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岡制絲廠和絲綢產業遺產群

富岡制絲廠和絲綢產業遺產群

富岡制絲廠和絲綢產業遺產群”是指位於日本群馬縣富岡市的富岡制絲廠及其周邊古蹟,包括四處遺產點:富岡制絲廠(位於富岡市)、田島彌平舊宅(位於伊勢崎市)、高山社跡(位於藤岡市)、荒船風穴(位於下仁田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富岡制絲廠和絲綢產業遺產群
  • 外文名: Silk Mill and Related Sites
  • 地理位置:東京西北部的群馬縣
世界文化遺產,基本資料,遺產描述,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遺產簡介,富岡紡紗廠,富岡制絲廠,田島彌平舊宅,高山社遺址,荒船風穴,旅遊指南,

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富岡制絲廠和絲綢產業遺產群
Silk Mill and Related Sites
入選時間:2014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v)
地理位置:N36 15 19 E138 53 16 (富岡制絲廠 Tomioka Silk Mill)
N36 14 48 E139 14 21(田島彌平舊宅Tajima Yahei Sericulture Farm)
N36 12 12 E139 01 54 (高山社遺址Takayama-sha Sericulture School)
N36 14 48 E138 38 07 (荒船風穴 ArafuneCold Storag)
遺產編號:1449

遺產描述

“富岡制絲廠和絲綢產業遺產群”是以貢獻於高品質生絲產業化生產的“技術革新”以及日本與世界的“技術交流”為核心的近代絲綢產業文化遺產。日本開發的生絲產業化技術,不僅將局限於極小部分特權階層的絲綢生產普及到全世界,更為營造人類的豐碩生活和文化做出了貢獻。富岡制絲廠與三座養蠶關聯遺址(田島彌平舊宅、高山社遺址、荒船風穴)共同見證著歷史的變遷。
富岡制絲廠和絲綢產業遺產群
日本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2014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iv),富岡制絲廠和絲綢產業遺產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這處遺產位於東京西北部的群馬縣,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養蠶和繅絲廠綜合體,建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它由四個地點組成,對應於生絲生產的不同階段:一個大型的生絲繅絲廠,其機械和工業技術是從法國進口的;一個生產蠶繭的實驗農場;一所傳授養蠶知識的學校;以及一個蠶卵冷藏設施。這個地點顯示了日本渴望迅速獲得最佳大規模生產技術的願望,並在19世紀最後25年成為復興蠶桑業和日本絲綢工業的決定性因素。富岡絲綢廠及其相關場所成為生產原料絲綢的創新中心,標誌著日本進入現代工業化時代,成為世界上主要的生絲出口國,尤其是對歐洲和美國。

遺產簡介

“富岡制絲廠和絲綢產業遺產群”是以貢獻於高品質生絲產業化生產的“技術革新”以及日本與世界的“技術交流”為核心的近代絲綢產業文化遺產。日本開發的生絲產業化技術,不僅將局限於極小部分特權階層的絲綢生產普及到全世界,更為營造人類的豐碩生活和文化做出了貢獻,而且,這些遺產點也共同見證了歷史的變遷。
富岡紡紗廠是位於日本群馬縣富岡市的日本第一座機械化紡紗廠。由一座繅絲廠、蠶繭倉庫和工人宿舍組成,占地面積約 53,000 平方米。它是明治維新時期第一批興建的大型工業設施之一,地位十分重要。當時日本正開放全球貿易,接納西方制度與工業。當時絲綢在法國備受歡迎,所以制絲廠就僱傭了法國人保羅•卜魯納前來監督生產。桑蠶傳染病導致法國大部分制絲產業遭受嚴重打擊,日本抓住機遇打入了法國市場。法國與日本之間的互利合作為日法關係奠定了重要的基礎。1872年(明治5年)開業,當時的繅絲所、蠶繭倉庫留存至今。該廠為日本的近代化和紡紗工業的技術革新與交流做出了莫大貢獻。該廠的遺址、建築群被日本國政府認定為國寶和重要文化遺產。當時引進的紡紗機械考慮到了日本氣候等條件,後來被普遍的引進到日本其他的紡紗工廠中。這家制絲廠為當時的日本女性進入職場提供了絕佳的機會。年輕女孩成群結隊來到制絲廠,享受到良好的福利,每天工作8小時,周日還可以休假。她們的就業福利包括廠內住宿和醫療服務,還可以到夜校學習讀寫、珠算和縫紉。許多女性會帶著掌握的技術回鄉,在家鄉的絲綢產業中擔任監督者的角色。而富岡紡紗廠的女工又將紡紗技術傳播到日本各地,為日本的紡紗貢獻做出了貢獻。

富岡紡紗廠

富岡紡紗廠(Tomioka Silk Mill)是位於日本群馬縣富岡市的日本第一座機械化紡紗廠。1872年(明治5年)開業,當時的繅絲所、蠶繭倉庫留存至今。該廠為日本的近代化和紡紗工業的技術革新與交流做出了莫大貢獻。該廠的遺址、建築群被日本國政府認定為國寶和重要文化遺產。
當時引進的紡紗機械考慮到了日本氣候等條件,後來被普遍引進到日本其他的紡紗工廠中,而富岡紡紗廠的女工又將紡紗技術傳播到日本各地,為日本的紡紗事業做出了貢獻。
1893年三井財閥買下富岡紡紗廠。1902年改稱母公司旗號,1939年又改稱片倉紡紗紡織會社(現片倉工業)。直到1987年停業,該工廠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一直未停產。
2005年工廠整體被認定為日本國史跡。2006年,工廠初期的主要建造物(建築物7棟、貯水槽1座、排水溝1處)被認定為日本國重要文化遺產。2007年和養蠶業文化遺產一起作為“富岡紡紗廠與絲綢產業遺產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候選名單。

富岡制絲廠

建於1872年,是明治維新後第一個由日本政府官方出資建造的、由法國人參與設計與管理的現代制絲廠。富岡制絲廠與周邊的田島家、高山社、荒船風穴合作,在群馬縣培育良種蠶、並且逐步擴大生產規模,改進生產技術,成功地使日本制絲水平躋身為世界一流。富岡制絲廠的建築風格融合了日本傳統與西方的建築藝術,至今仍然保存著百年前的風貌。其生產與管理技術成為日本乃至東亞絲綢工業的典範,對絲綢工業的現代化以及國際化有著重大影響。
1859年港口開埠之後,明治政府為了使占日本出口主要份額的生絲產品同時實現品質提升和增產的目標,於1872年(明治5年)開設了富岡制絲廠。富岡制絲廠引進了蒸汽機和法式繅絲機等西歐技術,並以這裡為發源地將機械制絲技術推廣到日本各地。制絲廠民營化之後依然走在制絲技術開發的最前沿,並始終主導著與養蠶業共同聯手的優良蠶種(一代雜交)開發和普及活動。1952年(昭和27年)開發不久的自動繅絲機被正式投入使用,這裡成為了全自動化作業的模範工廠。1987年(昭和62年)受全球生絲價格戰的影響富岡制絲廠停止生產,拉下了115年生絲生產的帷幕。

田島彌平舊宅

位於伊勢崎市,養蠶業者田島彌平的住宅。 田島彌平舊宅所在地島村是自江戶時代起就盛行蠶卵(蠶種)製造的地區。為了培育優良的蠶種田島彌平先生對養蠶方法進行研究,並在這裡最終確立了一種重視通風的“清涼育”養蠶技術,他根據自身的養蠶理論改造了自己住宅,對後世的養蠶農家的樣式有著較大的影響。1863年(文久3年)建成了有通風頂的住居兼蠶室構造的建築。彌平先生著寫的《養蠶新論》和《續養蠶新論》令這一建築構造普及到各地,成為日本近代養蠶農家的榜樣性建築。1879年(明治12年)到1882年(明治15年)之間,彌平他們親自將蠶種運到義大利並在當地銷售(直接出口)。當時彌平先生還利用帶回日本的西歐文化和顯微鏡開始進行蠶蟲疾病的研究。富岡制絲廠推出蠶繭改良運動時,田島家族合作參與了外國蠶種以及一代雜交蠶種的試驗性飼育。

高山社遺址

位於藤岡市,養蠶業者高山長五郎於1884年設立的養蠶業研究教育機構。對蠶繭如何實現增產及品質提升進行研究的高山長五郎先生,研發出對換氣和溫濕度進行嚴格管理的“清溫育”法。為了普及這一飼育方法,於1884年(明治17年)設立了養蠶教育機構“養蠶改良高山社”。高山社的學校不僅接納日本人,還向中國和朝鮮半島廣開學門。另外,派遣教員前往養蠶第一線進行技術指導,足跡遍布日本以及中國、中國台灣地區和朝鮮半島。
“清溫育”法成為日本近代的標準養蠶法。 “清溫育”發祥地的這裡常年來還被用於養蠶實習廠。富岡制絲廠推出蠶繭改良運動時,高山社合作參與了外國蠶種以及一代雜交蠶種的試驗性飼育和面向農家的飼育指導等。

荒船風穴

蠶業自古以來飼育一年一季的春蠶。19世紀後半期起,這裡開始嘗試利用即使夏天也可以吹入冷風的風穴來儲藏蠶卵(蠶種),並通過調整孵化時期,挑戰一年數次的養蠶。在高山社學習養蠶的庭屋千壽先生在這一帶發現了冷風吹出地後,其父靜太郎從1905年(明治38年)到1914年(大正3年)依靠氣象學和養蠶、土木專家的指導著手建設了這一蠶種儲蔵風穴。荒船風穴當時擁有著日本最大規模的蠶種儲藏力,存儲有來自國內40個都道府縣和朝鮮半島的蠶種,進而為一年數次養蠶和蠶繭增產做出了貢獻。富岡制絲廠推出蠶繭改良運動時,這裡參與了試驗飼育用蠶種的儲藏等合作。
荒船風穴位於下仁田町,風穴指的是通風的洞穴。從明治時代後期至大正時代,日本的養蠶業是在風穴里儲藏蠶卵的,這樣不光是春天,夏季和秋季也可以養蠶,進行生絲生產。荒船風穴是日本規模最大的蠶種儲藏設施。

旅遊指南

富岡制絲廠位於東京西北部的群馬縣,共有四個廠區,分別展示了絲綢製造的不同階段。參觀富岡制絲廠,了解日本在 19 世紀快速推進現代化進而成為工業大國的各項舉措。
  • 欣賞數以百計的法國進口繅絲機
  • 欣賞以木為框的磚頭建築,這是日本唯一採用這種工藝的建築
  • 參觀絲廠法國監工保羅·卜魯納頗具殖民時期風格的住宅
交通路線
從東京站出發搭乘上越新幹線到高崎站,然後換乘上信線前往西富岡站,從車站步行 800米左右就可抵達制絲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