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糜爛曾經是一個困擾了很多女性的一個疾病。去做體檢,幾乎是十有八九會被診斷為宮頸糜爛。2008年,本科生的第7版《婦產科學》教材取消“宮頸糜爛”病名,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生理現象取代。 宮頸糜爛,說到底,實際上是過去對宮頸的一種正常表現的錯誤認識。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columnar ectopy
- 就診科室:婦產科
- 常見病因:鱗柱交界區容易受雌激素的影響而向宮頸口發展
- 常見症狀:部分患者可能會有接觸性出血的表現
圖文詳解,臨床表現,治療,預防,
圖文詳解
圖1是人體子宮和陰道連線部位的冠狀切面圖,如果做婦科檢查,醫生能從陰道內看到的部分是那個黃色的部分,即是宮頸的外觀(圖3)。在宮頸的部位上,有兩種不同類型的細胞,如圖2所示,靠近陰道內的是鱗狀上皮細胞,而靠近子宮那個方向的是柱狀上皮細胞。兩種上皮在外觀上表現是不同的(圖3),是婦科檢查下所見到的宮頸外觀。在中央的部分,有點看起來象是“糜爛”的宮頸的部分,就是柱狀上皮覆蓋了以後的外觀,而外側相對比較光滑的宮頸,則是鱗狀上皮細胞覆蓋的宮頸的部位。柱狀上皮細胞和鱗狀上皮細胞是處在一個動態的平衡,有點類似打仗起來的僵持區,這個區域在醫學上被命名為“鱗柱交界區”,這個區域也是宮頸癌的好發區域(宮頸癌和宮頸糜爛沒有必然的相關性,下文分解)。
鱗柱交界區容易受雌激素的影響。女性在青春期之前,卵巢功能沒有完善,雌激素低下,柱狀上皮就靠內側些,到了來月經以後,柱狀上皮就受雌激素的影響下,更多地朝外側發展,因此就有更多的類似“糜爛”一樣的柱狀上皮在宮頸口檢查時被發現,絕經以後,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柱狀上皮又開始退回內方,此時檢查“糜爛”也就看不見了。所以,本質上上來說,所謂的宮頸糜爛,實際上是柱狀上皮外翻。
在過去的醫學教科書上,還有宮頸糜爛的所謂分度診斷,稱之為輕度、中度和重度,認為範圍的大小是炎症程度的輕重,面積小於1/3是輕度,1/3-2/3是中度,超過2/3是重度,如果理解前面所提到的所謂的“宮頸糜爛”的真正機制,則很好理解,其實是受雌激素影響後柱狀上皮外翻的程度不同,都屬正常生理現象。
臨床表現
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屬正常生理現象,沒有什麼特殊的臨床表現。有些人可能會有接觸性出血的表現,但只是宮頸的個體差異,就象有些人嚼點硬東西,牙齒或者口腔就會出點血。
治療
宮頸柱狀上皮異位不需要進行任何治療,現在諸多治療宮頸糜爛的方法,都是錯誤的。但對於有症狀的宮頸炎,需要進行治療。急性炎症用栓劑藥物治療,慢性炎症可以採用雷射或者冷凍等物理治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