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客家米凍,盛產於連城縣中南片的宣和、朋口、莒溪等鄉鎮。改革開放前,這裡的百姓過大年離不開米凍,是連城宣和、朋口、莒溪等地客家人年節時必備的美食。年底入年架,不管窮人富戶都要以一升三筒米浸泡,用以磨漿熬米凍過年。
連城中南片的客家人何時開始製作米凍並形成習俗,沒有確切的文字可考。據現存的古老的製作器具推測和老人們的估計,最晚也在明清時期,距今至少幾百年。
工藝特徵
連城縣宣和鄉出產的米凍,是在早稻米米漿中加入適量食用植物汁液,用傳統工藝熬製成像黃色瑪瑙一樣鮮亮的特色美食。它是爆炒、油煎、煮湯、火鍋料等多種美食的主要食材。
工藝流程
製作時節
入冬後;更多的是春節前的十來天。因米凍不易保存,過早製作容易腐敗變質,時間久了就不能食用了。
製作原料
主要原料是大米;輔料為鳳尾柴(又叫“黃猄柴”,一種野生的灌木)熬出的汁水;一時難找鳳尾柴的,可以用石灰水或稻草灰水替代(都屬鹼性,起凝固米漿使之成型的作用)。
製作方法
選用上好早米,淘洗後浸泡一夜,用石磨磨成米漿。米漿的濃稠度須適宜,不宜太濃或太稀。米漿磨好後再下鍋熬,熬米凍要用大鍋大柴火,火力先大後小,攪拌時先緩後急,並加入鳳尾柴的植物濾過的汁,約1個小時後才算完成。熬好後,用闊口大缽或盆盛裝保存。
烹飪方式
宣和米凍常規的烹飪與食用方法有兩種,即煸炒和水煮。
(一)煸炒
1、將米凍均勻切成5cm(長)×3cm(寬)×1.5cm(厚)大小的方塊,蒸熱,待用。
2、配料因人而異。常見的做法是:
備料:蒜苗或芹菜洗淨,切成4cm左右的段,待用;冬筍切絲,待用;香菇泡軟、洗淨後切絲,待用;豬瘦肉切成橫絲,加水澱粉抓勻,待用;為了增加色彩和食慾,可添加紅蘿蔔絲、紅辣椒絲;有條件的加蝦醬(也叫“汁蝦”或“蝦公醬”,系由在山區池塘或河渠所捕撈的小蝦醃製而成)半碗,待用。
烹製:武火,鐵鍋燒熱,油溫八成,倒入配料,迅速翻炒;加入適量農家老酒;倒入蒸熱的米凍塊,放入食鹽、味素和胡椒粉,迅速翻炒,起鍋。
(二)水煮
1、米凍處理與配料準備;備料時,切丁而非切絲;烹製時,炒制配料後不是立馬放入米凍塊,而是先放足以淹沒米凍塊的清水,燒開,再放入米凍塊,再燒開,放入食鹽、味素、農家老酒、胡椒粉,起鍋。
2、熬煮:在大鐵鍋內注入清水,用大柴火燒開;另置一大瓷缽或其它器皿,將米漿倒入其中,用細木棒不停地攪拌;將大瓷缽或其它器皿放入大鐵鍋中,繼續用細木棒不停地攪拌米漿,此時仍須添柴加火;待米漿半熟後,分批次適量加入過濾後的鳳尾柴汁水(石灰水或稻草灰水)。之所以要“分批次”,是因為這些添加的汁水不好把控,過多過少都不行,須隨時觀察,根據米漿的顏色和粘稠度適時調整汁水的量。為了保證不使米漿結成顆粒和粘鍋,木棒在攪拌時須按順時針方向劃出一個又一個大大小小的圓圈。待米漿的濃稠度接近適度時,蓋上鍋蓋,蒸煮約2小時;揭開鍋蓋,取出大瓷缽,把蒸煮好的米凍趁熱舀進闊口大缽或盆盛裝。冷卻後,米凍顯黃色,顫悠悠像塊鮮亮瑪瑙,有股香味。米凍晶瑩透亮,色澤鮮黃,質地柔韌,香氣撲鼻。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傅佩園、曹春蘭:2019年6月10日被評為連城縣第五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宣和米凍製作技藝”。
羅二女,2021年7月19日被評為連城縣第七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宣和米凍製作技藝”。
保護措施
培田古村位於連城縣宣和鄉,成立了客家美食協會培田分會,包裝整合宣和米凍、炆盆肉、白斬雞、白斬兔、漾豆腐、燜山藥等客家特色美食。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6年2月22日元宵節,在福建省連城縣姑田鎮,“天下第一龍”——姑田游大龍歡騰上演。元宵節期間,連城縣城鄉還上演了游米凍等客家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