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鐘鼓樓

宜賓鐘鼓樓

宜賓鐘鼓樓是民國時期宜賓城區最為堅固的一座磚石木結構建築。鐘鼓樓坐北朝南,結構嚴密,風格別致,主體為正方塔形建築,樓高30米。底座邊長10.4米,高0.9米,由石級組成;第一層邊長5.8米,高6.5米,條石砌牆,南面設門;第二至第五層邊長4.7米,層高4米,為磚體牆身,南北兩方開窗各4扇,外置護牆磚柱,南北方各三,東西方各四,形成豎線裝飾;第六層為鐘樓所在,邊長4.5米,高4米,四方設直徑2米的時鐘度盤;頂蓋,高2.4米,平頂起坡,內裝報時喇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鐘鼓樓
  • 地理位置四川省宜賓市城區
  • 所處時代:民國
  • 建設時間:1936年6月
  • 竣工時間:1940年12月
在縣長倡議下,宜賓擬建一處標準鐘樓,隨即委定士紳卓甫臣、孫我山、劉叔光等13人為建築標準鐘樓委員,並推選卓甫臣為主席。最終,決定把鐘樓修在中山街中山公園。作為當時宜賓規模最大的民族工業企業,“寶元通”百貨商店主動提出捐資修建鐘樓的所有費用,並確定了設計人以及監修人狄宮午,承建人梁佐臣、木工楊雲松、石工李德三。
狄宮午是宜賓縣安邊人。出身小商家庭,應聘宜賓寶元通後,先後任進貨員、建築技術員及重慶、成都、瀘州分號經理。狄在重慶時,自學了建築設計,公司擴大瀘州業務,遂派狄負責鋪面修建,完工後,老闆非常滿意,從此,叫他專門負責修建工作。狄宮午做事謹慎,敢於負責,人稱“狄紮實”。他節儉自持,處處精打細算。鐘鼓樓於1936年6月正式開建,共有4萬餘人次參與,共使用鋼筋2噸多、水泥200餘桶、碎石100餘噸、條磚15萬餘塊、木料價值8000餘元,整個工期至1940年12月全部竣工,花費法幣6萬餘元。
建成後的鐘鼓樓,造型簡潔雄偉,坐北朝南,磚石結構,平面呈方形,六級如意踏道,底層為條石壘砌其上均用青磚,其內部裝修為木梯道。其外面當時用糯米和石灰砌磚,裡面系木架結構,共11層,高29.8米,是新中國成立前宜賓老城區的“高層建築”,當時宜賓百姓盛讚其是:“雲南有座雞足山,離天只有三尺三;宜賓有個鐘鼓樓,半截伸到天裡頭”,該民諺也流傳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懸掛於樓頂的八角形鐘架,花費2300元法幣從亨得利購進,時鐘大部分機件於1937年抵達宜賓,唯有輪軸及精細部分因存放在重慶,在1938年5月敵機空襲重慶時,不幸被戰火焚毀,最終導致這部分材料無法裝置在鐘樓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