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之夢(2014年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家之夢(2014年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家之夢》是2014年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性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家之夢
  • 作者:李性剛
  • 出版社:雲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2月1日
  • 頁數:422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222117204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

內容簡介

《家之夢》是作者李性剛規劃的《紅塵夢》三部曲之第一部。《家之夢》描述了主人公黎慧智在桂柳戰役中負傷,被戰友捨生忘死護送至貴陽圖雲關“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接受治療,抗戰勝利後輾轉至黔北成家立業,與家人歷經了各個歷史階段社會變革的生活故事。小說結合這一時期的政治歷史背景,展現了黔北的地域風貌和風土民情,以精彩曲折的故事情節,獨闢蹊徑的認知視角,生動細膩的筆觸,豐富流暢的語言,從人性化的高度描繪了主人公黎慧智和黃志恩夫婦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的家庭生活故事以及一組頗富時代感的人物群像。
《家之夢》內容簡介:人,是家庭這個社會細胞中的活躍分子。家庭,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元素。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夢想,並始終在為實現夢想而努力著。《家之夢》描述了一位在“桂柳戰役”抗日負傷的國民黨基層軍官,被戰友捨生忘死從廣西南丹護送至貴陽圖雲關接受治療,抗戰勝利後輾轉至黔北成家立業,與家人歷經“解放變遷”“三年困難”和“十年浩劫”三個特殊歷史階段社會變革的生活故事。近年來,海峽兩岸關係日益改善。國、共兩黨對抗戰歷史的認識漸趨一致,民族認同感由此得以加強。那些為抗擊侵略者而英勇奮鬥的國軍將士已經被作為民族英雄,他們的歷史功績已經得到認可,這是中華民族的幸事。那么,抗戰勝利後轉入地方的廣大國軍官兵,在解放後這幾十年中,是如何走過來的?他們的心路歷程、生活境遇、人格品質如何?在他們這代人已經基本上走完了人生歷程之後,作為後輩的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將他們在這幾十年政治變革中所歷經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向後代展示出來。 《家之夢》正是結合這一政治歷史背景,以精彩曲折的故事情節,獨闢蹊徑的認知視角,生動細膩的筆觸,豐富流暢的語言,從人性化的高度描繪了主人公黎慧智和黃志恩夫婦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的家庭生活故事,同時真實地展現了黔北的地域風貌和風土民情以及一組頗富時代感的人物群像。

圖書目錄

引子
第一回 阻敵淪為掉隊兵 慘案築就萬人冢
一、抗日負傷
二、六寨慘案
三、參與善後
第二回 日寇頃刻毀古城 難民十萬過獨山
一、艱難後撤
二、糞罐熬粥
三、止敵深河
第三回 奎文閣文星護佑 圖雲關副官療傷
一、胭脂坪上
二、圖雲關前
三、苦盼靜養
第四回 轉黔北接受整訓 駐小鎮巧遇紅顏
一、戰後轉移
二、緣起惡疾
三、月老紅線
第五回 教養院臨時棲身 生意場初踏商道
一、喜結良緣
二、三友合作
三、永興永興
第六回 換天地政改權更 顧大局心順行從
一、苗子降生
二、山雨欲來
三、喬遷遵義
第七回 背井最感鄉情重 歸途又覺百難中
一、艱難抉擇
二、牛車蜀道
三、陸水兼程
第八回 富貴難斷桑梓情 僻壤常牽遊子心
一、浪崽初歸
二、桑梓情深
三、根植故土
第九回 有親有情有志向 無地無糧無根基
一、忠勤兼具
二、難逾之障
三、逼上梁山
第十回 後悔藥世間本無 英雄志胸中自有
一、走為上計
二、離愁別恨
三、蟄伏待發
第十一回 度時艱天道酬勤 撼情難忠貞不貳
一、籬下之苦
二、炭房分娩
三、讒婦勸嫁
第十二回 尋親不懼乞千里 救夫豈吝失骨肉
一、瀝血持家
二、迢迢乞程
三、棄女救夫
第十三回 天若有情天亦老 六口之家六地分
一、紙難包火
二、轉運之城
三、祖孫尋親
第十四回 小團圓昭示苦盡 識時務企盼甘來
一、老父之死
二、希望之光
三、定居山鄉
第十五回 三面紅旗漫天卷 共產疾風颳地吹
一、重整旗鼓
二、山雨欲來
三、神祗智昏
第十六回 天災人禍接踵至 苦命厄運尾隨來
一、衛星上天
二、痛打瞞產
三、饑荒苦度
第十七回 史為鑑痛定思痛 人有情同舟共濟
一、迷濛混沌
二、激流餘波
三、山夫濃情
第十八回 隨鄉俗養性修生 承古訓教子持家
一、家事瑣碎
二、以史誨子
三、兒子升學
第十九回 連夜雨偏淋漏屋 頂頭風直打破船
一、煉鐵成鋼
二、惡時劣境
三、學子探家
第二十回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乾
一、兒大當婚
二、福兮禍兮
三、油盡燈枯
後記

作者簡介

李性剛,男,1949年1月30日生,蒙古族,大學文化,公務員退休,中國註冊資產評估師,遵義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曾主筆編制了政府相關規劃,撰寫了大量不同行業的調查報告、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資產評估報告和價格鑑證報告,也曾在報刊雜誌上發表過多篇各類作品。出版有長篇紀實遊記《古道悠悠一中國西部古道游》,已完成《品讀美西》上下集,即將出版。

後記

告訴讀者一個重要秘密,《家之夢》女主人公黃志恩生活中的原型就是筆者的老母親。母親是2011年12月28日仙逝的,她終於沒有等到兒子的《家之夢》完稿,就匆匆走了。她走時,《家之夢》初稿還剩下最後兩個章節才算全書告成,這不能不說是有些遺憾。85歲的母親雖然也算是高齡離世,但畢竟還是走得匆忙了些,沒有看到以自己為故事中人物原型,由兒子創作的小說。
母親是在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症加強病房(Icu)離世的。值得欣慰的是,老人家離世時,七個子女全都齊刷刷守護在場。但最為揪心的是,老人的呼吸機卻是兒女們一致要求醫生給拔下的。因為大家實在不忍心繼續看到“由重症醫學專業的醫護人員用先進的監護設備和急救措施實施的強化治療。”以至於母親停止呼吸後,由於頜關節被“治療”脫臼而導致嘴巴長時間不能閉合。怨誰呢?人家ICU病房早就發有告誡:“在搶救過程中,可能會導致其他器官的損傷。”只是,這種損傷不是85歲老人所能承受的。
原本是希望《家之夢》在母親去世後的第一個周年祭日時面世的,可好事多磨,依舊難遂人願。
要想述說這個家,乃至於父母給筆者留下的那些刻骨銘心的家事,是筆者由來已久的夙願了。尤其是隨著筆者年歲的增長,那些童年的蒙嚨往事也就越發揮之不去,更迫切希望弄清楚幼時曾支離破碎地聽到父母談及的一些坎坷經歷,還想趁著老媽健在之時,將那些正逐漸淡忘的家事片段再清晰起來,串聯起來。因此,在母親的最後幾年中,每每得閒與老人聊天時,我總會問她一些她和父親那個年代的所經所歷。而每當這時,我還會手拿筆記本,邊聽邊問邊記,認認真真地聽母親講過去的故事,有時甚至不惜打破砂鍋,也要問個究竟。還記得母親曾多次問我:“說說話,擺擺龍門陣,左耳進,右耳出,哪裡說哪裡就丟了,你記這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乾哪樣嘛?”
其實,老人家哪裡知道,我是在痴狂地計畫著有朝一日,能將這些貧民家史變成一部特定歷史階段的文學作品。但我發現,重提那些過往的心酸家事正猶如揭一塊老傷疤,是母親所並不十分樂意的。
2009年退休以來,自己的時間再不被人家支配時,我開始籌備提筆。由於父親健在時,對於國之篤愛,對於家之憧憬,對於民之深情,對於生之渴望,以及為此所付出的心力,給筆者留下了太深的烙印,以至於這種印痕時常會隨政治氣候的變化而隱隱作痛。於是,我下決心開始以自己的家事為原型來創作這部小說,以期為後世人留下這段具有鮮明時代色彩的記憶。為了使故事更加貼近現實,使讀者更能為那些真實情節所動,我不時想方設法向母親套取更多的真話……遺憾的是,這本書沒能在母親健在時面世,而只能作為對老人家的一種祭奠,一種孝誠了。
自從母親在永興生下我,我母子離開後都再也沒有回去過。就在《家之夢》創作過程中,我曾應母親之意陪同老人家回過一次我的衣胞之地永興鎮,並在永興街上經人引領,在鄉場後的一家小茶館面見了當年“17臨教院”唯一一位尚健在的,時年已經92歲高齡的,父親當年的“院友”黃瑞興先生。他告訴我,他現在的生活來源主要由兩個農民兒子每人每年給他100斤大米,自產一點蔬菜,另外享受國家每月60元的高齡補貼。就這些了。他每天在家裡胡亂吃一點早餐,然後到茶館花2元錢泡一杯粗茶,中午就著茶水吃個饅頭,晚上回到家自己做晚飯,算是吃一頓正餐。我聽後一陣心酸,急忙從身上掏出100元錢遞給他。誰知他竟然老淚欲出.千恩萬謝。
第二年,為了能記錄下這段歷史,也為了《家之夢》能獲得更多素材,我又回到永興,寄希望於再次採訪採訪這位老人。可是人們告訴我,老人家已經不在人世了。至此,這批曾為保家衛國、血染疆場的原“17臨教院”1500多名抗日英傑,便全部化作泥土,回歸了自然。
為了使書稿少出差錯,尤其是那些文史性、專業性、學術性較強的情節描述,需要徵得有關專業人士的認同。《家之夢》脫稿後,筆者曾將其印成若干稿本,分送給筆者的文友、相關專業人士和老同學徵求意見。而他們,全都給我提出了中肯的意見或建議。我在此藉助“後記”這塊平台,對這些朋友致謝。他們分別是:原遵義市作協副主席,現遵義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林茂前、遵義醫學院教授戴曉煌、遵義中醫院主治醫生高正怡、遵義市政協文史辦主任謝愛臨、遵義市圖書館戴驪、老同學任慧等。遵義籍著名辭賦家漆春華先生看過稿本後,側夜未眠,一氣呵成了感人至深的“讀後感”;老同學,遵義望江氧氣廠廠長陳紹光,遵義市坪豐農工商貿易公司總經理李華興,遵義市謝忠全雞蛋糕廠廠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謝忠全為本書的出版給予了經濟支持;老同學,著名黔籍書法家戴朝模為本書題寫了書名,構思了封面;計算機設計員姚祖茂將封面構思和底圖素描變成了現實封面。等等。筆者再次向以上諸君表示最最誠摯的謝意!
當然,正因為本書循著筆者的家事作為故事和人物原型,其中不免會有姓名、事件的偶同或相似,請讀者諸君千萬不要對號入座。筆者在這裡作特別的提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