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古格宣舞的起源可追溯到古象雄文明時期,到古格王國時期宣舞進一步得到發展,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古格遺址紅廟大殿壁畫中清晰地留下了宣舞的蹤跡,壁畫表現古格王為歡迎阿底峽大師而舉行的盛大儀式場面,其中有十名身著艷麗服飾的女子在跳宣舞。“宣”原為梵語,翻譯為藏文即歌舞之意。宣舞歷史悠久,早在10世紀前起源於今阿里地區札達縣,後流傳至普蘭、日土等地,是藏族古老的女子歌舞。宣舞起源於民間,到公元10世紀時開始進入上層社會,當時多為宮廷禮儀舞在盛大儀式上表演。但到後期,又逐漸流傳到民間,成為娛樂性的歌舞。
舞蹈特色
宣舞在民間逢年過節時和“嘎爾舞”一起表演,先演嘎爾,然後演宣,最後嘎爾和宣一起表演。在宗教活動時,穿插在宗教舞蹈中表演。主要是表示吉祥和虔誠。宣舞的基本風格典雅穩健,優美自如,動作較少而且簡單,但它的韻味較難掌握。表演者相互交叉著牽手,頭微低,在鼓的伴奏下,腳下緩緩移動,整個舞蹈沒有更多的動作。其形式有圓圈、斜線或龍擺尾。伴奏樂器有兩個音調高低不同的鼓。舞時,先打鼓,舞者不唱。按鼓點舞幾段。然後領舞者起唱,眾舞者合唱,鼓停,邊唱邊舞,一步一抬,步伐舒緩而穩重。一般的藏族舞隊形都是圓圈、半圓圈或橫排,而宣舞則是別致的斜線,隊形的變化在其他藏族民間舞中較少見。
古格宣舞有“十三宣舞”之說。宣舞作為禮儀舞,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由特定演員身著特定服飾進行表演,“十三宣舞”不得在民間表演。除“十三宣舞”外,在今機達縣境內的底雅、楚魯松傑、莎讓等地盛行著多種表演形式。舞者身穿宣舞服,由一名男舞者手持皮鼓領舞,女舞者雙臂相連以宣舞舞步邊唱邊舞,以“龍體”線條和變換佇列先慢、後快的舞蹈節奏進行表演。歌詞內容豐富、節奏感很強。人們將古格“十三宣舞”和民間宣舞統稱為“古格宣舞”。
除了“十三宣舞”外,今西藏自治區阿里扎達縣境內的底雅、楚魯松傑、莎讓等地還盛行著其他宣舞演出形式。表演時,一名男舞者手持皮鼓,女舞者雙臂相連,以宣舞舞步邊唱邊跳,以“龍體”線條變幻佇列,舞蹈節奏性強,先慢後快,循序漸進,具有古格地區獨特的穩健風格。與舞蹈同時進行的歌唱內容豐富,節奏感很強。通常為一人起頭唱,其他人接著跟唱起來,然後按逆時針前後左右隨著歌聲的節奏移動步伐。人數不限,共有十三種曲目,如果全部演完需十天十夜。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古格宣舞集說、唱、跳於一身,具有很強的觀賞性。舞蹈語彙具有典型的地方特徵,具有民族學的研究價值,承載了西藏古格的歷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記憶。
傳承人物
卓嘎,女,藏族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宣舞(古格宣舞)。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札達縣文化和旅遊局獲得“宣舞(古格宣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宣舞(古格宣舞)》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為札達縣文化旅遊和體育局。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6年,阿里地區藝術團的《古格宣舞》在參加中央電視台《2006中國民族民間歌舞盛典》演出活動中,被授予中國民族民間歌舞第七個“之最”的光榮稱號 。
社會活動
2019年10月17日,從象雄走來“詩意四季 壯美西藏”2019·中國西藏首屆詩歌節主會場活動在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札達縣古格遺址前舉行。主會場現場,札達縣民間藝術團表演了古格宣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