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富士通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於1988年創辦,每年舉行一次。它是第一個為職業棋手舉辦的世界大賽,由日本讀賣新聞社、日本棋院和關西棋院聯合主辦。日本
富士通股份有限公司獨家贊助。日本文部省和日本電視播送網為後援單位。
國際圍棋聯盟(IGF)、
中國圍棋協會、韓國棋院、中華台北圍棋會、美國圍棋協會(AGA)、歐洲圍棋聯盟、日本棋院南美支部為協助單位。
1988年的第一屆富士通杯作為先河首創,嘗試了16人的參賽名額。次年增至24人,分四個階段決出冠軍。2003年,由於經濟持續疲軟,比賽進程縮短至三個階段,獎金與對局費也相應縮減。2010年,日本隊在已壓縮至兩個賽程的第23屆富士通杯中創下了史上最差成績,無一人進入八強。按照賽事慣例,下屆全部七名日本選手都要從第一輪打起,而八名中韓棋手將以逸待勞,首輪輪空。這導致了2011年富士通杯全面改制,打破了該項賽事23年不變的春季開戰的傳統,並對參賽資格進行了改革,由以往的24人進入本賽、8位種子選手首輪輪空的賽制,變成了32人進入本賽、全部棋手都要參加首輪比賽。新增的8個名額,有6個屬於東道主日本隊。賽程再度壓縮,比賽用時縮短。該屆比賽結束後,2011年12月,富士通杯宣布停辦。
比賽規程
賽制
富士通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本賽採取單敗淘汰制,決賽一局決勝,四強二位加賽決出第三名。五輪比賽分四次賽完,比賽輪流在中國和韓國舉行,半決賽在日本大阪,決賽回到東京。首輪輪空八名依上屆八強分配。
名額:共24名
上屆冠亞季軍 共3名
日本7名(大三冠頭銜者免選,其餘選拔出線)
韓國5名(依最新等級分一半選派一半預選)
中國5名,(依績分選派)
中華台北1名(中國圍棋會、台灣棋院聯合選拔)
歐洲1名(選拔)
北美1名(選拔)
南美1名(選拔)
規則
比賽採用日本圍棋規則,每方限時3小時,保留10分鐘讀秒的延時制。比賽為單敗淘汰制。五輪比賽分四次賽完,比賽輪流在中國和韓國舉行,半決賽在日本大阪,決賽回到東京。冠軍獎金:1500萬日元,亞軍獎金:500萬日元。
1. 包括冠亞軍決賽和第三名決賽在內一共進行5輪比賽。
三劫循環作無勝負處理。
2. 比賽細則按日本圍棋規則執行。
3. 對局為互先,黑貼6目半。(2003年第16屆以前為黑貼5目半)
4. 比賽時限:每方3小時,剩餘10分鐘時開始讀秒。
5.
讀秒中若因某種不可避免的原因離開座位,所消耗時間從其剩餘時間裡扣除。
6. 讀秒原則上用日語讀秒。
7. 對局上午10:00開始,12:30-13:30為午餐休息時間
8. 比賽時間開始後若有棋手遲到,從其剩餘時間裡扣除2倍的遲到時間。遲到超過1小時按棄權處理。
9.
猜先由年長者抓子,年輕者猜單雙。猜先後按執黑執白情況更換座位。
10. 對局者坐在椅子上。
歷屆賽果
屆次 | 時間
| 冠軍
| 亞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一屆
| 1988
| | 林海峰
| | |
第二屆
| 1989
| 武宮正樹
| 林海峰
| 曹薰鉉
| 徐奉洙
|
第三屆
| 1990
| 林海峰
| 聶衛平
| 小林光一
| 曹薰鉉
|
第四屆
| 1991
| | | | 小林光一
|
第五屆
| 1992
| | 王立誠
| 劉小光
| |
第六屆
| 1993
| | 曹薰鉉
| | 淡路修三
|
第七屆
| 1994
| 曹薰鉉
| 劉昌赫
| 林海峰
| 趙治勳
|
第八屆
| 1995
| 馬曉春
| 小林光一
| 劉昌赫
| 趙治勳
|
第九屆
| 1996
| | 馬曉春
| 小林光一
| 劉小光
|
第十屆
| 1997
| 小林光一
| 王立誠
| 馬曉春
| |
第十一屆
| 1998
| 李昌鎬
| | 劉昌赫
| |
第十二屆
| 1999
| 劉昌赫
| 馬曉春
| | 趙治勳
|
第十三屆
| 2000
| 曹薰鉉
| 常昊
| | 小林覺
|
第十四屆
| 2001
| 曹薰鉉
| | 林海峰
| |
第十五屆
| 2002
| | 劉昌赫
| | 李昌鎬
|
第十六屆 | 2003 | 李世石 | | 李昌鎬 | |
第十七屆 | 2004 | 朴永訓 | 依田紀基 | 宋泰坤 | 劉昌赫 |
第十八屆 | 2005 | 李世石 | | 劉昌赫 | 宋泰坤 |
第十九屆 | 2006 | | 周鶴洋 | 崔哲瀚 | 李世石 |
第二十屆 | 2007 | 朴永訓 | 李昌鎬 | 依田紀基 | |
第二十一屆 | 2008 | | 李昌鎬 | 常昊 | 劉星 |
第二十二屆 | 2009 | | 李昌鎬 | 朴永訓 | 常昊 |
第二十三屆 | 2010 | | 李世石 | 邱峻 | |
第二十四屆 | 2011 | | 邱峻 | 井山裕太 | 江維傑 |
社會評價
國際圍棋聯盟副主席托馬斯:“富士通杯是歷史最悠久的世界大賽,為圍棋在世界的發展普及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