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窗苦讀

寒窗苦讀

寒窗苦讀:名詞作狀語,寒窗:在寒冷的窗下苦讀:形容讀書的艱辛整句:在寒冷的窗下用功讀書別名:十年窗下,十載寒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寒窗苦讀
  • 外文名:work hard at study
  • 運用:名詞作狀語,
  • 寒窗:在寒冷的窗下
  • 苦讀:形容讀書的艱辛
  • 整句:在寒冷的窗下用功讀書
  • 別名:十年窗下,十載寒窗
  • 拼音:hán chuāng kǔ dú
簡介,史料溯淵,相關詩歌,

簡介

寒窗苦讀:名詞作狀語,
古典:1.元代高明在《琵琶記》中說的:“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他以“頭懸樑、錐刺股”的苦讀精神,來激勵讀書人追求做大官、發大財。“十年寒窗”意指要通過艱辛的努力,十年並非實數。2.劉祁《歸潛志》卷七:“故當時有云:古人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寒窗苦讀
俗語:
寒窗苦讀十二載 素琴輕彈三兩聲

史料溯淵

孔子學堂·古代科舉制度之寒窗苦讀
呂蒙正和母親無依無靠,只能在一個破窯洞中住了下來。破窯無門無窗,一遇到颳風下雨,是寒冷刺骨。母子倆的生活也全靠母親給村里人紡棉織布,勉強餬口度日。年幼的呂蒙正不僅沒叫過一聲苦,還經常挖野菜、拾柴禾,為母親分憂。他每天外出時,總要路過村子裡的學堂。聽到學生們琅琅的讀書聲,呂蒙正也非常想上學。可家中連吃穿都顧不上,哪來的錢供他上學呢?
呂蒙正的母親於是決定自己來教孩子讀書。她找了一些殘缺不全的舊書,晚上一邊紡棉,一邊教兒子念書。呂蒙正有了讀書的機會,高興極了,拾柴挖菜時,嘴裡也在背誦。遇到難解的詞兒,母親也解答不了,呂蒙正就到村中學堂向先生請教。先生見他好學,就收他為“特別學生”,呂蒙正的學業因此大有長進。
呂蒙正十九歲那年,母親由於勞累過度,病逝了。呂蒙正從此孤身一人。他白天在街頭謀生,晚上則繼續在寒窯中苦讀。宋太宗年間,呂蒙中進京趕考,被宋太宗欽點為狀元。他曾經先後三次擔任宰相,更以剛直不阿、敢於直言進諫而聞名。
苦讀為功名
中國的讀書人自古就有勤學苦讀的傳統。晉代的時候,車胤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微弱光芒堅持不懈地苦讀,最終成為飽學之士,入朝為官。同是晉朝的孫康借著冬天大雪映出的光亮如饑似渴讀書,最後他也入朝為官,成為一個學富五車的一代名士。但如果我們去探討這些文人學子苦讀的原因,很容易讓人想起《論語》中的一句話“學而優則仕”。
“學而優則仕”是《論語》中子夏的名言,其實它前面還有一句:“仕而優則學。”朱熹解釋說:“優,有餘力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從政者如果尚有餘力,就應該不斷地學習、充實和提高自己;讀書人如果有餘暇時間,應該去做官,檢驗平時所學。子夏在這裡提出了政府官員要終身學習的主張,強調學習和時間要結合。  但實際上,在科舉制度形成以前,讀書做官的影響並不大。隨著科舉取仕的到來,讀書做官的觀念才開始一步步深入人心。科舉時代,讀書、及第、做官成為廣大讀書人的追求,這個時候的啟蒙教育也都強調“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以金榜題名、功名利祿的誘惑來規勸學童讀書。
《勸學文》
宋真宗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居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讀書、及第、做官成為廣大讀書人的理想和追求。這種讀書觀甚至影響到社會各階層。社會上母教子、妻教夫讀書應試的故事比比皆是。

相關詩歌

寒窗苦讀(迴文詩)
楚翎翼
松杈橈木枯枝橫,池滿淚流浚淺溪。
空室寒窗客寄字,詩評詞譯語謎識。
紅綾繞綺綴絨縟,簫筱簪竹簌簌笛。
炯炯火燭熠熠燈,暝暝曖曖映暇時。
可倒讀為:
時暇映曖曖暝暝,燈熠熠燭火炯炯。
笛簌簌竹簪筱簫,縟絨綴綺繞綾紅。
識謎語譯詞評詩,字寄客窗寒室空。
溪淺浚流淚滿池,橫枝枯木橈杈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