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寒濕疫屬於中醫疫病範疇,是包含“穢濕”的一類特殊寒疫。中醫對寒濕疫尚無系統的理法方藥論述,相關的治法方藥和理論描述散見於歷代典籍中。仝小林院士在武漢抗擊新冠疫情期間,綜合患者的臨床表現、環境氣候特徵、患病人群的體質特點、新冠病毒的“戾嗜”等因素,提出從寒濕疫視角辨治COVID-19的中醫診療策略。
寒濕疫的提出
2019年底,湖北武漢暴發新冠疫情。2020年1月24日,仝小林院士作為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共同組長前往武漢,親臨一線指導抗疫。在此之前,他通過分析前線傳來的病例資料,對COVID-19感染的中醫病因病機已有了初步判斷。
1月24日早上六點,在與其學生、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宋珏嫻微信中,仝小林院士確認了COVID-19感染屬於寒濕疫。他寫道:“病名:寒濕疫;病因:寒濕疫毒;病性:(寒濕)陰病;病位:肺脾。疾病發展過程(階段)及處方:寒濕內蘊——藿香正氣散、達原飲加減;寒濕閉肺困脾——宣白承氣湯、藿朴夏苓湯加減;內閉外脫(心腎之陽大傷)——人參四逆湯、蘇合香丸加減。另:加強通氣,補陽;減少輸液,避免增濕。”考慮到還沒見到患者,他又補充道:“關於我發給你的任何內容,嚴格保密,不能外傳。”
到達武漢後,仝小林院士立即開始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開展診治,幾十例處於不同階段的COVID-19感染住院患者的辨治效果印證了他的預判。1月26日早上六點,在健康報記者王寧的採訪中,仝小林院士公開提出“從寒濕疫角度辨治COVID-19的中醫診療策略”。1月26日下午,在前線與後方專家討論會上,王永炎、薛伯壽等中醫專家,一致贊同將COVID-19的中醫病名定義為寒濕疫。
寒濕疫理論在COVID-19發病期的套用
基於寒濕疫理論,仝小林院士擬定了針對COVID-19輕型和普通型患者的通治方——散寒化濕方(武漢抗疫1號方,寒濕疫方)。2020年2月2日,武漢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醫療救治組發布了《關於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治療中推薦使用中藥協定方的通知》,在武漢全市推行使用散寒化濕方。為了能快速將防控重心前移、下沉至社區,且能及時收到患者的用藥反饋,仝小林院士團隊與中國中醫科學院劉保延教授團隊聯合提出“中醫藥+社區+網際網路”的中醫藥社區防控模式——“武昌模式”。在該模式的高效推行下,自2020年2月3日至3月2日,散寒化濕方在武漢地區共發放約72.3萬付,惠及患者5萬餘人次。武昌區衛生健康委的統計數據顯示,自發放藥物以來,經過14天的治療,區內COVID-19感染人數顯著下降,並一直維持在低水平。
鑒於散寒化濕方在臨床中所展現出的顯著效果,仝小林院士團隊圍繞此方開展了系列臨床研究。研究表明,散寒化濕方可以有效改善COVID-19輕型和普通型患者的臨床症狀,且效果優於抗病毒西藥Paxlovid;也可以降低COVID-19輕型和普通型患者進展為重症的比例。基於這些成果,散寒化濕方被納入我國多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療方案。2022年10月9日,散寒化濕顆粒通過國家藥監局審批並正式上市,成為用於治療寒濕疫的中成藥。
寒濕疫理論在COVID-19恢復期的套用
仝小林院士關注到中醫對COVID-19恢復期具有治療優勢,因此他基於寒濕疫理論,牽頭擬定了COVID-19恢復期中醫藥防治方案。2020年2月22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發布《關於印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恢復期中醫康復指導意見(試行)》,向全國推行該方案。仝小林院士針對COVID-19恢復期不同兼夾症的患者制訂了一系列中藥處方,如針對肺間質損傷的芪麥肺絡平,針對感染後咳嗽的癢咳散和前百蘇藶湯,針對腰痛的折腰散,針對咽痛的刀片散,針對味覺、嗅覺、聽覺減退或喪失的蒼耳通竅活血湯,針對多汗的收汗散等。其中的芪麥肺絡平和癢咳散被納入官方的康復治療方案。
寒濕疫診療體系的構建
經過三年新冠疫情的臨證實踐,仝小林院士不斷完善寒濕疫理論體系,將寒濕疫從時間軸上分為“郁-閉-脫-虛”四個階段,構建了寒濕疫“分期-分證”中醫診療體系。此外,他還針對不同階段的寒濕疫制定了系列中藥處方,如針對郁階段的小達原飲和散寒化濕顆粒,針對閉階段的子龍宣白承氣湯,針對脫階段的破格子龍宣白承氣湯,針對虛階段的芪麥肺絡平、癢咳散等。基於這些研究成果,仝小林院士團隊編寫並出版了《寒濕疫條辨》《新冠肺炎中醫診療與研究》《中西醫結合救治寒濕疫疑難危重症》《中醫疫病學》等多部著作和教材,旨在系統介紹中醫診療寒濕疫的理法方藥,為中醫從業者以及相關研究者提供參考和借鑑。此外,上述著作用文字記錄了中醫藥在新冠疫情中的實踐經驗和突出成就,為中醫藥在防治新發、突發疾病中的套用和研究提供了可複製的模式。
總結
總之,仝小林院士圍繞COVID-19提出的寒濕疫,是中醫藥在應對新冠疫情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對抗擊新冠疫情做出了積極且重要的貢獻。寒濕疫理論體系的形成,不僅補充完善了中醫疫病理論,還展示了中醫對當代疫病的理解模式和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