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密花烏頭
- 拉丁學名:Aconitum potaninii Kom.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毛茛目
- 科:毛茛科
- 屬:烏頭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植物文化,
形態特徵
莖高1.5-2米,疏被短柔毛,分枝。莖中部葉具稍長柄;葉片心狀五角形,長約達10厘米,寬約達14厘米,三全裂,中全裂片菱形,漸尖,近羽狀深裂,小裂片狹三角形至線形,側全裂片斜扇形,不等二裂近基部,兩面被短伏毛;葉柄長約6厘米。總狀花序長約20厘米,有多數密集的花;軸和花梗有開展的短柔毛並混有腺毛;下部苞片葉狀,上部苞片線形;花梗長1.5-5厘米;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上部,線形;萼片白色或藍紫色,外面無毛,上萼片盔形,有明顯的爪,高約1.7厘米,自基部至喙長約1.6厘米,喙尖,下緣斜上方開展,凹,側萼片長約1.4厘米;花瓣有短毛;唇長約5毫米,微凹,距長約1.5毫米,向內彎曲;雄蕊無毛,花絲全緣或有2小齒;心皮3,無毛。8-9月開花。
生長環境
密花烏頭生長在海拔3700米一帶山地冷杉林邊。
分布範圍
密花烏頭產自中國四川西部。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小金附近。
植物文化
南北朝梁代的大醫學家陶弘景已指出:“烏頭與附子同根,附子八月采,......烏頭四月采”。
宋朝人楊天惠在他所寫的《彰明附子記》一文中指出:“蓋附子之品有七,實本同而末異,其初種之小者為烏頭,附烏頭而旁生者為附子,又左右附而偶生者為鬲子,又附而長者為天雄,又附而尖者為天錐,又附而上者為側子,又附而散者為漏籃子”。
明朝大醫學家李時珍也指出: “初種為烏頭,象烏之頭也,附烏頭而生者為附子,如子附母也,烏頭如芋魁,附子如芋子,蓋一物也”。他並將烏頭分為川烏與草烏二類:“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謂之川烏頭,……,其產江左山南等處者及本經所列烏頭,今人謂之草烏頭。”烏頭、附子的主產區仍是四川江油、平武一帶。通常藥用商品主要是栽培品,主根(母根)加工後稱“川烏”,側根(子根)則稱“附子”,所含的化學成分有次烏頭鹼、烏頭鹼、新烏頭鹼、塔拉地薩敏、川烏鹼甲、川烏鹼乙等化合物(藥學學報,12卷7期)。
烏頭的花美麗,可供觀賞,清人吳其浚在《植物名實圖考》一書中寫過較生動的描述:“其花色碧,殊嬌纖,名鴛鴦菊,花鏡謂之雙鸞菊,朵頭如比邱帽,帽拆內露雙鸞並首,形似無二,外分二翼一尾”。(“雙鸞”指的是兩個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