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體識別的學習與神經可塑性》是依託北京師範大學,由宋宜穎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客體識別的學習與神經可塑性
- 依託單位:北京師範大學
- 項目負責人:宋宜穎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客體在視覺腹側通路的表征模式是理解客體識別神經機制的核心問題,而經驗是影響客體表征模式的關鍵因素之一。已有關於客體識別學習效應的腦成像研究局限於稀疏編碼的思路,但是得到了大量互相矛盾的結果。本研究首次提出從群體編碼的思路研究客體學習的神經機制,即學習效應不一定體現在神經元各自反應特性的變化,而是體現在多個神經元協同反應模式的變化。本項目將圍繞客體學習的神經機制,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以及新興的適用於檢測群體編碼的多變數模式分析方法,研究客體識別的學習效應是否存在群體編碼的神經機制,其空間組織如何,並揭示在學習的過程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等因素如何作用於對於客體的已有表征,從而決定客體學習的神經機制。本研究結果將推動我們對客體識別及學習的一般規律和神經機制的理解,並將為我們揭示大腦對信息的編碼方式提供啟示。
結題摘要
客體識別是人類智慧型的核心認知能力之一,客體在視覺腹側通路的表征模式是理解客體識別神經機制的核心問題。影響客體表征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對客體識別的經驗,本項目研究客體表征如何隨著客體識別經驗的塑造而改變。我們圍繞客體學習的神經機制,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和多變數模式分析等數據分析方法,揭示客體學習效應的群體編碼機制,並考察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等因素對客體學習神經表征的影響。 首先,為了研究自上而下因素對客體學習神經機制的影響,我們考察了客體符號象徵意義加工對客體選擇性腦區反應的調製作用。結果發現,對視覺客體符號象徵意義的加工是VWFA腦區 接受到的自上而下的調控信號之一,這種信號可能來源於參與抽象概念加工的額葉或中顳葉皮層腦區。 此外,為了研究自下而上因素對客體學習神經機制的影響,我們考察了大腦視覺腹側通路對同時出現的面孔和身體之間的情境效應的神經表征。我們發現,位於腹側通路後部的腦區對面孔身體組合的反應保持了單個客體的信息;而位於腹側通路前部的腦區對面孔身體組合的反應強於對單獨出現的面孔或身體的反應,表現出情境效應。 最後,我們採用多變數模式分析技術,研究了客體學習效應的群體編碼機制。我們發現,右側FFA腦區對面孔和身體同時出現的刺激採取的是整體性表征;而在左側FFA和雙側FBA腦區,對面孔和身體組合刺激的反應只是基於對單獨的面孔和身體反應的簡單加和。此外,我們發現在面孔識別任務中, FFA 腦區的反應模式穩定性在正確試次中高於錯誤試次,表明反應模式穩定性這一神經表征具有重要的行為意義。 在此項目基金支持下,共發表論文12篇,其中SCI論文9篇,國內期刊論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