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家規家訓

客家家規家訓是傳統中國家訓文化的代表,是客家人注重家教、傳承優良家風的集中體現,蘊含著客家人忠孝為本的家國情懷、親善睦鄰的行為規範、克勤克儉的生存智慧,處處彰顯中華優秀傳統美德,蘊含著豐富的人生經驗和深厚的文化精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客家家規家訓
  • 釋義:傳統中國家訓文化的代表
對於家庭,客家人重視“孝”的教育。如《劉氏家規》(宋嘉泰元年本)有“孝父母”列入家規總則條目:“經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故孝子之事親: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誠、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所以為盡子職也。”《李氏家規》(清刻本)有“敦孝悌”條目:“父母之恩,天高地厚,恩情罔極人倫。十月懷胎,三朝乳哺,推乾就濕,保抱撫摩,憂疾病,聞饑飽,調寒暑,父母受盡萬苦千辛,方得子女成人長大。為子女者即幸遇父母有壽,急急孝養,難報天恩。人生時日限也,萬一錯過,歿後即披麻戴孝,三牲五鼎,竟亦何裨?”強調報父母生養之恩是人倫至極,尤其強調父母在世時就要及時行孝。
“忠愛家國”在客家家規家訓中是重點強調的內容。如《張氏家規》(清河張氏清刻本)就有“忠效國家”條目:“國家與民,關係互相。民忠國盛,國富民康。國澤黎民,民增國光。天經地義,效國理當。勸我族人,以此為尚。奉事國家,蹈火赴湯。為國穩安,戎馬扛槍,為國振興,農工學商。清政廉潔,不圖恩償。和衷共濟,不怨下上。執行政令,遵紀守綱。踴躍赴公,早完稅糧。”唐陳崇撰《義門陳氏家范二十則》有:“出勵名臣,處為碩儒。安吾作息,急乃公輸。”達則為忠臣良將,窮則碩儒善士,但無論窮達,都要急國家之所急。這正是五千年中華文化“家國情懷”的深厚積澱。
客家人與人交往重禮義、講謙和。如《謝氏家訓》(清刻本)要求:“內外親族,無論尊長同列,皆當以禮接之。毋得簡傲笑謔,不恭不敬。”台灣屏東縣南州鄉《徐氏家訓》指出:“以出入則與俱,以吉凶則與共,以燕享慶弔則時相聚處者也。若以情屬之義联之,何在非天下一家萬物一體之誼乎。苟或因小忿而生嫌,片言而構禍,鮮不以通家至好之誼而至隔絕不親矣。”
客家人因為“客居異鄉”,更加懂得生活之艱難、幸福之不易,所以十分強調勤儉治家。如《鐘氏家訓》(清刻本)有“禁游惰”條目:“一人各尋一業,務盡其職,切不可馳騖浮華,虛閒度日也。”又有“戒奢侈”條目:“治生之道,曰開源,曰節流,開則務勤,節則務儉,不勤不儉,虧損立見,況俗尚奢華,事事不安於簡樸,非自立骨幹,必不免為習所移。噫嘻!十年勤之難豐,一旦耗之易盡,何如崇朴黜華,食用無憂不繼。”
由存留至今的客家家訓來看,古代家規家訓的確凝聚著古人千百年來的生存智慧,有跨越時空的生命力,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詮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