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密斑小鮋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硬骨魚綱
- 目:鮋形目
- 亞目:鮋亞目
- 科:鮋科
- 亞科:鮋亞科
- 屬:小鮋屬
- 命名者及年代:Scorpaenodes kelloggi (Jenkins,1903)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背鰭ⅩⅢ-9;臀鰭Ⅲ-6;胸鰭18~19;腹鰭I-5;尾鰭20。鰓耙11~12。體長為體高3.1倍;為頭長2.4倍;為腹鰭起點至臀鰭2.6倍。頭長為吻長4.0倍;為眼徑3.5倍;為眼後頭長2.1倍;為上頜長2.0倍;為尾柄長2.5倍;為尾柄高4倍;為背鰭第一鰭棘12.6倍、第二鰭棘5.4倍、第三鰭棘4.5倍、第四鰭棘4倍、第五鰭棘3.5倍、第六至第八鰭棘3.4倍、最後鰭棘5.8倍、倒數第二鰭棘5.8倍、最長鰭條3.0倍;為臀鰭第一鰭棘5.8倍、第二鰭棘2.3倍、第三鰭棘2.9倍、最長鰭條2.1倍;為胸鰭長1.2倍、基底寬3.2倍;為腹鰭長1.8倍、鰭棘2.2倍;為尾鰭長1.7倍。體中長,側扁,長橢圓形,背緣和腹緣淺弧形;軀幹長約等於尾長;尾柄中長,尾柄長約為尾柄高1.6倍。頭中大,側扁,背緣和腹緣低斜。吻中長,圓鈍,吻長約等於眼徑4/5。鼻孔2個,圓形,靠近,約等大;前鼻孔距眼近於距吻端,後鼻孔位於眼眶稍前上方。眼頗大,圓形,上側位,眼球高達頭背緣,至吻端的距離約為眼後頭長1/2。眼間隔狹而凹入。口頗大,端位,斜裂,口裂長約為頭長1/2。上下頜約等長,下頜前端無明顯向下骨突;上頜骨後端寬截,伸達瞳孔後緣下方。上下頜及犁骨具細牙,齶骨無牙。鰓孔寬大;第四鰓弓後無裂孔。鰓蓋膜左右微連,不與峽部相連。鰓蓋條7。鰓耙粒狀。假鰓發達。鼻棘1個,尖銳,眶前骨下緣各葉寬凸,外側無棘。第一眶下骨具1棘,第二眶下骨具2棘。眼前棘1個,尖銳;眶上棱具眼上棘和眼後棘各1個;鼓棘1個;額棱1對,無額棘。頂棱具頂棘和頸棘各1個。眼後至側線前端具蝶耳棘4個,細小;翼耳棘,後顳顬棘和肩胛棘各1個。前鰓蓋骨具3棘,第一棘基前具1副棘,第二棘較小,第三棘大於第二棘。鰓蓋骨具2棘。下鰓蓋骨和間鰓蓋骨無棘。胸鰭基部上方具1肱棘。眼間隔凹入,後方無頂枕窩。前鼻孔具短管,後緣具1皮瓣。前鰓蓋骨各棘、眶前骨、眼前棘、眼上棘、眼後棘、鼓棘、頂棘和頸棘各具皮條和皮瓣,眼上棘皮瓣較大。側線上具皮條。眼球上部和下部各具數個細小皮條。鱗中大,櫛鱗。側線上側位,斜直。背鰭起點位於鰓蓋骨上棘前上方,鰭棘部長約為鰭條部2倍,其間具1缺刻,後端幾伸達尾鰭基底;第一鰭棘短小,約為眼徑1/3;第二鰭棘長約為眼徑3/5;第四和第五鰭棘最長,約為眼徑4/5;第六至第八鰭棘較短,約為眼徑3/5;最後鰭棘長於其前棘,最長鰭條長於最長鰭棘。臀鰭起點位於背鰭最後鰭棘下方,第一鰭棘較短,略長於眼徑2/5;第二鰭棘最長大,為眼徑1.2倍;第三鰭棘略短於第二鰭棘;最長鰭條長於背鰭最長鰭條,鰭條後端伸達尾鰭基底。胸鰭寬大,後端伸達臀鰭起點上方,下部約11鰭條不分枝,較為粗厚。腹鰭胸位,後端不伸達肛門,鰭棘略短於第一鰭條。尾鰭後緣圓形,鰭長約為頭長3/5。
分布範圍
中國見之於台灣。印度-太平洋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