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糖米”系由綠巨人生物聯合浙江大學、金華市農科院運用現代生物育種技術,歷經8年的攻關,在國際上率先培育出的高抗性澱粉水稻新品種,然後採用無公害栽培技術種植,收穫的稻穀用先進的成套稻米加工設備加工而成,是一種純天然的功能大米。與普通大米相比,“宜糖米”的抗性澱粉含量很高,是普通優質大米20倍以上,粗纖維也高於普通大米,而蛋白質和脂肪相仿。因此,食用“宜糖米”,不僅一日三餐可滿足對抗性澱粉的保健需求,也如普通大米一樣可充分滿足正常的營養需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宜糖米
- 研發單位:浙江大學
- 功效:對抗性澱粉的保健需求
- 適宜人群:糖尿病人
為什麼“宜糖米”適宜糖尿病人食用?,關於宜糖米的重要成分--抗性澱粉,什麼是抗性澱粉?,人體對抗性澱粉有何需求?,
為什麼“宜糖米”適宜糖尿病人食用?
糖尿病的發病和治療均與飲食密切相關。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
尤其是澱粉,與血糖穩定和糖代謝密切相關。大米和小麥等澱粉類主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碳水化合物和首要的能量來源,人體食用後,澱粉在小腸中會很快被酶降解轉化生成糖而迅速吸收。對糖尿病人來說,如果同正常人一樣食用普通大米和麵食,由於快速大量地吸收澱粉降解轉化生成的糖類物質,會使血糖指數迅速升高,導致病症加劇,甚至帶來生命危險。這就是糖尿病人必須嚴格節食、儘可能少吃糖和澱粉類食品的重要原因。
由於“宜糖米”富含抗性澱粉,一方面它的抗性澱粉絕對含量是普通米20倍以上,該部分澱粉沒有被消化,不會轉化產生糖;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富含抗性澱粉的“宜糖米”形成了一種顯著有別於普通米的特殊澱粉結構,對普通澱粉也具有良好的包埋作用,可顯著延緩整粒米飯中糖的釋放與吸收速度,即“宜糖米”吃下去後就能延緩它在胃和小腸里的消化時間,大部分澱粉以平緩速度在消化,轉化生成糖的節奏變慢了,可以起到不僅緩慢而持續地向機體提供糖這一人體最重要的能源,而且有利於糖尿病患者平穩餐後血糖、恢復健康。因此,“宜糖米”可以大大減少餐後血糖增加的量和降低血糖指數升高的速度,同時由於它在胃和小腸的消化時間延緩,使糖尿病人在飯後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會感到“餓”,非常適合於糖尿病人食用。對飯量大的糖尿病人而言,由於其易飽耐飢,也有利於他們的飲食控制。與此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宜糖米”中豐富的抗性澱粉進入大腸後,在結腸微生物的作用下發酵,形成具有代謝活性的短鏈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等),丙酸具有胰島素樣作用,可刺激糖酵解、激活離體肝細胞的糖原合成、減少糖異生,從而降低血糖。
為什麼說“宜糖米”是糖尿病食療的最好選擇?
由於對糖尿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充分了解,尚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根治糖尿病。但是,已有的證據表明:通過綜合治療方法可成功控制血糖,預防和減少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發生。我國學者結合國內外的實際經驗,提出了糖尿病“五駕馬車”的綜合治療原則,即“飲食治療”、“運動治療”、“心理治療”、“血糖監測”和“藥物治療”相結合,其中“飲食治療”是國內外學者公認的“駕轅之馬”,是糖尿病的主要防治手段,亦即“科學合理的膳食”是預防糖尿病發生的關鍵。
“宜糖米”可顯著增加飽腹感,有效平穩餐後血糖指數並控制其急劇升高,可全面持續提供人體所需的營養和能量。糖尿病患者食用“宜糖米”,可像正常人一樣三餐吃飽,改變每日多餐的現象,可顯著改善糖尿病人的生活質量。食用一段時間後,可逐步停吃阻斷消化藥物,恢復並增強體質,防止和延緩併發症的發生與發展。“宜糖米”可解決糖尿病患者一日三餐的主食,是糖尿病食療的首選產品。
“宜糖米”與低糖、無糖食品有什麼區別?
與普通食品相比,市售的低糖和無糖食品主要差異是添加的甜味劑為非糖類物質,但其食品原料的主要成分仍然為普通澱粉。人體食用後,依舊快速降解轉化成葡萄糖。對糖尿病人而言,如果大量食用,對身體同樣會產生不利的後果。因此,當前市場數量眾多的普通低糖和無糖食品仍舊屬於高血糖生成指數食物,難以有效控制飲食結構。而“宜糖米”由於富含抗性澱粉,形成一種特殊的澱粉結構,具有緩慢而持續地釋放人體所必需葡萄糖之作用,屬於典型的低血糖生成指數食物。“宜糖米”中的抗性澱粉雖然在小腸中不被吸收,但到大腸後在結腸微生物的作用下發酵,產生的短鏈脂肪酸可經過直腸壁吸收進入血液,繼續給機體提供能量,以緩慢且完全的方式吸收,增加人體的營養。食用“宜糖米”,可以有效控制日常的飲食結構,不僅能平穩餐後血糖,而且還能改善體質。
“宜糖米”是所有追求健康人士的保健膳食
食用“宜糖米”能補充人體必需的抗性澱粉,能從源頭途徑預防糖尿病、三高、肥胖和心腦血管等疾病,有利於腸道健康、防止便秘和結腸癌,能使廣大追求健康人士在一日三餐間輕鬆保健。
關於宜糖米的重要成分--抗性澱粉
什麼是抗性澱粉?
澱粉是人類最重要的碳水化合物來源和首要的能量來源,根據最新營養學分類,澱粉可分為快速消化澱粉、緩慢消化澱粉和抗性澱粉。快速消化澱粉迅速在小腸中消化吸收,緩慢消化澱粉緩慢在小腸中消化吸收,而抗性澱粉則是健康者小腸中不能被澱粉酶水解而消化吸收的澱粉及其降解產物。緩慢消化澱粉控制著糖生成與吸收的快慢節奏,對人體血糖代謝調控具有重要作用,而抗性澱粉則具有更廣泛的生理功能,其功效與性能顯著優於被稱為人類第七大營養元素的膳食纖維,正因為如此國內外常將其稱為功能性膳食纖維。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在1998年聯合國出版的《人類營養中碳水化合物專家論壇》一書中專門指出:“抗性澱粉的發現及其研究進展,是近年來碳水化合物與健康關係的研究中一項最重要的成果”,高度評價了抗性澱粉對人類健康的重要作用。
抗性澱粉如何調控代謝,它有哪些重要的生理功能?
抗性澱粉是健康者小腸中不消化吸收的澱粉及其降解產物,但其進入大腸後可在結腸微生物的作用下發酵,產生一系列具有代謝活性的短鏈脂肪酸(如乙酸、丙酸和丁酸等)。這些功能活性產物,一部分可通過直腸壁吸收進入血液,以不同於普通澱粉的形式給機體提供能量,另一部分則被腸道的大腸桿菌合成泛酸、尼克酸、核黃素等人體不可缺少的生命物質。由於抗性澱粉可在小腸中耐酶解消化不產生糖、而在大腸中以發酵的方式消化吸收的特殊代謝形式,國內外大量專家研究結果均一致認為,抗性澱粉具降低餐後血糖和胰島素應答,提高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預防便秘和結(直)腸癌的發生;降低血清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降低和控制體重;促進礦物質的吸收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人體對抗性澱粉有何需求?
澳大利亞營養健康指導委員會認為,每人每天攝入20~25克的抗性澱粉能產生顯著的健康效果。美國的標準則認為,每人每天應該攝入25~30克的抗性澱粉更有利於人體的健康。我國尚未有相應的標準,但據測算,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天抗性澱粉攝入量僅為5~8克,遠遠達不到健康需求。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市售普通大米的抗性澱粉含量很低,一般低於0.5%(優質大米僅為0.1%,小麥則只有0.2%)。因此以普通大米和小麥為主食造成了人們抗性澱粉攝入的嚴重匱乏。西方已開發國家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陸續採取飲食干預的策略,在人們的膳食中添加膳食纖維和抗性澱粉,以保證國民的身體健康。隨著我國全面進入小康社會,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補充足夠的抗性澱粉,是預防疾病,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且時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