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瑤族風雨橋群

富川瑤族風雨橋群

富川瑤族風雨橋群,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橋群分布在各個瑤家鄉鎮,主要在朝東、麥嶺、城北和石家等鎮中,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到清代光緒年間。

富川境內共有各種類型的風雨橋75座,保存至今的風雨橋有27座。瑤族風雨橋,基本上都是跨河而建,以石拱木作,廊、屋、亭、閣為一體,在群山環繞、濕熱多雨的亞熱帶氣候中,能夠屹立400餘年,至今依然能遮風擋雨,方便往來的行人,點綴鄉村田園景色,風雨橋是瑤族地區最有特色的公共建築。同時,這種自然生態環保的理念,更彰顯了瑤族人民獨特的審美境界。

2013年3月5日,富川瑤族風雨橋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富川瑤族風雨橋群
  • 地理位置: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
  • 所處時代:明至清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全天
  • 氣候條件:亞熱帶氣候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迴瀾風雨橋、青龍風雨橋、瑞光風雨橋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7-1286-3-584
歷史沿革,建築特色,主要建築,迴瀾風雨橋,青龍風雨橋,瑞光風雨橋,歷史文化,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富川瑤族風雨橋群按建造年代可分為三期:第一期為明代,有6座,以石拱橋和木樑橋為主,以廻瀾風雨橋和青龍風雨橋為代表;第二期為清代早中期,有11座,以石樑橋和木樑橋為主,以鸕鶿塘瀾通風雨橋和高橋風雨橋為代表;第三期為清代晚期,有10座,以木樑橋為主,以龍灣風雨橋和鐘靈風雨橋為代表。
  • 登瀛橋
富川境內最早的風雨橋是位於朝東鎮的登瀛橋,它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是富川古代的第一座風雨橋。1983年春節,登瀛橋毀於一場大火。
  • 迴瀾風雨橋
迴瀾風雨橋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重修。
20世紀80年代,再次維修。
  • 青龍風雨橋
青龍風雨橋始建於明天啟年間。
  • 瑞光風雨橋
瑞光風雨橋始建於1990年。

建築特色

富川境內共有各種類型的風雨橋75座,保存至今的風雨橋有27座,橋群分布在各個瑤家鄉鎮,主要在朝東、麥嶺、城北和石家等鎮中。其中,風雨橋最多的是朝東鎮油沐鄉,僅黃沙河上就有迴瀾、青龍、錦橋、社尾崗、鐘靈、毓秀、集賢、環澗等8座風雨橋。其次比較有名的還有朝陽、福壽、石槽、龍歸、卓壇、東轅、黃侯泉、回龍、興龍、高橋、雙溪等風雨橋,而最具代表性的是迴瀾風雨橋和青龍風雨橋。迴瀾、青龍兩座風雨橋皆為石砌、券孔、磚牆、木結構,以石券橋、橋亭和樓閣三者組合而成,並配以彩墨繪畫藝術造型,乃是集中國北方的石券橋、南方的亭、古遠的閣,以及本地的廊橋,四者造型特點於一物的組合體。這就產生了別具富川特色的新品種——石券廊橋,在全國古建園林中是屬獨特的。
從迴瀾、青龍風雨橋建築形象來看,他們都是跨河而建,由3個部分組成,分別是下部的墩台,中部的垮橋遊廊,上部的廊亭和閣樓。底層石作與主體木作搭配相結合。二者的主要形制區別在於圓拱數量和閣樓屋檐的做法上面,總體差異不大。建築材料為下層墩台外部均採用條形方塊青石飾面,內填料石的做法,其中迴瀾橋墩台為緩解水體山石的沖刷以銳角倒三角形制建造為3眼圓形石拱橋。

主要建築

迴瀾風雨橋

迴瀾風雨橋位於中崗村與油草村之間,橫跨在黃沙河上,為三孔石橋全長37.5米,寬4.6米,高4米,占地面積270平方米,建築面積187.70平方米。橋體長30.43米,橋體有3拱,橋拱兩墩台跨度6.22米,圓形橋拱高3.5米。橋上的開間為11間。橋屋山牆為硬山屋頂,通高5.60米,橋亭屋頂為歇山頂,通高6.70米,採用穿斗式木結構製作。橋亭採用36根水杉圓木柱建造;位於橋頭的閣樓採用磚木結構建造,為高二層的重檐歇山頂樣式,通高10米,有三門和橋相通,磚牆繪製彩色圖案,屋檐四面八角起翹。
富川瑤族風雨橋群
迴瀾風雨橋
迴瀾風雨橋有石拱、橋亭和閣樓三部分,橋面以青石板鋪就。橋上有長條的木凳,可以供來往行人休憩、躲風避雨。

青龍風雨橋

青龍風雨橋位於油草村,橫跨黃沙河區域距離迴瀾橋下游500米,河面較窄,與迴瀾風雨橋遙相呼應,人稱“鴛鴦橋”或“陰陽橋”。全長度為34.4米,寬度4.7米,占地面積125.49平方米。廊橋通高5米,橋亭屋頂為歇山頂,通高5.5米。橋台閣樓通高14.5米,高三層,同樣為磚木結構的三重檐歇山頂,共有近100餘個木質花窗,遊廊上的橋亭採用28根水杉圓木建造而成,做法與迴瀾橋一致,均為穿斗式木構架體系。
富川瑤族風雨橋群
青龍風雨橋
青龍風雨橋以單眼圓形拱的形制石拱橋,中部主體形制均為穿斗式木架構遊廊呈現,木料為當地水杉木,長廊式通道兩側均建造護欄和憑欄而坐的木質長條坐凳,且均以大塊條形青石鋪地,上部均建有亭和樓閣,整體形制呈現廊、屋、亭、閣於一體的立面造型,屋頂天際線高低起伏,錯落有致。

瑞光風雨橋

瑞光風雨橋坐落在瑞光公園的東面,是富川瑤鄉的新八景之一。其施工與迴瀾、青龍風雨橋一樣。只是門的兩邊分別用花崗岩方片鑲嵌有一幅長聯,東門的對聯是:“俯瞰越地珠江源流悠悠東逝富水有迴奔南海,極目楚天秦皇古道迢迢北去萌嶺無欄通長安。”西門的對聯是:“金鳳東鳴一塔凌空慈雲古剎經風雨,玉龍西來三橋飛渡富陽明城歷春秋。”對聯氣勢鏗鏘,非同凡響。橋上的立邊柱24根,中立橋柱8根,分橋的南北兩邊而立。橋的中柱鐫刻有八副對聯,細細品鑑也十分耐人尋味。
富川瑤族風雨橋群
瑞光風雨橋

歷史文化

關於迴瀾風雨橋和青龍風雨橋的修建,有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明萬曆年間,富川才子何廷樞愛上了河對岸的瑤族姑娘盤蘭芝。兩人青梅竹馬、真心相愛,卻在婚期將近的時候遇到皇宮選秀,盤蘭芝被皇宮中派來的欽差大臣選中,不得不入宮。何廷樞為能夠見到所愛,便進京趕考,結果高中進士,被皇帝欽點為八府巡按,代天巡守。他在任期間,屢立功勳,除奸抗倭。而盤蘭芝進宮之後,卻歷經多舛,最終被遣出皇宮,回到家鄉。蘭芝回到富川,常常駐足在黃沙河岸邊,期待與愛人的重逢。不料,等來的卻是愛人戰死沙場的噩耗,蘭芝悲痛欲絕,便在黃沙河上修建了一座橋,在橋落成當天,她高喊著愛人的名字,縱身躍下黃沙河,殉情而死。然而,何廷樞卻並沒有真正死去,當他回到家鄉,聽聞盤蘭芝為他建橋殉情,悲痛難忍,於是在蘭芝建橋的五百米之外修建了另一座橋以紀念自己的愛人。“迴瀾”即“會蘭”,“青龍”即“情濃”,寓意兩人忠貞不渝的愛情。

研究價值

迴瀾、青龍風雨橋歷經400餘年的變遷,至今依然能夠保持其使用功能,與其設計和建造之初對功能合理性的考慮密不可分。富川瑤鄉地處廣西東北,群山環繞,溪澗眾多,是濕熱的亞熱帶海洋氣候和亞熱帶大陸季風氣候的集結地,常年多雨,石材和木材資源相對富足。迴瀾、青龍兩座風雨橋以石拱木作,廊、屋、亭、閣於一體的風雨橋橫跨黃沙河上,成為其遺存至今的重要因素。
迴瀾、青龍風雨橋橋麵條石鋪地,地面十分平坦,是村寨之間聯繫和溝通的紐帶,是人畜共同行走的交通建築,是人們的休閒娛樂場所。在功能上滿足了瑤鄉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忙田間遮陽游雨,農閒休憩、對歌的功能性需求。坐在廊橋休息的長凳上,透過廊橋稀疏的欄桿扶手欣賞田間美景一一廊橋上的扶手和長凳簡單粗陋橫縱線條對比,更符合瑤鄉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態,體現建築在使用功能上的藝術升華,使迴瀾、青龍風雨橋更具藝術美感。
迴瀾、青龍風雨橋的設計符合地域特色,適應當地多雨的氣候條件,構思巧妙,造型別致,在橋與自然,橋與當地風俗、文化等方面的運用都有體現遠眺如凝固的音符,天際線高低錯落與周圍山川樹木相得益彰,美不勝收;近觀其單體建築的內部裝飾都能體現出獨特的審美意境。
迴瀾、青龍風雨橋以石拱木作,廊、屋、亭、閣於一體,設計符合地域特色,適應當地多雨的氣候條件,構思巧妙,造型別致,在橋與自然,橋與當地風俗、文化等方面的運用都有體現遠眺如凝固的音符,天際線高低錯落與周圍山川樹木相得益彰,美不勝收;近觀其單體建築的內部裝飾都能體現出獨特的審美意境。
迴瀾和青龍風雨橋的用材上,全部取自富川當地(廊橋上和連結廊橋與屋亭的長條青石,橋與村寨連線用的花石鋪路,橋面主體採用的水杉木材)自然生態環保的理念更是彰顯了獨特的審美情趣,更易於用美的環境來吸引人們觀光駐足。
迴瀾和青龍兩座風雨橋,其裝飾雖質樸、簡潔,但不失精美。其建築禮制雖用於鄉野,但也不失工藝的精湛。兩座姊妹橋的整體裝飾集石雕,木雕,碑刻和楹聯字畫於一體,樸實輕盈,造型簡潔,內涵深邃。裝飾的主要部位集中在屋基,檐口,寶頂,牆壁,窗欞等處。在工藝製作上,注重以柱、梁、凜、枋的穿插和接應,聚散開合,張弛有序。彩墨繪畫,屋基獸吻,碑刻詩句,榫卯的橋是彰顯地域文化和風土民俗傳說的再現,是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對人工美的詮釋。
富川瑤鄉風雨橋,體現的是瑤族本民族的橋樑、樓閣、街亭的布局,融橋樓建築於一體,集中展示了橋樑興建時期的建築水平;青磚綠瓦,起翹的飛檐,馬頭牆等建築構件都是中原建築文化結合瑤鄉本民族特色的具體運用,集漢瑤建築工藝之手法;橋柱下的蘆笙和長鼓的裝飾紋樣,正是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盤王節”的歷史見證,凝結瑤鄉文化和風土人文,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別是瑤鄉地域特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保護措施

2013年3月5日,富川瑤族風雨橋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富川瑤族風雨橋群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
富川風雨橋
全天開放
免費開放
富川1路-電影院站步行786米到達
富川2路-百貨大樓站步行462米到達
富川2路-二小站步行443米到達
富川1路-大轉盤站步行780米到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