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樂圖

【名稱】:宮樂圖
【類別】:古書畫
【年代】:北宋年間
【作者】:不詳
【文物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館
【現狀】: 絹本設色,縱48.5 厘米,橫70厘米
畫宮中仕女宴飲奏樂場面。四人在玩笛弄瑟,吹簫彈箏。一名侍女在一旁擊板相和。另外五人飲酒賞樂,姿態各異。色彩鮮麗,線條細整。人物略為體腴。
此幅是北宋人臨摹唐人的作品。仕女的面貌、服飾、器用皆為唐式,但筆力稍弱,表情略拘板,想系臨摹所致。
本幅未系作者名款,原本的簽題標為《元人宮樂圖》。觀察畫中人物的髮式,有的髮髻梳向一側,是為「墜馬髻」,有的把髮髻向兩邊梳開,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則頭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裝束。另外,繃竹蓆的長方案、腰子狀的月牙几子、飲酒用的羽觴,還有琵琶橫持,並以手持撥子的方式來彈奏等,亦在在與晚唐的時尚相侔。《石渠寶笈續編》及初版《故宮書畫錄》中,均按原簽定為元人畫,《書畫錄》再版時,則依從學者之見,改定成五代人所畫。然近年研究,《宮樂圖》中,舉凡人物開臉、服飾、樂器及什物等,莫不與晚唐時尚相侔,故新版之《故宮書畫圖錄》已更名為《唐人宮樂圖》。
幅中畫後宮女眷十二人環案適坐,或品茗,或行酒令;中四人,並吹樂助興,所持用的樂器,自右而左,分別為胡笳(又名篳篥)、琶琶、古箏與笙。侍立的二人中,復有一女擊打拍板,以為節奏。 唐朝,以寫仕女畫而蔚成時代典型者,當推張萱(活躍於西元七一三~七四二)、周(日方)(活躍於西元七一三~八○四)二家,他們均長於觀察宮苑女子的日常行止,傳世畫作,亦盡屬豐腴艷冶的華貴形像。院藏周□「內人雙陸」,其間髮髻染暈與裙裾紋飾,已稍嫌板刻,或謂是出自宋人所摹;相形之下,「宮樂圖」所見,反倒更切近於畫史對張、周二氏的風格記述:「衣裳勁簡,彩色柔麗。」(見《歷代名畫記》卷十)若引以為晚唐仕女繪畫的忠實印證,應無過譽!
時序相隔千餘載,《宮樂圖》的絹底也呈現了多處破損,然畫面的色澤卻依舊十分亮麗,諸如婦女臉上的胭脂,身上所著的猩紅衫裙、帔子等,由於先施用胡粉打底,再賦予厚塗,因此,顏料剝落的情形並不嚴重;至今,連衣裳上花紋的細膩變化,猶清晰可辨,充份印證了唐代工筆重彩一格的高度成就!
畫面中央是一張大型方桌,後宮嬪妃、侍女十餘人,圍坐、侍立於方桌四周,團扇輕搖,品茗聽樂,意態悠然。方桌中央放置一隻很大的茶釜(即茶鍋),畫幅右側中間一名女子手執長柄茶杓,正在將茶湯分入茶盞里。她身旁的那名宮女手持茶盞,似乎聽樂曲入了神,暫時忘記了飲茶。對面的一名宮女則正在細啜茶湯,侍女在她身後輕輕扶著,似乎害怕她醉茶的樣子。
據專家考證,《唐人宮樂圖》完成於晚唐,正值飲茶之風昌盛之時,茶聖陸羽茶經》便完成於此際。稍稍回顧我國飲茶方法源流,唐以前都屬於粗放式煮飲法,即煮茶法。陸羽在《茶經》里則極力提倡煎茶法,他的煎茶法不但合乎茶性茶理,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一經推出,立刻在文人雅士甚至王公朝士間得到了廣泛回響。
從《宮樂圖》我們可以看出,茶湯是煮好後放到桌上的,之前備茶、炙茶、碾茶、煎水、投茶、煮茶等程式應該由侍女們在另外的場所完成;飲茶時用長柄茶杓將茶湯從茶釜盛出,舀入茶盞飲用。茶盞為碗狀,有圈足,便於把持。可以說這是典型的“煎茶法”場景的部分重現,也是晚唐宮廷中茶事昌盛的佐證之一。
閒話“唐人宮樂圖”
對於當今大多數人而言,中國古代的飲茶方法已經相當久遠甚或陌生了。大家偶爾會在影視劇中看到古人飲茶的場景:或用紫砂壺  ,或用陶瓷杯,投茶、沖水,茶湯泡好後傾入小如香櫞的茶盅里,細細品啜,於是大家以為這便是中國古代的飲茶方法,其實這是個誤會。那么,中國古代的飲茶方法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還是先從一幅茶畫《唐人宮樂圖》說起吧。
畫面中央是一張大型方桌,後宮嬪妃、侍女十餘人,或圍坐、或侍立於方桌四周,團扇輕搖,品茗賞樂,意態悠然。方桌中央放置一隻很大的茶釜(即茶鍋),畫幅右側中間一名女子手執長柄茶杓,正在將茶湯分入茶盞里。她身旁的那名宮女手持茶盞,似乎聽樂曲入了神,暫時忘記了飲茶。對面的一名宮女則正在細啜茶湯,侍女在她身後輕輕扶著,似乎害怕她醉茶的樣子。
據專家考證,《唐人宮樂圖》是晚唐時期作品,當時正值飲茶風氣昌盛之時,茶聖陸羽《茶經》便完成於此際。稍稍回顧我國飲茶法源流,唐以前都屬於粗放式煮飲法,即煮茶法。陸羽在《茶經》里則極力提倡煎茶法,他的煎茶法不但合乎茶性茶理,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一經推出,立刻在文人雅士甚至王公朝士間得到廣泛回響。從《宮樂圖》我們可以看出,茶湯是煮好後放到桌上的,之前備茶、炙茶、碾茶、煎水、投茶、煮茶等程式應該由侍女們在另外的場所完成;飲茶時用長柄茶杓將茶湯從茶釜盛出,舀入茶盞飲用。茶盞為碗狀,有圈足,便於把持。可以說這是陸羽“煎茶法”場景的部分重現,也是晚唐宮廷茶事昌盛的佐證之一。
唐代茶詩中也有描寫宮廷飲茶的詩句,如張文規《湖州貢焙新茶》:“鳳輦尋春半醉歸,仙娥進水御簾開。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湖州紫筍來。”王建《宮詞》:“延英引對碧衣郎,江硯宣毫各別床。天子下簾親考試,宮人手裡過茶湯。”都細緻刻畫了唐代宮廷茶事場景。如張文規的《湖州貢焙新茶》、王建的《宮詞》等,都細緻刻畫了唐代宮廷茶事場景。而鮑君徽的《東亭茶宴》尤其值得我們關註:“閒朝向曉出簾櫳,茗宴東亭四望通。遠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聲中。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紅。坐久此中無限興,更憐團扇起清風。”全詩格調閒雅,氣象雍容,很接近《宮樂圖》中所描繪的飲茶場景。
又據晚唐曹鄴《說郛·梅妃傳》記載:“唐明皇與梅妃鬥茶,顧諸王戲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爭輝,今鬥茶又勝吾矣。’妃應聲曰:‘草木之戲,誤勝陛下。設使調和四海,烹飪鼎鼐,萬乘自有憲法,賤妾何能較勝負也。’上大悅。”這位聰穎機智的梅妃可能是最早將茶事引入唐宮的女茶人,可惜當時畫工不在場,沒有將鬥茶的場景描繪下來,不然,一幅“梅妃鬥茶圖”足以和“宮樂圖”相媲美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