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綢

密綢,產於河南省鄭州市新密市,是新密市歷史名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密綢
  • 產地名稱:河南省鄭州市新密市
記載,歷史,

記載

1919年《東方雜誌》載文談到南陽絲綢業時,就發現“年來魯山密縣南召所出之絲綢,行銷日盛,有取而代之之勢”。1935年的調查,密縣絲綢織造達到1500匹,價值15000元。
1932年林傳甲《大中華河南省地理志》:“密縣產密綢,民間養山蠶,取絲織就。較魯山綢略見純熟,價亦較昂,外人有以作西服者。”

歷史

新密市伏羲女媧文化傳承人王執仲講述,傳說蠶姑奶奶名叫郁華子,是伏羲身邊的大臣,也是傳說中時玉仙聖母,她教人種桑、養蠶,抽絲做衣服,始祖黃帝的妻子嫘祖,曾向郁華子學養蠶技藝。新密養蠶抽絲有近萬年的歷史,米村大廟至今供奉著蠶姑奶奶的雕塑。
新密呂樓村的蠶絲事業,到明代中葉開始壯大。呂氏家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呂士謙和呂堂兄弟從外地遷至密縣不久,即開始經營當地傳統的繅絲生意,經過三代人的努力,成為地方第一的實業家。到了清朝中期,呂氏家族將蠶絲加工推向輝煌,並向南方廣泛傳播。
他們在疊溝旁邊、零塢河畔建起了蠶絲廠,原料有來自米村、岳村、劉寨、白寨、曲梁五個鄉鎮,也有從河北、山西運來的。生產的絲料製品,通過洧水、淮河進入長江,銷往江南各地,其中一部分絲綢,通過海運遠銷到西洋(汶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地區)。
河南省著名農桑專家王志中,長期研究後認為,絲綢產生在米村,壯大在呂樓,新密是農桑文化的發源地。2018年夏,北京大學、湖南師範大學等高校的5位專家、教授來到呂樓考察,對呂家繅絲技藝大加讚賞。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研究員董紹鵬,看到新密大廟、呂樓蠶絲生產遺蹟後,喜出望外,他認為,古密縣就是我國蠶絲的發源地,為古代絲綢之路作出了貢獻。密縣蠶絲業發達,呂家絲綢興隆等內容,被詳細記載在清代安徽《舒城縣誌》和河南《密縣縣誌》中。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