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宜章紅炮
- 產地名稱:湖南省宜章縣
- 品質特點:精緻靚麗,響聲清脆,紙屑均勻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5年第96號
- 批准時間:2015年08月10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宜章紅炮所指的“紅炮”是指成串的小鞭炮,因採用專用紅紙捲筒,拉平直鋪燃放後鮮紅的紙張碎成絮狀,形成“滿地紅”,營造出熱烈喜慶的氛圍,故俗稱“紅炮”,因是在宜章縣內生產的,人們就稱其為“宜章紅炮”。
宜章縣是中國紅炮原產地,“中國紅炮之鄉”,全國煙花爆竹生產22個重點縣之一。宜章紅炮工藝獨特,用料特殊,外觀精緻靚麗;燃放時聲光齊放、響聲清脆;燃放後紙屑細碎均勻、鮮紅滿地,極具喜慶氛圍。
產地環境
宜章縣位於東經112°37′35″—113°20′29″,北緯24°53′38″—25°41′53″之間。地處湖南省南端,南嶺山脈中段,騎田嶺南麓。東靠汝城縣,西接臨武縣,北於郴州市北湖蘇仙區接壤,南與廣東省樂昌市、乳源瑤族自治縣、陽山縣交界,東北與資興市相連,西南與廣東省連州市毗鄰。
宜章地理氣候優越,農林特產豐富,自然資源豐富,已探明可供開採的礦產資源達9類36種,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豐富的礦產資源,為宜章紅炮的生產準備了基本的物質原料;便利的交通環境,有利於宜章紅炮的生產運輸。獨特的自然人文條件和加工工藝,造就了宜章紅炮的特色品質。
歷史淵源
關於“宜章紅炮”的歷史,大體可分為“宜章炮竹”和“宜章紅炮”階段。
宜章縣是中國紅炮的原產地,炮竹作為宜章的傳統手工業歷史來源悠久,有據可查的歷史記載可追溯到明清時期。
據《宜章縣誌》記載:“明代,縣內產鉛、銅、錫、鐵,采煉規模較大,清代有……還有鐵竹木縫、磚瓦缸缽、織布炮竹、棕繩蓑衣等手工業遍布城鄉。長寧鄉石碑腳的犁頭、大曹家的竹蓆、北岸的炮竹(今均屬一六鄉)、連陽鄉沿江(今屬沙坪鄉)的陶器,都是各具特色的傳統產品。”
20世紀80年代末,宜章炮竹在傳統工藝的生產上引進了電光炮的加工技術。配方改進,爆竹紙開始使用經紅粉手工染色的紅紙。紅色爆竹紙的使用,使得宜章爆竹在傳統節日、婚禮喜慶、各類慶典、廟會活動等場合被大量使用,增添喜慶色彩,逐漸被人們稱為“宜章紅炮”。
20世紀90年代,宜章紅炮發展迅速,最多時有上千家。
2009年,《湖南省煙花爆竹產業發展規劃》將“宜章紅炮”定為重點培育的地理品牌。
2013年7月,在前期對宜章紅炮質量特色進行充分挖掘和反覆論證的基礎上,宜章縣作出申報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決定。
2014年4月,宜章縣正式向國家質檢總局提出申請“宜章紅炮”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生產情況
2010年,宜章紅炮企業有163家,開發了30多個紅炮品種,規格達150餘種。帶動相關產業企業達500餘家。全縣紅炮行業產值突破8億元,創稅3000餘萬元。
2011年,宜章紅炮企業有159家,總產值突破10億元。
2012年,宜章紅炮產業年產值已近15億,解決10萬人的就業問題。
2014年,宜章縣紅炮完成工業產值25億元,實現稅費7000多萬元,解決勞動就業近8萬人。
產品榮譽
2010年,宜章被中國日用雜品流通協會授予“中國紅炮之鄉”稱號。
2015年11月20日,宜章紅炮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獲得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核准註冊。
2015年08月10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宜章紅炮”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宜章紅炮產地範圍為湖南省宜章縣玉溪鎮、一六鎮、岩泉鎮、栗源鎮、黃沙鎮、關溪鄉、笆籬鄉、漿水鄉、迎春鎮、天塘鄉、長村鄉共11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場地條件要求
地形地貌複雜多樣,以山地、丘陵為主,工房周圍有天然隔離。
二、原輔材料要求
1.紅炮用紙:以產地範圍內種植的楠竹為原料製作的生產用紙。楠竹採收後放置時間不超過2天。
2.煙火:不得使用氯酸鉀。
三、生產工藝
紅炮生產工藝流程:無藥部件製作(切紙、捲筒、機械雕底、抽餅)、插引、煙火製作、裝藥、封口固引。
四、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紅色色彩均勻,紅色所占比例>50%,燃放後碎紙屑均勻細碎。
2.理化指標:燒成率>91%。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宜章紅炮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湖南省宜章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宜章紅炮的檢測機構由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