀結構。植被為雜類草、禾草等,覆蓋率為70%--90%,面積15520公頃。
山地栗鈣土 分布在海拔1200--1500米之間,成土母質為黃土狀物。植被為乾草原類型,為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覆蓋率40%--70%,面積59060公頃。
灰鈣土 分布在海拔612--1200米之間。為伊犁河谷地地帶性土壤,有機質會計師低,腐殖質層較薄,為8--15厘米之間。植被為生長期短的植物,植被稀疏,覆蓋率為15%--30%,面積12.32萬公頃。灰鈣土又分為普通灰鈣土、草甸灰鈣土、鹽化灰鈣土、灌溉灰鈣土。普通灰鈣土主要頒在自治縣洪積--沖積傾斜平原的中部地區,為沿未開墾利用的荒地,植被稀疏,覆蓋率為15%--20%,面積22867公頃。草甸灰鈣土,主要要分布在洪積--沖積傾斜平原的下部,海拔高度650--700米之間,半水成土壤,地下水在3米左右,有機質含量高,有泉水分布,植被較豐富,長有芨芨草、蘆葦及其他雜草,覆蓋率為75%--90%,面積為13533公頃。鹽化灰鈣土,主要分布於扇緣溢出帶以及高階地地棄耕草場上,土質鹽分較高,有一定的肥力,植被主要有芨芨草、冰草等,覆蓋率為40%左右,面積為5733公頃。灌溉灰鈣土,主要分布在伊犁河沖積平原的二、三級階地和傾斜平原的中下部,是自治縣的主要灌溉農業土壤,面積達8.1萬公頃。
潮土 主要分布在沖積平原的低階地。潮土在自治縣農區土壤中為肥沃的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腐殖層較厚。自治縣的潮土部分發生鹽化現象,多為輕度鹽化。潮土面積為9133公頃。潮土又分為黃潮土、灰潮土和鹽化潮土。
草甸土 主要分布在自治縣伊犁河低階地以及扇緣地帶。面積為2.88萬公頃,植被有蘆葦、紅柳、馬蘭及灌木叢。覆蓋率為80%--90%。草甸土又分為暗色草甸土、淡色草甸土、鹽化草甸土、沼澤草甸土、灌溉草甸土和淋灌草甸土。
沼澤土 主要分布在扇緣低洼處、低階地以及河汊低地。植被主要為蘆葦、蒲草、三棱草等。面積6133公頃。沼澤土又分草甸沼澤土和灌溉沼澤土。
鹽土 主要分布在三級地和低階地的草甸土和沼澤土的邊緣地帶。植被覆蓋率為25%--35%,面積約為15267公頃。分鹽土、草甸鹽土、沼澤鹽土。
風沙土 風沙土是在風成沙性母質上發育起來的土壤。自治縣境內的風沙土,成土母質主要是伊犁河沖積的沙原物質,在伊犁河南岸河灘地和低階地呈零星分布,面積2000公頃,分固定風沙土和灌溉風沙土。
水資源
察布查爾縣境內河流縱橫,水源比較豐富。主要河流和渠道有如下20餘條。
伊犁河 是流經察布查爾縣的最大河流。伊犁河主源為特克斯河,發源於汗騰格里峰北側,由西向東,流經哈薩克斯坦,又經昭蘇--特克斯盆地,到新源縣境同鞏乃斯河交匯,向西有喀什河注入,稱為“伊犁河”。伊犁河在雅馬渡匯合上游諸河後,即由喀什塔木開始,由東向西流經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北部境內,達霍城縣,至國境同霍爾果斯河匯合後,注入哈薩克斯坦境內之巴爾喀什湖。從雅馬渡至國境線全長135公里,察布查爾縣境內流長125公里,流域面積為52.825平方公里。年總徑流量達130億立方米,其中流出國境的水量占3/4。
加尕斯台河 是察布查爾縣南部山區16條河流中較大的一條融水河流。由烏增布拉克、阿克拜、曾旦、加勒帕克等四大山溝積雪融化和泉水匯集而成。它發源於察布查爾山別斯薩拉和烏孫山沙顏哈達峰東北側,分別由南向西北和由西南向東北奔流,數十條溪流匯入,至加勒帕克,轉向東北方向急流。加尕斯台河,流長21.7公里,年徑流量為0.629億立方米。流域面積22.5平方公里。
綽霍爾河 是伊犁河在察布查爾縣境內的最大分支河流,它從察布查爾縣東部25公里處伊犁河分出,流經特門布占次生林,由東向西至自治縣北部河漫灘區,西至佛蓋孟,又匯入伊犁河,河流全長約40多公里,年徑流量約為2.17億立方米。
察布查爾渠 由察布查爾麻扎附近的察布查爾山口鑿口,引伊犁河水,由東向西橫貫自治縣中部平原全境。全長近百公里,年均流量為37.9立方米/秒,5.8億立方米,總灌溉面積近2萬公頃。
伊車布哈渠(察南渠) 從察布查爾大渠的總分水閘起,自東向西至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四師六十七團場斐多公里,全長85公里,年均流量5.49立方米/秒,0.88億立方米,流域面積約2667公頃。
察布查爾溝渠 渠首自察布查爾山北麓起,由南向北,穿越坎鄉,北至礦區公路。總長6公里,輸水能力1立方米/秒,灌溉面積200公頃。
蘇阿蘇渠 由蘇阿蘇河引水,呈南北走向,位於坎鄉境內,全長12公里,輸水能力2立方米/秒,灌溉面積約467公頃。
阿勒瑪勒渠 由阿勒瑪勒河引水,位於坎鄉南部,全長18公里,輸水能力2立方米/秒,灌溉面積約333公頃。
烏爾坦渠 由烏爾坦河引水,位於闊洪奇鄉南部,全長9公里,輸水能力3立方米/秒,灌溉面積533公頃。
切吉渠 由切吉河引水,位於海努克鄉東南部,全長7公里,輸水能力2立方米/秒,灌溉面積約667公頃。
加尕斯台渠 引加尕斯台河水,位於加尕斯台鄉境內,南北走向,全長12.5公里,輸水能力7立方米/秒,灌溉面積4000公頃。
阿爾斯蘭渠 引加尕斯台渠水,位於加尕斯台鄉西南,東西走向,全長3公里,輸水能力2立方米/秒。
阿熱吾斯塘渠 引加尕斯台渠水,位於加尕斯台鄉西部,東西走向,全長3公里,輸水能力2立方米/秒。
瓊博拉渠 引瓊博拉河水,位於瓊博拉鄉境內,南北走向,總長9.5公里,輸水能力5立方米/秒,灌溉面積約3333公頃。
阿熱墩渠 位於瓊博拉鄉境內,南北走向,總長9公里,輸水能力2立方米/秒。
墩買里渠 位於瓊博拉鄉境內,全長3公里,輸水能力2.5立方米/秒。
索墩布拉格渠 位於瓊博拉鄉境內,全長4公里,輸水能力0.5立方米/秒。
克其克博拉渠 引克其克博拉河水,位於瓊博拉鄉境內,全長4公里,輸水能力1.5立方米/秒,灌溉面積800公頃。
阿帕爾乾渠 引霍諾海河水,位於孫扎齊牛錄鄉西南部,全長20公里,輸水能力8立方米/秒,灌溉面積2000公頃。
布台總乾渠 引綽霍爾水,位於孫扎齊牛錄鄉西北部,輸水能力1.5立方米/秒,灌溉面積1000公頃。
五一乾渠 引伊犁河水,位於察布查爾托博種羊場北部,東西走向,全長7.5公里,輸水能力1.5立方米/秒,灌溉面積333公頃。
斯萬烏蘭渠 引綽霍爾河水,位於綽霍爾園林場南部,東西走向,長2.5公里,輸水能力0.5立方米/秒,灌溉面積約67公頃。
何圖乾渠 引綽霍爾河水,位於米糧泉回族鄉東北部,全長7公里,輸水能力2.5立方米/秒,灌溉面積約1067公頃。
扎克楚爾渠 位於米糧泉回族鄉西部,長2公里,輸水能力約1立方米/秒。
罕杜布哈渠 自察布查爾渠總分水閘引水,東西走向,全長40公里,輸水能力30立方米/秒,灌溉面積約3467公頃。
察布查爾縣境內的泉水資源比較豐富。泉水分三個類型:山泉、平原泉、河區泉。泉水年際變化較小,比較穩定,年平均流量有1.317立方米/秒,年徑流量0.415億立方米。大部分泉水水質良好,可供飲用和灌溉。個別泉水受工業污染和土質的影響,水質苦、臭。
察布查爾縣境內分布著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地下水水質良好,埋藏淺,集中連片,易於開採。
生物資源
察布查爾縣生物資源包括植物資源和動物資源。其中,植物資源又可分為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動物資源又可分為飼養動物和野生動物。
森林資源是察布查爾縣的主要野生植物資源之一。現主要有山地森林、次生林、平原農區人工林,總面積為24780公頃。其中山地森林面積22100公頃,河谷次生林約1847公頃,平原農區人工林833公頃,活立木蓄積量503.5萬立方米。
山地森林集中分布於烏孫山脈的霍諾海、瓊博拉、加尕斯台、烏爾坦、蘇阿蘇等10餘條溝系的陰坡和半陰坡山體上。主要樹種有新疆雲杉、雪山雲杉、山楊、山柳、山楂、花楸、忍冬、野蘋果、山杏和圓柏等。
次生林由伊犁河南岸的河漫灘地的次生林和前山丘陵地帶河谷溝灘次生林組成。美麗的伊犁河穿越察布查爾縣的北部、伊犁河南岸的河漫灘次生灌木林,形成察布查爾縣北部的一道綠色天然屏障。總面積1773多公頃。烏珠牛錄村和依拉齊牛錄村地段的河漫灘次生林面積最大,占次生林面積的49.2%。
山前丘陵地帶河谷溝灘還有零星分布的次生林。其中自治區稀有的天山槭樹次生林在察布查爾縣境內分布有33.33公頃。次生林的樹種較豐富,共有18科60餘種,主要有沙棗、沙棘、河柳、檉柳、野薔薇、駱駝刺、鈴鐺刺等,還有少量的榆樹、天山槭樹、山柳等。
防護林、四旁林、用材片林、果園等人工林中,主要栽培樹種有楊樹(新疆楊、鑽天楊、箭桿楊、北京楊、雜交楊)、白蠟、複葉槭、白榆、刺槐、梓樹、桑樹等40餘種。近年來,從外地引進了許多優良品種樹木。經濟果樹中有蘋果、葡萄、杏、桃、文冠果、沙棗等。
察布查爾縣野生植物資源中,藥用植物有貝母、紫草、大黃、附子、防風、紅紫胡、白芷、黃芩、烏參、黨參、北沙參、雪蓮、甘草、薄荷、紅花、車前子、羅布麻、沙棘、蒲公英、水晶蒲、益母草等。除藥用植物外,還有新疆錦雞兒、蒿草、狐茅、雞腳草、老鸛草、羊茅、白草、苔草、羽衣草、野蔥、黃花、野苜蓿、糙蘇、針茅、冷蒿、龍膽、伏地膚、扁穗冰草、角果藜、芨芨草、蘆葦、馬蘭、苦豆子、獐茅等。
察布查爾縣的土壤肥沃,陽光充足,氣侯溫和,適宜栽培各種農作物。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水稻、大麥、高粱、糜子、豆類。油料作物有胡麻、油菜、油葵等。經濟作物有甜菜、菸草、棉花等。園藝作物有瓜、果和各種蔬菜。察布查爾縣的西瓜很有名,以個大、脆甜而聞名於伊犁地區。
烏孫山到伊犁河畔是野生動物的樂園。高山、森林、草原、綠洲、水域成為各類動物的棲息地。野生動物有麝鼠、旱獺、馬鹿、黃羊、野羊、野豬、狼、豹、熊、狐狸、野兔、野鴨、野雞、雪雞、獾等。伊犁河出產的魚類有鯉魚、草魚、扁魚、鰱魚和鱘魚等。
察布查爾縣的主要牲畜有馬、牛、羊、豬等,還有雞、鴨、鵝及兔等。
察布查爾縣的礦產資源也較豐富。主要礦藏有無煙煤、耐火材料、石英沙、石灰石、鹼硝等。
地圖信息
地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察布查爾鎮政府(313省道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